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插技术八项注意
2017-11-12吴光华陈和生高春庭
吴光华+陈和生+高春庭
水稻机插是利用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来代替手工插秧的一种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它比人工插秧可提高劳动效率近10倍,省工节本,且行株距均匀,深浅一致,用苗少、缓苗快、分蘖多,通风好,易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它浅栽、定穴、定苗,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满足群体栽培技术要求,符合水稻生长规律,易获高产稳产。因此,机械插秧是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营收入。但在生产中更需掌握技术要求,并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插前水深1厘米
插秧前一天应把田间水层调整到1厘米左右(呈花达水状态)有利于插秧机作业,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困难,秧爪里容易粘泥,夹住秧苗,秧槽内易塞满杂物,供苗不匀不齐,甚至折苗,造成缺苗严重。田面水过深,立苗不正,插秧深浅不匀,浮苗缺苗多,插秧机行走过程中易推苗压苗,保证不了插秧质量。
二、注意插秧深度2厘米
機械插秧的深度对秧苗的返青、分蘖及保全苗影响极大,一般插秧深度0.5厘米时易散苗,倒苗、漂苗较多,插秧深度3厘米以上,就会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蘖,尤其是低位节分蘖受抑制明显,高位节晚生分蘖增多,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差,弱苗插深还会变成僵苗。而插秧深度在2厘米左右时,则不出现倒苗、漂苗现象,植株发根较多,生长健壮,分蘖力强,因此,水稻机械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
三、注意秧苗适龄4叶正
一般旱育4叶左右是根白旺盛、扁蒲粗壮、叶挺而绿、秧龄适当、整齐均匀、干物重高、抗逆能力强的健壮秧苗,这样的秧苗插后返青快、分蘖早、生长旺盛。而秧苗素质差的徒长秧苗,插秧后叶片搭拉在水面上,极易受到潜叶蝇的危害和腐烂死亡,即使叶片保持完好,撤水后叶片直立非常缓慢,缓苗慢、返青迟,如遇不良环境条件,则死叶、死苗率高。
四、注意田面沉实易立苗
田面沉实好坏直接影响稻秧立苗、缓苗与分蘖,因此,大田在机耕后至插秧前应做好泥水沉实工作。田面硬度检查方法是食指入田面一节(2厘米左右)深度划沟,划动时手感轻松,周围软泥呈慢慢合拢状态,为最佳的插秧状态。如沉淀不好,田面过于稀软,秧苗插不牢,立秧姿势乱,插秧机推压边行苗,插后秧苗易下陷,影响缓苗和分蘖生长。田面硬度过大,插秧阻力大,容易伤苗,插秧深度变浅,插后痕迹不能及时合拢,造成漂苗、缺苗。一般沙质土需沉实1天左右,壤土需沉实1~2天,粘土需沉实3天左右。
五、注意合理插植2万丛
插秧的密度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秧苗素质、气候条件、栽培水平等综合因素来确定。一般早稻插植规格为30厘米×12厘米,机器换行时尽可能靠近插行,两行之间距离保持在15厘米,力争多插,争取每亩达到2.0-2.2万丛,即每平方米插30-33丛,一般土壤肥沃、施肥水平高、供肥能力强、秧苗素质好、气候条件好的地段可适当稀插,以30丛,反之,土壤较瘠薄,供肥能力差、气候条件差的地段则可适当增加密度,以33丛效果好,同时取秧时采用最大面积秧块,每亩插10万左右基本苗。连作晚稻插植1.8-2.0万丛,每平方米插27-30丛,插11万左右基本苗。
六、注意插后护水5厘米
插后立即上护苗水保返青,水深5厘米左右,苗高2/3,以不淹没秧苗心叶为准,促使秧苗早返青、早分蘖、早生快发。水稻返青后立即撤浅水层,保持3厘米左右浅水层,以利增加水温和泥温,缩小昼夜温差,提高土壤营养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分蘖,否则会抑制分蘖发生。要事先留好出水口,出水口高度4厘米,以防降水过多时水深淹没秧苗或长期深水淹灌,降低根系活力。
七、注意插满插严百分百
插到头、插到边,插后同步补苗,田块四角插满插严,确保田间不留死角,基本苗数合理、耕地利用率100%,要求做到秧苗栽的正,不东倒西歪,插秧行要直,行穴距规整,每穴苗数均匀,栽插深浅整齐一致,不插高低秧、断头秧。
八、注意按序插由下而上
插秧时先后顺序应从稻田的水系流向确定,一般是先从下头开始,逐步向上头推进,待下一个格田插完秧以后,上一格田中的水放入下一格田做为护苗水,这样,既节约用水,又提高了水温,还减少肥料流失浪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