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科幻“未来主义”的思考

2017-11-13萧星寒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未来主义主义者科幻

◎萧星寒

关于科幻“未来主义”的思考

◎萧星寒

2014年5月10日,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中,吴岩教授作了《科幻未来主义的状态或宣言》的演讲,正式提出“科幻未来主义”的概念。我立刻意识到,在科幻问世两百年后的今天,在中国科幻又一次走向大众的当下,这是一个值得反复探讨与解读的话题。在解读科幻未来主义之前,先来看看另外三个已经存在了很久的主义:

科幻古典主义,可以追溯到凡尔纳,其基本特点是科技幻想本身是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比如《海底两万里》,洋洋洒洒20万字,有名有姓的人物只有三个半,对海底景色和潜艇“鹦鹉螺”号的描述是全书的重点。科幻现实主义,发端于威尔斯,其基本特点是写科幻其实是为了反映、影射、讽刺和批判现实。如《时间机器》中对时间机器的工作原理处理得很模糊,对于80万年后穷人和富人分化为两个种族的社会结构反而描述得非常细致,有着清晰的现实指向与批判。科幻现代主义,就是将现当代文学的技法应用于科幻写作,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浪潮运动”的作品大多可以归入此类。如罗杰·泽拉兹尼的《光明王》中,借用印度神话的壳,用充满哲理与诗意的文字,混淆了科幻与奇幻的界限,将读者带入若干万年后人类在异星的统治与抗争,令读者感叹原来科幻还可以这样写,从而为科幻的创作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当然,这种分类并不绝对,彼此之间存在混合的现象也是常有的事。根据上面的描述,可以知道这三个主义或者流派都历史悠久。换句话说,科幻又到了革故鼎新的时候。

什么是科幻未来主义?一般认为,就是把未来学的方法和结论应用到科幻写作中,使科幻更真实、更有依据、更有指导意义。但我认为这样的描述过于简单化,就像是把科幻看作是未来学研究成果的小说版本。

基于吴岩教授的演讲,结合我个人的理解,我从三观———“科技观、未来观、宇宙观”,三个意识——“读者意识、文体意识、创新意识”等六个方面对“科幻未来主义”进行介定。

一、科技观

科技是什么?科技是现代神话,或者是魔鬼的帮凶,甚至就是魔鬼本尊?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还是老生常谈的所谓双刃剑?科技发展是否有规律?科技要什么?科技是人类的附属物,或者人类只是科技实现其自身意志的过程?人类该如何对待科技?是主动积极地推进?还是小心翼翼地观望?或者是不顾一切地反对?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大体上就是一个人的科技观。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在科幻未来主义者眼里,科技并非高高在上,只有智商超高的科学家才能发现和使用。他们更愿意把科技看作是有亲和力的朋友或者帮手,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是我们通往未来的必由途径和桥梁。他们认为,人性之复杂正是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原因,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缪斯女神。科幻未来主义者并不认为人性是亘古不变的,相反,所谓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其实是人类六百万年来为了继续生存下去而在变化无穷的世界里相对固化下来的行为与思维模式,而这些固化的行为与思维模式是会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缓慢变化的。事实上,是科技塑造了人性,同时人性形成以后又决定着科技的走向。因此,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不能把科技与人性割裂开来,应该探索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寻找其发展规律。这是同时针对人类个体与集体的人文关怀。

科幻未来主义者从不否认科技存在弊端,但更坚信人类的整体富足有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确实需要反思,但绝对不能假借反思之名,对科技进行无限度的妖魔化。科幻未来主义者相信凯文·凯利说过的一句话:科技的利,哪怕只比弊多1%,那也是值得去做的。

科幻未来主义者承认,在多数情况下,科幻是跟在科技后面,亦步亦趋,只有在极少数时间里,科幻能够越过科技的肩膀,穿透时间的雾霾,看到科技还没有来得及展现的美妙未来。他们认为知识与想象并不对立,相反,最优秀的想象都是不自由的,都是受着种种制约的。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不仅仅是荒谬的,有时还是非常可怕的。科幻未来主义者主张科学地幻想。

二、未来观

未来是什么?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吗?未来与过去、与现在有什么关系?是相同还是不同?未来是个新事物。在过去,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没有未来这个观念的。直到工业革命之后,进化论思想的推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由交通和通讯以及贸易连为一体,人们的视野忽然间变大了,世界观和时间观都得到了更新,才使人忽然明白:原来,今天和昨天已有不同,明天又会有所改变,那么明天的明天又当如何呢?更为遥远的未来又会有哪些变化呢?既然行星的轨道都可以根据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进行预测,那么,未来是不是也可以预测呢?事实上,这些想法也是催生科幻的因素之一。

对于未来,一种观点是轮回,即未来与过去没有什么区别,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在未来会再次发生。一种观点是未来是现实的翻版或者变形。过去和现在都会在未来打下深深的烙印,未来一定与过去有所不同,也与现在颇为相异。科幻就是要找到这些不同,表现这些相异。借助未来学的方法、观点和结论,可以更为快捷、全面和准确地找到不同和表现相异,也就更可能在未来变成现实。

那科幻就是预言吗?不是的,并不是为预言而生,科幻存在的唯一价值也不是去预言未来。科幻自有其他——比如娱乐、教育、美学和哲学等——的价值。

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未来会如何,与我们当下的所作所为密切相关。威廉·吉布森说:“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而科幻的价值之一,就是使这些已经到来的未来,从实验室和研究所,从高深晦涩的论文,走向普通老百姓。与此同时,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预言的出现,完全可能促使预言的结果出现。因此,写作科幻,不但是普及未来,预测未来,而且本身就是在创造未来。

三、宇宙观

在科幻的语境里,世界这个词显得渺小,而宇宙是比世界更辽阔更浩瀚也更难以想象和体悟的感知对象。对宇宙的认识,还会影响人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等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宇宙观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宇宙有着各自的想象,但他们的宇宙大多局限于一方天地。虽然那时的观测手段有限(以肉眼为唯一手段),活动范围狭小(一条河谷、一座岛屿、一片山地就是宇宙的全部),但是丰富而无羁的想象,使得各地的远古文明都有各自不同因而趣味丛生的宇宙观。在他们的想象中,宇宙是鸡蛋,是乌龟驮着的碟子,是一棵无限生长的树,是大神的一场无边无际的春秋大梦。

在今天,借助更为先进的观测方式,我们已经对宇宙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然而,知道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无知,宇宙的未知之地还不计其数,而这些未知之地正是留给科幻进行激动人心的自由创作的乐园。重新燃起人类对于宇宙未知的好奇,重返自由的宇宙,正是科幻未来主义者的责任。

宇宙观不但要回答宇宙是什么,还要回答如下问题:人类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宇宙是可以理解的吗?宇宙是可以改造的吗?宇宙的存在有没有目的?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没有,那为什么宇宙又会存在呢?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吗?或者宇宙创造出人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宇宙的吗?是宇宙选择了人,还是人选择了宇宙?我们最终会掌握宇宙所有的秘密吗?

科幻未来主义者不是未知主义者,也不是神秘主义者,他们相信,借助科技的力量,宇宙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改造的。对于科幻未来主义者而言,宇宙不只是地球,不只是太阳系,也不只是银河系,也不只是物质宇宙,而是整个已经观察到和尚未观察到的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主角冒险和探求真理的无限宽广的舞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小说和人类的将来完全可能变成现实。

四、文体意识

对于文体的追求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淡化文体,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种是强化文体,刻意强调某种文体的特征。那么,对于科幻而言,该强化还是淡化呢?

《三体》三部曲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刘慈欣回忆说,《三体》出版时,科幻作家正在为吸引科幻迷圈子外的读者而努力。当时认为,要想吸引圈子外的读者并获得主流的承认,必须抛弃“科幻原教旨主义”,提高科幻小说的现实性和文学性。《三体》和《黑暗森林》都试图为科幻找到一个现实的依托和平台,但似乎并不特别受欢迎。因此,写《死神永生》时,刘慈欣认为,既然第三部不太可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就干脆抛弃科幻圈外的读者,写成一部很纯正的科幻小说。于是,《死神永生》成为科学幻想的狂欢,描写了人工冬眠、降维打击、人造黑洞和小宇宙,故事在时间上一直到达宇宙末日。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正是只写给科幻迷看的《死神永生》造就了《三体》三部曲的巨大成功。所以,《三体》三部曲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迎合了科幻圈外的读者,而是因为它强化了科幻的文体特点,有着对科幻独有特点的鲜明认识和积极呈现。《三体》正是以科幻自身特有的光芒与魅力征服了更为众多的读者。

这绝不是孤例。回顾科幻史,新浪潮运动是科幻作家主动出击,向主流文学靠近的一次文学革命。这场运动大约持续了10年,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七十年代中期结束。在提高科幻文学地位,拓展科幻题材,创新科幻样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很快没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浪潮运动刻意回避科技,丧失了传统科幻的特色,不少新浪潮科幻写得晦涩难懂,甚至不知所云,令人难以卒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远离普通科幻读者,最终被读者所抛弃。直到八十年代初,赛博朋克崛起,科幻才重新受到普通科幻读者的欢迎。

因此,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必须要有对科幻未来主义这种文体的主动追求。这种主动追求,不是按图索骥,必须一样不差地满足科幻未来主义的要求;也不是孤芳自赏,认为只有自己是科幻的正宗嫡传;更不是故步自封,与别的艺术门类没有关系。

通常把科幻视为一种文学类型,然而这没有体现出科幻作品的复杂本质。不但外延模糊,甚至内核也不那么清晰。科幻未来主义者更愿意把科幻看作一种不同类型和亚型相交叉的文体或者领域。科幻未来主义者主张打开门来写科幻,将一切可以吸引读者的元素:冒险、恐怖、推理、哲学、动作、爱情……引入科幻,然而“海纳百川”,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明确“兼容并蓄”的目的是“为我所用”。

科幻未来主义最终目的是把未来学引入科幻创作。也就是说,科幻创作的核心必须是未来学指导下的科学与技术幻想。科幻未来主义者要做的,是阅读不同未来学流派的书籍,分析他们的观点,揣摩他们的思想,重演他们的推理,辨认他们的态度,学习他们的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对这些观点、思想、推理、态度和方法,大胆地进行裁剪、迁移、整合,形成自己的一套未来体系,最后妥帖地写进自己的作品里,为读者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可供多元解读的文本。

五、读者意识

写作科幻,必须有读者意识。按照年龄读者可以分为青少年和成人,科幻也因此分为两种:青少年科幻和成人科幻。青少年科幻和成人科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按性别分,读者又有男女之分。那么,男读者与女读者的需要有什么不同吗?按是否结婚分,读者又有已婚和未婚两类。那么,已婚读者与未婚读者的关注点有什么不一样吗?按学历、按籍贯、按职业、按民族、按国别、按性格……读者可以划分为无数的集合,各个集合里的读者千差万别:有的是铁杆读者,是科幻就读;有的是特定读者,只读科幻中的某个系列;有的是广义读者,科幻只是他阅读对象的一部分;有的是跟风读者,只在某个科幻作品成为热门时读一读。

不同的读者有什么要求?科幻能够满足读者什么样的需要?读者为什么要看科幻而不是其他呢?对个人,对社会,科幻有什么用呢?这些问题值得每位科幻作者深究。必须明确,写作科幻的目的不是放进抽屉或硬盘里,不是为了炫耀知识,也不是自恋自怜,更不是“孙子过来,老子讲个故事给你听”,而是为了与更多的人分享。因此,每个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必须要意识到,尊重读者,也就是尊重作者自己。

读者意识在科幻写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注重唤起读者的体验。与非虚构写作相比,像科幻这样的虚构写作有一个明显不足,就是作者和读者都缺乏相应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因此作者难以细致入微地描写,而读者难以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注重唤起读者的情感,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感受到作者想让他感受到的,哭、笑和思考,甚至超越作者,感受到作者也不曾感受过的,正是科幻未来主义所追求的。

强调读者意识,并不主张无限度地迎合读者。须知,读者也有优劣之分,有低级趣味,也有高尚追求。好读者是培养出来的,三流作品培养出三流读者,而一流读者显然只能由一流的作品培养出来。因此,写出一流的科幻作品,培养出一流的科幻读者,才是真正的王道。

六、创新意识

国外的科幻已经写了两百多年,能挖的金矿都已经挖光,幸好,科幻从来不是死水一潭,它是活的生命,一直生长着,变动着,演进着。毋庸置疑,每一次的科幻大繁荣都是科幻作家不因循守旧,孜孜不倦地追求创新所带来的。因此,要让创新意识成为科幻作家的第一本能。

创新首先是解构,是破坏,要打碎传统科幻的条条框框,跳出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二元对立,抛弃软科幻与硬科幻等过时观念,摆脱疯狂科学家妄图统治或者改造地球等老生常谈,避免科幻的过度寓言化与工具化,积极寻找科幻新路。对于科幻未来主义者来说,创新的关键是进行建构性写作。不破不立是庸人,只破不立是枭雄,能破能立才是真正的大师境界。科幻未来主义者追求的正是能破能立的大师境界。

创新,可以从已有的科幻着手,寻找它们的漏洞、错误、不足,然后予以修补。没有对科幻名著的大量阅读,很容易陷入一个泥潭:以为自己所写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实际上早就被别人写过千百遍。创新,可以回溯过去,在科技史上寻找被忽视和遗漏的点子,然后予以呈现和展示,蒸汽朋克、丝绸朋克、生化朋克等等就是这么来的,那么,为何不能有陶瓷朋克、火锅朋克、茶叶朋克或者别的什么类型呢?创新,可以深入当代科技最前沿,从最具创意的科学家那里寻找灵感,然后予以拓展和延伸,建造新的科幻世界。

有学者说当代科学已经追上了科幻的脚步,这是科幻眼下最大的危机。这说明科幻变革创新的时候到了。把当代科技最前沿作为科幻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新的科幻世界里冒险,而不是继续在前人所创造的科幻世界里流连,是当下化“危险”为“机会”的最好办法,而这,也正是科幻未来主义所极力倡导的。只有深入当代科技最前沿,才能发现可供写作的对象,多得不可计数。

创新,可以从题材上入手,在机器人、外星人、太空船、恐龙和时间机器之外,在《基地》《沙丘》《天堂的喷泉》《鲵鱼之乱》《寄生前夜》和《银河系漫游指南》之外,在《终结者》《黑客帝国》《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和《复仇者联盟》之外,找到新的题材,找到新的科幻世界。创新,可以从引入学科入手。儒勒·凡尔纳把地理学引入科幻,H· G·威尔斯把进化论引入科幻,阿西莫夫把推理引入科幻,阿瑟·克拉克把神秘主义引入科幻,萨缪尔·德拉尼把语言学引入科幻,罗杰·泽拉兹尼把神话传说引入科幻,弗兰克·赫伯特把生态学和宗教学引入科幻,厄休拉·勒吉恩把女性主义引入科幻,菲利普·K·迪克把心理学引入科幻,刘慈欣把社会学引入科幻……还有什么学科没有被引入科幻呢?引入科幻之后,这些学科又能发挥什么样的特别作用呢?创新,还可以从文体入手,从主题上入手,从故事上入手,从语言上入手,从人物形象上入手……

科幻的诞生就是为了创新,创新是科幻的第一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幻,要让创新意识成为科幻作家的第一本能。

结语

对科技,更积极;对未来,更乐观;对宇宙,更了解: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自觉的文体意识和本能一般的创新意识——这就是“科幻未来主义”。从本质上讲,一方面科幻未来主义努力重返科幻本源,找到科幻原本的魅力与光芒;另一方面,科幻未来主义并没有忘记眺望未来,努力创新,从多个方面寻求科幻创作的突破与建构,全力以赴寻找当下科幻创作的康庄大道。

无疑,“科幻未来主义”是属于世界的。但作为一个中国的科幻研究者,我还想谈谈中国式科幻未来主义创作的可能性。在以往的科幻中,中国的未来与世界的未来是割裂的。中国的未来里没有世界,世界的未来里没有中国。然而,中国的未来必将与世界的未来嵌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这种嵌合是怎样一种嵌合?唯有科幻能对此进行思考。我猜,吴岩提出科幻未来主义,在潜意识里,就是结合当下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想对当前中国科幻创作,在一片纷乱与聒噪中,在一片荒芜与泡沫中,指出一条新的创作之路来。对中国科幻而言,“科幻未来主义”这条新路,既是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一个中国科幻走上中国之路继而走向繁荣昌盛之路的可能性。

以上解读,并非科幻未来主义的最终结论,更非科幻未来主义的唯一标准,吸引更多的学者和作者还有读者参与进来,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对科幻未来主义的内核与外延进行研讨,最终使科幻未来主义从一种有价值的可能性,演化为与科幻古典主义、科幻现实主义和科幻现代主义并列的科幻流派。正如前文所说,期待产生行动,进而完成期待。我期待着这样的结果。

萧星寒:科幻作家

猜你喜欢

未来主义主义者科幻
忌肉主义者
PL-01:科幻飙车党
张小斐: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梦想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好人主义者做不了好人
热情夏日/未来主义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