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验教学的有效落实
2017-11-12林秀梅
林秀梅
【摘要】体验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和想象等对言语艺术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情感的亲历、感受和领悟。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投入和亲自感悟,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从创设情境、充分阅读、相关补充、对话点拨、言语实践等方面来落实体验教学。
【关键词】体验教学;创设情境;言语实践;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何谓体验?《教育大词典》这样注释: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在语文课堂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体验教学。
一、创设情境,体验的激活
体验以情感活动为显著特征和核心。据心理学观点,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人进入某一实际情境,或接触虚拟情境,都能激起某种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采用了创设情境体验法。
(1)文章中的“石头”指的是什么?(老天鹅)
(2)天鹅在我的印象中是纯洁、美丽的,犹如少女般轻盈,文中把天鹅说成是石头,你赞同吗?(引导学生找出“个儿特别大、重重地”等词)
(3)一只成年的大天鹅体重达20多千克,重吗?(1.石头给人的感觉是坚硬,沉重,老天鹅也是。2.把天鹅比成石头,体现了老天鹅的英勇无畏。)
(4)天鹅们用什么扑打寒冷坚硬的冰面?(没有任何工具,用血肉之躯破冰)
(5)情境体验:把书桌当作是冰面,你的右手就如老天鹅的翅膀,高高举起你的右手,“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你有什么感受?
(6)语言渲染:老天鹅腾空而起,能飞二三十米高,飞得越高,下落的冲力越——大,它的胸脯和翅膀就越——疼,这沉重的一击后,冰面如何?(颤动)贝加尔湖的冰层在寒冬季节厚达1米,此时是初春,至少也有一二十厘米厚,这沉重的一击后,老天鹅不仅得忍受剧烈的疼痛,还可能会受重伤,甚至死亡。
(7)指导动情地朗读。
以上教学片段中,通过模拟情境,学生对老天鹅的奋不顾身有了切身体会,而后通过师生的对话与朗读,进一步感悟了老天鹅勇敢、顽强,为拯救同伴不惜牺牲的奉献精神,走进了文本的内涵。这种情境体验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充分阅读,体验的基础
“沿坡讨源,披文入情”即谓此。“披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读书,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品味,让他们在反复阅读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从而在看似“无为”中体现教师的“有为”。
三、相关补充,体验的深入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适合于学习新知的观念时,有效的认知活动才能产生。体验的生成也是如此。上文所说的情境激发下生成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外界诱因,借助学生自身的想象和联想而生成的一种体验。但是,学生如果完全不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这些体验就无从产生。因此,当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意”不熟悉时,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经验,以便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促进体验的生成。这些经验包括相关的背景知识、生活经验、情感经验、价值取向等。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诗。诗歌描写的时代、地域环境等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成了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挚友的角度、渭城的景色以及地域的差异这三个方面感受依依惜别之情,进而体会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教学时采用补充相关材料的方法,使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深刻体验离别之情以突破难点。
补充一:渭城到安西到底有多远呢?课件出示路线图,引导学生计算出它们的距离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即使骑马去,元二也得走半年多,体会路途之遥远。
补充二:阅读《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的诗句“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读后交流:王维会怎样劝元二?感受元二此去行路之艰难。
补充三:出示渭城与安西不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渭城这里春雨绵绵、杨柳依依,安西那儿却是黄沙满天!渭城百花盛开、春意盎然,安西那却是满目荒凉!渭城有清甜的故乡水、亲切的家乡话,安西那却是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在这种强烈对比和心潮逐浪高的反复朗读中深入地品味酒中所蕴含的浓郁的感情琼浆。“劝君更尽一杯酒”,酒中含情,借酒传情,这会是一杯怎样的酒?(一杯離别的酒,一杯伤感的酒,一杯无奈的酒,一杯祝福的酒……)元二这一去,不知何时归,这杯酒也许就是诀别酒,假如你是王维,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引导自由表达后,配乐朗读体味情深不忍别。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整合教材资源,让学生驰骋想象,激发思维,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四、对话点拨,体验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建立在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任何脱离价值取向、人文精神错位的“独特体验”,都须引导、点拨、深化、纠正,绝不能“越位”。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还不全面、不成熟,容易出现是非不明、黑白不分或以偏概全、以己及人的现象,尽管见解有别他人,显得“独特”,其实是错误的,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对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应该开展引导性对话,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委婉矫正,巧妙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老师问:“蝈蝈们躲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它们还会做些什么?”有个学生回答:“蝈蝈们还会做运动,跑步、跳绳……”此处学生的理解与文本价值取向有了偏差,老师点拨:“咦,蝈蝈们有可能去做运动吗?联系课文,再好好想一想。”其他学生马上发言:“不会去做运动,因为它们躲在大树下乘凉,做运动会很辛苦,会流很多汗,蝈蝈们还在嘲笑蚂蚁是傻瓜,它们是不可能去运动的。”“老师,这是一群躲在大树下偷懒的蝈蝈,肯定不会去运动。”通过这番对话的点拨,学生就真正领悟了文本的价值观。
五、言语实践,体验的升华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陈先云强调:“语文教学都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注重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螺旋发展。”由此可见,发现、提取文章的教学核心价值是践行这一思想的要务。教师应立足于文体特征,重点揣摩表达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学得阅读方法,即为得言、得义、得法。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本文的故事情节是通过小骆驼和小红马、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这两组人物对话展开的。教学时我主要抓对话内容来展开,让学生通过品读体味关键词、分角色朗读等体会小骆驼从委屈到自豪的内心情感变化,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小骆驼自豪之情的理解和体验。课堂上,我创设了这样的写话环节,进行言语实践训练: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听了小骆驼的话,小红马又会怎么说呢?把他们的对话写出来,再和同学们交流。课后,布置了以“第二次相遇”为题写一篇童话的作业。通过这些言语实践活动,文本中蕴含的正确审美观在学生的言语表达中自然得以体现,对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的体验更加深刻。同时结合教师的评点,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对话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实现得言、得义、得法。
总之,体验教学就是设定与书本内容相适应的场景,让学生作为活动主人,置身于其场景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活动过程,使情感得以升华,自身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慧敏.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的探究[J].才智,2015(14).
[2]朱易灵.体验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