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的文化情结
2017-11-13袁跃兴
文-袁跃兴
《新华字典》的文化情结
文-袁跃兴
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官方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修订的《新华字典》APP上线。购买《新华字典》APP需要花费40元,免费版每天只能查2个字,有专家痛批这样的设计“掉钱眼里了”,禁不住对这个用“文化赚钱”的时代感叹不已、五味杂陈……
大凡读书人,应该都有几本工具书,譬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之类的。它们不仅是我们识字启蒙的路径,获取文化知识的来源,更是了解历史、留住文化记忆、洞知天下宇宙的一个窗口。
我曾有两本《新华字典》:其中一本,墨绿色塑料封皮,记不得丢失在哪里了,另一本已用了三四十年,印满了岁月的痕迹。这本字典封面装饰是压制而成的合成纸,书脊由丝织品制作,紧密地连缀着书体,有书卷气息且手感极佳。它的中间部分印有“附语言检字表”“新华辞书社编”两行小字,下方印着宋体“商务印书馆”,全部用棕色字印刷,随着我长期反复使用、摩挲,已看不清是哪一年的版本了,一些字迹已经模糊难辨,封面也变得暗淡……
对读书人来说,书的样子以稍有破损,略带卷边儿为佳。只要他没有因为爱洁成癖,一本厚重的书,那污损的书页,残破的封皮,以及书上的气味儿,都表明阅读者的拇指曾经伴随着只有自己明白的心情翻弄过这些书页……
是的,这种对于书的热爱、亲近、亲和与感慨,正是我对手头这本《新华字典》的感受。书页中,有我过去所记下的一些标记、标注,留下了我的气息,这些特征,尽管不是书本身的,但是我过去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现在读书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它还在我的身边,我还常常翻阅。我已经把它拟人化了,看作是不断给予我精神营养的“大师”,我敬重的一位智者、教育者,甚至是我的一位博学多才、无不周知的知己……
字典也好,辞书或辞海之类的书也罢,其实,是人类为了避免历史连续性的断裂,审慎把握记忆而发明的文化工具,它通过知识和文化的记录,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我们自身的起源……
《新华字典》的编纂历史,要追溯到民国年间特别是抗战胜利后。当时,白话文在中国已非常普及,却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字典供老百姓使用。在北平城已被解放军包围的隆隆炮声中,魏建功找来周祖谟、吴晓铃和金克木等几位北大同事商量编写字典。金克木曾忆及此事:“我们在魏家的大厅屋中草拟新字典的构想,老式的房屋内光线不强,我们在朦胧中高谈阔论。城外传来的炮声仿佛给我们打节拍,我们当时想不到所拟字典的前途,但有一个信念,中国的未来系于儿童,危险在于文盲和无知,语言文字是普及教育的工具,字典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我们不会别的,只能咬文嚼字。谈论字典等于谈论中国的前途,炮声使我们的信心增长。”
1949年后,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一本小型、实用性的字典。在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协调下,1950年8月1日,新华辞书社正式成立,魏建功出任社长,那本尚未问世的小字典也被命名为《新华字典》。之后,魏建功的名字不断为人所熟悉,被誉为“《新华字典》之父”。
吉尼斯世界纪录机构日前宣布,《新华字典》获得“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迄今在全球的发行量已达5.67亿本。
如今,互联网工具纷纷涌现,有人说,我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费力地编写字典,更不必再翻查字典了,甚至纸质书籍也会退出历史舞台……真有那么悲观吗?技术的力量果真有如此强大吗?
无论怎样,《新华字典》象征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会薪火相传,在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永远地嘹亮着……
责任编辑:刘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