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7-11-12林海波
摘要:利用数轴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理规律、形象记忆一些物理量的范围,指示相互接觸物体中电荷的运动方向,表示某些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确定一些物理量的变化范围。
关键词:数轴;物理教学;分析规律;形象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98
数轴是一种特定的几何图形,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构成数轴的三要素。作为一种形数兼备的图形,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有神奇的作用。下面,笔者就数轴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作用进行介绍。
一、分析规律
数轴可以帮助我们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的物理规律。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笔者就进行了这样的应用:
1. 教学流程(一)简介:
(1)学生通过同一凸透镜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认识到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物距有关;
(2)学生通过不同的凸透镜观察在同一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认识到成像规律与焦距有关;
(3)介绍实验器材,强调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先找到倒立、缩小的实像,记录下物距和像距。
2. 数据分析(一)过程:
(1)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距和像距都有什么特征;
(2)画出数轴,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描点。像距用红色笔描,物距用蓝色笔描(红色用圆点表示,蓝色用方点表示)。获得如图1所示的图像。
(3)学生根据在数轴上所描出的点,认识到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在>20cm的范围内,而像距在10cm~20cm的范围内。
(4)教师再引导学生,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探究,物距相同时,像的性质、大小以及像距不同,认识到不同的凸透镜成像时分析物距和像距应参照不同的标准,从中找到应以焦距为标准。
至此,得出规律(一):当u>2f时,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f 随后,教学流程(二)探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及数据分析(二)完全教给学生,由学生得出规律(二):当f2f;以及“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的规律。 此时,教师再出示一个表示物距与成像特征的数轴 学生观察后会发现,有一个范围没有研究,那就是v 得出规律(三):当u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图2,学生会发现还有两个点没有进行研究,那就是u=f和u=2f两个点的成像规律没有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前面得到的范围分析得出规律。 通过这里可以看到,利用数轴,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的范围,顺利地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形象记忆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数据范围需要学生记清楚。但一些数据并不是特别容易记忆。但如果采用数轴,进行描点分段记忆,其效果就会大大增强。例如: 超声波、声音、次声波的范围可以这样表示: 人对不同声强的感觉: 另外,对物质密度、比热等物理量大小的记忆,都可以采用这种形象的方法。学生在绘制这样的数轴时,能将图形记忆和数字记忆结合起来,其记忆效果不言而喻。 三、指示方向 初中学生还处于形象记忆大于逻辑记忆的阶段,因而对一些物理规律的认识一定要采用比较形象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如相互接触的带电物体,其电子运动方向,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就可以借用数轴的方向性形象地表达。 其中,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电子的移动方向。如果一个带正电的物体与一个不带电的物体,电子从不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如果在左侧加一个向左的箭头,就可以表示瞬间的电流方向了。这样的表示形象直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很容易地记住了相互接触物体电子转移方向的规律,比单纯地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表示变化 有一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需要学生准确记住的,但对于各种不同的物理量的大小比较,学生还是应当具有一定的常识。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些表示变化的数轴图,帮助学生认识这些变化。例如: 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学生会非常容易记住这些不同物质的一些物理量的大小关系。 五、确定范围 有一些物理习题中,对学生有这样的一些要求。如这道电学习题: 如图7所示,滑动变阻器标有“1A20Ω”的字样,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小灯泡标有“2.5V0.5A”的字样,电源电压为4.5V。为保证各个电路元件的安全,滑动变阻器的变阻范围应是多少? 在分析其范围时,就可以用数轴帮助学生确定滑动变阻器的取值范围,就是取其公共部分,如图8所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利用数轴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可以起到分析规律、形象记忆、指示方向、表示变化、确定范围五个作用。这些作用,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学习物理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简介:林海波,山东省烟台牟平文化一中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性别男,47岁,汉族,第一学历:中师,函授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学校教务处主任。鲁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编者之一。在多种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近三万字,个人论著《选择最远的路》已经由天津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牟平文化一中 2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