APP下载

地域文化研究与杜甫研究的新创获
——《杜甫与地域文化》简评

2017-11-13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杜甫诗歌研究

房 锐

地域文化研究与杜甫研究的新创获

——《杜甫与地域文化》简评

房 锐

本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在杜甫及杜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终审统稿《杜甫全集校注》、谢思炜《杜甫集校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张忠纲《诗圣杜甫研究》、林继中《杜诗学论薮》、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葛景春《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吴淑玲《〈杜诗详注〉研究》、蔡锦芳《杜诗版本及作品研究》、吕正惠《诗圣杜甫》、吴中胜《杜甫批评史研究》、郝润华《杜诗学与杜诗文献》、左汉林《杜甫与杜诗学研究》、赫兰国《辽金元杜诗学》、孙微《清代杜诗学史》、左江《李植杜诗批解研究》、徐希平《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温虎林《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等著作的出版,把杜甫及杜诗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在近年来问世的学术成果中,葛景春、胡永杰、隋秀玲合著《杜甫与地域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值得注意。笔者以为,此书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地域文化研究与杜甫研究最具标志性的成果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持续升温,相关论著不断问世,其学术成果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地域文化与作家思想及作品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地域文化与文学(包括诗歌)研究,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一支。在唐诗与地域文化研究方面,也已有重要著作出现,地域文化与具体的唐代作家的个案研究的著作,如《李白与地域文化》也应运出版。但关于杜甫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仍未有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专题著作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杜甫思想的发展和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多个地域文化的影响相关。如果能将杜甫与各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透彻,将会使人们对这位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诗歌主要风格的形成、风格色彩的多样化、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将开辟杜甫研究的一个新视域,拓展其研究空间,从而对杜甫研究的深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杜甫与地域文化》即是朝着这一思路和目标进行研究的一部成果。

《杜甫与地域文化》从地域文化的视域,对杜甫其人其作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细致地梳理分析了杜甫与其所经历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这其中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域的中原文化、洛阳京城文化、关中文化、长安京城文化、陇右文化、蜀中文化、夔州文化、荆湘楚文化、吴越南朝文化。前五章探讨了以两京京城文化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文化,即本土文化对杜甫的影响。第六章至第十章探讨了异地文化,即吴越文化、陇右文化、蜀中文化、夔州文化和荆湘楚文化对杜甫的影响。第十一章重点探讨了影响杜甫的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各地域文化在不同的时期相互交流问题、地域文化对诗人的影响与时代精神影响的关系问题等。

作者分析了各地域文化对杜甫的哺育、影响,认为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基调和写现实的诗歌道路,都是在以两京为首的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并成了他一生思想和诗歌的主调。而异地文化对杜甫诗歌内容的丰富性、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增添了其地域文化的绚丽色彩。若没有这些丰富性和多样性,就不能成就杜甫之大。但杜甫经世济民的主导思想和诗歌“沉郁顿挫”的主要风格是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其忧国忧民的思想,爱国主义的情怀,仁民爱物的博大胸怀,直面现实人生的诗风,一直贯穿着他的一生。本乡土的中原文化,可谓是杜甫思想和诗歌之体,而异乡的地域文化,可谓是杜甫之用,二者相辅相成,才成就了“地负海涵”集大成式的杜甫。

作者还分析梳理了杜甫对所经历各地域文化文学的影响,认为杜甫对于关中(不包括长安)、陇右、蜀中、夔州文学,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诗人。在杜甫到来之前,这些地域的文学相对而言都比较贫乏、单调或落后,而杜甫在当地的诗歌创作,无论在题材的多样、内容的真切深入、艺术水平的高超,乃至文学风气的活跃,都大大改变了其面貌。这些观点凸显了杜甫在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符合历史事实及杜甫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的。

可以认为,《杜甫与地域文化》作为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专著,开辟和扩展了杜甫研究的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相关论述及结论对地域文化研究与杜甫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作者广征博引,视野弘阔,富有创见

在《杜甫与地域文化》中,作者充分利用了当代杜甫及杜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论点服务。如第六章《杜甫与陇右文化》即充分利用了相关学者,尤其是陇右学者的研究成果,如李济阻、王德全、刘秉臣《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李济阻等《杜甫陇右诗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吕兴才主编《杜甫与徽县》(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高天佑《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聂大受主编《诗圣与陇右——天水杜甫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聂大受主编《诗圣陇右行吟——杜甫陇右踪迹探寻录》(华夏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及阎琦《杜甫华州罢官西行考论》(《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李宇林《杜甫选择秦州寓居的体质原因》(《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蔡副全《成县杜甫草堂历代诗碑考述》(《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第1期)、蒲向明《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等。由于作者长期以来对陇右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有关注,因此,一些容易被外地学者忽视而本地学者又多有考证、辨析的问题,在此书中多有提及。

作者在绪论中综合讨论了地域文化理论与文学研究相结合这一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及唐诗与地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研究方法的创新等问题,认为关于各地区的地域文化的交流问题,这是文化具有的流动性和变迁性的原因。文化的流动性通常是随着诗人或作家的流动而造成的。这种流动性有个人的行为,也有政府的行为。杜甫身上带有浓厚的主流文化色彩,他在漂泊的过程中,给当地带去了重要的文化影响,这方面并不比他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小。关于时代精神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有些复杂因素的。时代精神的变化,既有朝廷的喜好的因素,更有时代潮流的变化的因素。地域文化只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超越地域成为全国性、主要的思想和文化潮流。这一见解无疑是深刻的。

在《杜甫与地域文化》中,作者的论述不乏精彩独到之处,如第十一章《杜甫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指出:“杜甫的诗歌,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浑厚的中原文化为主调,而兼采江左文化的清丽,长安和关中文化的博大,陇右文化的奇峭,蜀文化的浓郁,夔州文化的壮伟,荆楚文化的悲怆,从而组成了其浑厚、博大、浓郁、壮伟、悲怆、清丽、奇峭等丰富多彩的风格。他的诗歌虽异彩纷呈,却不能遮掩住它的底色,那就是中原文化所赋予他的本根文化。因此,他的诗歌既有多种他乡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又有鲜明的中原文化的主导型,正如一部交响曲一样,虽然八音纷陈,曲调丰富,但其主旋律却时隐时现,不绝于耳,成为曲中的灵魂。”(第560页)这一论述建立在翔实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富有识见,发人深省。

三、薪火相传,展现学术实力

《杜甫与地域文化》系葛景春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杜甫研究》的成果。葛先生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长期致力于李白、杜甫研究,出版有《李白与中国传统文化》《李白与唐代文化》《唐诗与酒》《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杜甫研究论集》等多部学术著作,在学界享有极高的威望。此书另两位作者隋秀玲、胡永杰分别出生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杜甫研究方面用力较深,在学界已崭露头角。《杜甫与地域文化》乃三人合撰,字数将近60万字,堪称两代学人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此书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充分体现了当代杜甫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

可以认为,《杜甫与地域文化》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人们对杜甫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诗歌主要风格的形成、风格色彩的多样化、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而此书的问世,必将开辟杜甫及杜诗学研究的一个新视域,拓展其研究空间,对当代杜甫及杜诗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也有相当的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 刘晓凤

作者:房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610048。

猜你喜欢

杜甫诗歌研究
诗歌不除外
登高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绝句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