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功也许比梦想更重要

2017-11-13叶倾城

读者·原创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南宫叶倾城世界冠军

成功也许比梦想更重要

叶倾城: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学的是我不喜欢的金融专业。我很想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学摄影,将来当一个私家摄影师。但家人认为“金融赚钱”而学摄影只会烧钱,不让我退学。那我的梦想怎么办?梦想不应该比成功和金钱都重要吗?

南宫

南宫你好:

最近我看了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电影上映之前,我听到许多恶评,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父亲强行把自己未完成的摔跤梦安在女儿们头上,逼她们训练,最后获得世界冠军的故事。恶评的整个逻辑体系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事,赢了又如何?就算获得全世界,失去了梦想就什么也不是。

等我看完电影,跟随电影中的小女孩一道长大,我才明白,那些评价多么不靠谱:她们在泥泞的村落长大,被同村的小男生欺负,从小学做家务,朋友14岁就成为新娘—如果不曾进行摔跤训练,两姐妹也会是少女新娘中的一员,在未谙人事之时就要肩负起做妻子和做母亲的重任,一生在柴米油盐里摸爬滚打。是父亲看到她们的运动天赋,带领甚至逼迫她们训练,让她们一步步成为国家运动员,成为世界冠军,不再受缚于印度传统女性的命运。

是的,摔跤可能不是她们的梦想,但她们得到了金牌。

这不免让我思索:对于年轻人来说,到底是梦想更重要,还是成功本身更重要?如果单有成功,没有梦想,好歹也赢得了一些东西;反过来,单有梦想,但没有成功,那你还剩下什么?

就像《摔跤吧,爸爸》中的两个女儿,不管她们原本喜欢做什么,功成名就后,她们可以体面地鞠躬退役,然后,想读书就读书,想创业便创业,想做贤妻良母也可以,因为成功已经为她们提供了相当的金钱、社会地位、自信与尊严。

有一句话流行了很多年,是这样说的:人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这句话其实挺荒谬,因为大部分人要的东西是差不多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重要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像阶梯一样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应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先求温饱,再思淫欲;再求片瓦遮头,出入平安;有了一个家,开始渴望亲情与友情;然后希望在社会上受尊重;然后自然而然产生雄心,想做些什么,证明自己来过这世界。

这个顺序恐怕很难颠倒。如果你觉得金钱不重要,那很可能只说明一件事:你是被保护得太好的孩子,你并不知道,现在你吃进嘴的每口食物、穿上身的每件衣服、买的每部手机、听的每首歌……全都是用父母的金钱购买的。你在追求诗与远方,是他们在用劳动,无怨无悔地维持日常生活,即使那生活被你看成是苟且。

年少时的梦想,多半是“三分钟热度”:听一场演唱会,就梦想成为歌手,全然不顾自己五音不全;看一部日本动画片,就热泪盈眶,想学日语,但背不完五十音就放弃。我不否认有很多人对待梦想既诚实又执着,但有多少梦想只是蔷薇泡沫?你自以为的胸怀大志,很可能只是好高骛远。

要如何知道真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所以,在你风华正茂的年纪,还是先追求成功吧。金钱或许万恶,但它最大的优点是:它赐予你自由。有了一笔钱,你就可以不用再看老板的脸色;经济状况允许你独立带大孩子,就不用忍受不相爱的丈夫;在任何年纪,你只要拥有能安度晚年的金钱,便随时可以退休,追求那些你一生想要的事物。

毕竟,在实现梦想之前,你首先要有养活自己的本事;在你鄙视成功的同时,你要证明自己有成功的实力。你觉得青春易逝,你怕梦想像握不住的鸟儿,一不留神就展翅飞去。但如果它真是你一生所念,它还会飞回来;如果它一去不返,那么,就只是一个泡沫破灭了而已,它不是你的梦想,从来都不是。

叶倾城

猜你喜欢

南宫叶倾城世界冠军
玉泉冬奥文化节: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开讲“第一课”
台上敌,台下友
日昇刀法
妹妹猴腮雷
让文学充满灵性与智慧
太皇太后的第二春
南宫长万:莫提好汉当年耻
我的团长我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