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如何焕发新光彩

2017-11-11蒋茜悦

商情 2017年37期
关键词:双一流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蒋茜悦

【摘要】面对“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契机,地方高校如何把握机遇发展特色学科培养专业人才?依托原有学科基础,紧紧结合“应用型、地方性”的内在要求,而有所改革创新是更易实现的发展路径。从我国目前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来看,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广插电视学专业作为不少地方高校现已开办的老牌专业,如何在“双一流”的应有之义下另辟蹊径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专业转型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应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契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来。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发展

引言:

自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全国高校都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双一流”建设时期。“以特制胜”成为不少地方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浪潮中的发展方向,但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存在学科发展基础差、标志性成果少,人才队伍不强、领军人物匮乏,管理机制不灵活、内在发展动力不强,资源投入与保障不足、重点扶持力度小等难题,要开设全新学科、进行高水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并非易事,而是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寻找与特色结合的创新点。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81所高校开办了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新闻传播类专业数量已经达到七个,又以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三大专业稳居前三,而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则更为惊人: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校本科生达到23万人,约占高校在校本科生总数的1.4%。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数量虽然极为庞大,但其专业本身的就业情况却同其学生数量的“宏伟”不相匹配。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3年底在全国范围内的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专项调研,当前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问题:主流媒体就业率较低、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层次要求较高、就业质量不理想、就业地区不均衡、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不足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院系的培养目标,即通过专业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与媒体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建设有特色的学科,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是转型发展是核心任务。广播电视专业作为不少地方高校不可或缺的老牌专业,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发展?重中之重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精准定位实现培养目标的创新、科学把控进行培养规格的创新、因地制宜促进专业特色的创新、统筹兼顾设置主要课程体系。

一、培养目标的创新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着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系统的广播电视理论知识与现代传播技能,能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以及其他传媒单位、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媒体采访、写作、策划、拍摄、编辑、节目制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人才。

二、培养规格的创新

(一)基本要求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學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

广播电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外文化、法律、营销、管理等基础知识,接受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媒体传播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在各类媒体从事策划与创意、内容生产与制作、推广营销等专业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掌握从事媒体工作所需要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艺术素养。

2、掌握广播电视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像、制作等专业技能,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技术;掌握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信息整合、创意策划、营销推广能力。

3、了解信息采集与传播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伦理知识,做好把关人:了解中国广播电视工作现状与新媒体背景下广电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外国广播电视工作的发展动态。

4、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沟通能力与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正确认识自我,有较强的求知欲,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专业特色的创新

1、强化实践教学,切实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基础性、技能性、应用性与创新性能力培养,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课堂实训和课程设计,保障学生就业与自主创业能力的需要。立足媒体行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构建“课堂+项目+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展览和比赛来促进学习。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见习、实习,参与媒体、公关公司、政府部门、文化传播公司等各类项目的策划与执行工作。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倡导“实践育人”的理念,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endprint

3、人文、技术、艺术并重,专业发展与人格养成并重,培养“有理想有情怀”的传媒人。依托当地深厚文化底蕴,围绕地方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在扎实的人文素养基础上,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4、实施导师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安排导师,在工作室、实验室、校内外媒体实现个性化教学,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5、通过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需要对接。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与传媒行业相结合,把教学活动安排到社区街道,深入基层,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四、主要课程设置

(一)通识教育课程

在遵循学校通识教育理念和现有通识教育课程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學生综合素质,实现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

(二)学科基础课程

为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夯实专业基础,在本科学习的不同阶段分别设置不同的基础性课程。大一阶段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读及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基础写作课程:大二阶段适当开设跨学科课程:社会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及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课程:大三阶段开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为学生毕业论文及设计的完成提供保障。

(三)专业核心课程

建立科学、有序、完整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磨练专业操作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包含:广播电视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实务、电视编辑与制作、广播新闻业务、新闻评论学、新媒体概论、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相关课程。

(四)专业选修课程

1、专业限选课程

根据就业形势及专业精专化需求,让学生在大三阶段进行分方向学习及实践,培育两大专业方向:一是媒体创意与策划方向,二是新媒体传播方向。媒体创意与策划方向设置选修课程包含:媒体创意、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广播电视作品赏析、电视节目策划等:新媒体传播方向设置选修课程包含:网络舆论引导、网页设计与制作、融合新闻、新媒体运营等。

2、专业任选课

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专业选修课程应按照关联型、应用型、时宜型、提升型的原则科学设置。如可设置以下相关课程:中西文化概论、大众文化与流行艺术、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中外名记者专题、媒介与美学、公共关系学、媒介批评、传播心理学、广播电视广告制作、纪录片与DV创作、电视专题片、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会展策划。

(五)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

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职业知识技能,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及职业技能必修课程。如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创新思维方法与训练等相关课程,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意识,让更多大学生走向创新创业之路。再比如开设新闻摄影、新闻摄影实训及后期处理、电视摄像、电视摄像实训等课程,增强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能拍、会拍、拍出精品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

(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除按照各个地方高校规定完成必须的实践环节外,各院系应该以“应用型、地方型”为出发点创新自行确定的实践环节,并将这些实践环节纳入课程与学分设置。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将学生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广告作品、摄影作品等纳入学分核算;开展科研训练项目,将获得校级(含校级)以上大学生研究性计划、科创节、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纳入学分核算;开展学科竞赛,将校级以上级别的学科竞赛(含市级)纳入学分核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被公开认定为“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或其他专业作品纳入学分核算: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将学生获得经学院认定的各类证书纳入学分核算等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广播电视专业本科生开动脑筋、求是创新。

结语:

地方高校要在“双一流”建设浪潮中有所作为,应着力于依托牌专业基础,以应用型、地方性为方向进行改革创新。广播电专业作为相当数量的地方高校开设的老牌专业,理应受到重视与支持,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创新改革中的重点,更应引起重视。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结合地方高校实际量体裁衣:首先应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次,结合地方实际进行专业特色创新:再次,设置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夯实专业人才通识及专业知识基础,真正回归应用型大学根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一流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