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7-11-11时长娟
时长娟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界特别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高校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在主体性发展视角下,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創新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主体性发展
1引言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是活动主体区别于活动客体的特殊性,它是作为与客体所具有的消极、被动、盲目的对立面而存在。因此,主体性发展就是指活动主体能够积极、主动、有目的地从事活动,个体并由此发生某种变化。主体性发展强调的是培养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个层面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并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主体性发展视角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既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更是未来求职就业等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在于学生独特的主体性的培养。
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
构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必须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种种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近年来,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有的高校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有的高校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提高实践技能模块学分所占的比重。有的高校组织校内校外实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创新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完善,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就显得力不从心。二是重技能开发,轻创新思维训练。目前社会上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普遍重视的是技能开发,而疏于创造性思维训练。三是重创造结果,轻创造过程。在学生参与的各种比赛活动中,普遍重视的是结果,学校和家长关心的是学生拿到什么奖、捧回多少奖杯,而没有抓住创造过程开展有效的创新教育。
3主体性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主体性发展视角下,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关键。
参考相关研究,制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影响因素评价
通过数据处理及相关分析得出高校创新能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进,而且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以及培养模式影响因素的探讨,得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充分利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性较高的各种因素,从学校及学科的实际出发,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调动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3.1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需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课程体系的丰富多样化是满足各教学要求的前提条件,是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建立教育培养体系的基础,是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实际培养措施,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具有综合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的条件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创新。
3.2采用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和运用创新教学手段是落实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应该逐步转变由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为主,改革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3构建实践教学,建立实践平台。实践教学和实践平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知识创造能力的载体。构建实践教学和建立实践平台有利于优化现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运用、判断、整合、创造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