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研究

2017-11-11曹珍

商情 2017年37期
关键词:教师团队产学研深度融合

曹珍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创新型教师团队。现有单一型或者双项型教学团队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在结构要素中存在些明显的不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师团队在结构要素中的鲜明特点是:知识结构多元化、资源要素合理规划与宏观调控相结合、资源配置能支持团队的生存也能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 深度融合 教师团队

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的出发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功能,产学研结合创新不仅是世界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也是校企优势互补的内在需要。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在高等教育的行列中具有一席之地,必须在产学研结合的视角开展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其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这种团队的基本结构要素,才能为组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一、传统型教师团队的结构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比较典型的教师团队有教学型、产学型和教研型三种,教学型是目标单一型的团队,产学型和教研型是教学型团队的发展阶段,目标和功能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三者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结构特点。

(一)教学型团队的结构特点

1、知识结构单一。原有的教研室,组发展而来的教师团队,都是按照专业课程的类型进行归属安排。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同一专业毕业,在学院教授同一门课程或几门专业相关辅助课程,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适应课程教学变化要求的能力比较弱。

2、资源要素不能满足团队发展的需要。资源要素主要是指团队所属的人、财、物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科研项目主持权、参与社会合作的主动权等隐性资源。通常高职院校教学型团队的人员数量受学院的整体规划和教研室/N原有人员数量的限制,团队负责人无权控制人才的流动。同时,也由于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主持综合科研项目的能力和参与社会合作的能力也大大降低。形成了内部发展和服务社会的两难境地。

3、组织要素不合理。团队组织要素只要是指团队资源的配置方式。在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中存在两种明显的现象:一种是学校重点专业的教学团队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另外一种是学校基础课或者公共课的教师团队,从组建之初他们就贴上了“弱者”的标签,由于其资源的有限性,团队成员也无法感受了团队建设发展与自身发展的相关性。

(二)产学型教师团队的结构特点

1、知识结构中行业技术知识丰富。产学结合型教师团队中教师绝大部分来自原来技术服务部门,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行业技术知识,对于行业技术发展需求比较了解,操作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强,但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在这团队中,技术服务能力强但是不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老师依然存在。

2、资源要素中重产业而轻教学的现象很明显。由于技术服务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团队一般优先服务产业的社会活动,为其配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上却总是采取迟疑的态度,这样也就造成了高职院校产学型教师团队单腿走路的不理想情况。

3、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配置方式是团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学结合型教师团队中技术资源非常丰富,只要合理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既能做好技术服务,也能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技术服务和教学服务活动在团队中的劳动报酬差距比较大,造成了团队成员偏爱技术服务而不愿意从事教学的明显倾向,教学能力也在技术服务队伍中一直没有明显的提高,没有达到产学型教师团队组建的目标。

(三)教研型教师团队的结构特点

1、知识结构不能适应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来自以前的中专院校,他们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传统和氛围,教学一直是他们心目中的主要任务。在这种师资队伍中组建的教研型团队,传统的思想对科学研究束缚比较大,教师观念很难改变,尤其是年纪比较大,资历比较老的教师,在这样的团队中失去了原有的话语权,对从事科学研究心存抵触,在团队的建设制造不必要的阻碍,导致研究水平没有根本性的提高,无法承接综合性强的科研项目。

2、资源要素中教学与研究双向制约。由于受陈旧观念的影响,教学所用资源在团队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科研所用资源,但是由于科研能力的薄弱,前沿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行业所迫切需要的技术不能进入教学内容,参照的教材已经是至少五年前的技术知识,实现零距离就业也只能是停留在理想层面,教学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3、没有适合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高职院校教研型教学团队的资源配置方式一般采取能者多劳、能者多得的配置方式,这种配置方式一般很有效,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发展中却失去了其应有的功效。原因是:科研本来就是团队的薄弱点,老师为了争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各自发挥教学擅长点,并逐渐置科研于不顾,慢慢的科研也就成了团队的点缀。

总之,无论教学型、产学型还是教研型的教师团队,在促进教师团队的发展中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结构中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有必要在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其基本结构要素上进行改进,以全面促进教师团队的发展。

二、创新型教师团队是未来发展趋势

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师团队无论是从组织形式还是团队功能的多样化发展,都是教师团队发展的创新形式,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未来发展的方向。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团队组织形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的需要,也是适应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需要。鉴于单一型与双功能型教师团队的经验和教训,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在结构要素上具有不同于其他团队的鲜明特点:

(一)知识结构——多元化

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综合素质人才,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靠个人的努力就能很好完成的,个人英雄主义已经在团队协作中没有了足够的立足之地。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同样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为此,教师团队的组建一定要摆脱原有的惯性思维和专业本位主义,要根据团队的需要在全院广纳人才,按照合理的比例吸取不同专业、不同学源的教师加入,尤其是理工科为主的教师团队,很有必要招揽一部分文科专业的教师从事非理工科专业的工作,如:管理、攻关、协调等,文科专业的教师能在这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在知识水平、科研能力以及教学素养等方面,团队要形成很好的梯队,以适应知识的更新和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不至于出现青黄不接的境况。

(二)资源要素——合理规划,宏观调控

资源是团队发展的重要保障,团队所属人、财、物等显性资源太少或者太多都不利于团队的管理和发展。学院应该根据学校现有人、财、物资源,规划好各团队的资源,避免团队争夺优势资源的现象出现。作为具有不少于500人的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团队的规模上要有不少于20人,也不要超过100人,人数太少会陷入教研室,组的单一型结构,人数太多会形成举全系之力而为之的嫌疑,会导致运作过程中资源闲置的现象。同时学院应该把科研项目的主持和参与社会合作的主动性等隐性资源归入每个团队,并把其作为团队存在与否的必要资源,一个没有主持科研项目也没有从事社会服务的团队就不可以冠名产学研“三位一体”团队,学院也相应取消其他资源的配套支持。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团队运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院也可以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

(三)资源配置方式——生存与发展相结合

资源配置的方式多种多样,什么才是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没有定论,适合生存和发展就是最好。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师团队要在分析现有优势和劣势的情况下选择资源配置的方式。在宏观上,如果是在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应采取以科研和服务社会等项目资源配置为主,教学为辅的配置方式,在产学或者教研等团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资源的配置理应向科研或服务产業倾斜。在微观上,团队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应以能调动团队的积极性为宗旨,对于能力不足的教师要给予帮助和支持,以促其成长,对于能力较强的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委以重任,带动团队共同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团队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MS—EEPO(有效教育)教师团队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元制”协同工作机制
论技能竞赛对会计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