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写意花鸟画笔墨与意象表现
2017-11-10赵虹
赵虹
【摘要】笔墨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一种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画者丰富的情绪感受,复杂的心理信息,只有通过笔法、墨色法及水法的巧妙结合,错落呼应,才能淋漓尽致的得以表达。
【关键词】中国写意花鸟画 笔墨与意象 精神内涵 气墨相通
最早提到“意象”巨著是《文心雕龙》。此后,历代画家逐渐认识到“意象”表现的重要性。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经是整个国画界流露各种意象的艺术。研究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意象,将大自然物化为美好的精神境界,感动观赏者们,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世界,净化着人类的灵魂。
自古至今,在中国写意花鸟画艺术不断发展的艺术长河中,应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众多艺术流派异彩纷呈。归根结底中国写意花鸟画应该摆脱时空的观念,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追求种精神领域中“物”、“象”、“形”的存在,可以理解为它是具有精神气质的物象和物象的精神及本质。也就是说中国写意花鸟画所要表达的是客观物象的本质形态——“意象”,换句话说“意象”是中国花鸟画的本质的观念形态。
元代以后,笔墨语言研究成为中国画理论的核心问题,离开了笔墨似乎就无法谈论水墨画。这源于水墨画的表现形式美离不开笔墨的运用,笔墨中蕴涵丰富的意象性。
笔与墨都是感情的记录,留在画纸上的是画者精神的轨迹,大自然的一根枯藤,一缕轻云,一丛野花,一只飞鸟,都是画家表现精神世界的形式。
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概念,是中国画特有的工具,如果用油画笔作画那就无法表现中国画的本体形式特征。中国画必须用毛笔,毛笔笔毛有软硬之分,笔头也称作笔锋包括笔尖、笔腹、筆根,由于它自身的这些特性,在运笔时用力的提或按,速度的急或缓,可以表现出用笔的疾、徐、缓、滞、抑、扬、顿、挫等。由于用墨及水量的不同,可以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干、湿、燥、润等效果。中国画的意韵尽显其中,展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墨也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材料,墨有墨锭、墨汁之分,从制作材料上有松烟、油烟之别。因墨与水的比例不同可以形成千百种颜色,自古就有墨分五彩之说,这只是个约数。中国写意花鸟画多用生宣纸为画底,生宣有吸水的功能,能产生自然洇润的丰富效果。正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独特工具材料形成的中国画特殊的材料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由于笔墨纸所含水分不同产生出丰富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这种笔墨语言有高下,雅俗之分。中国自古就有“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说,画者的人品,精神都流露于这些笔痕墨迹之间。
笔墨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一种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技法是可以创造的,但精神应该是承继的。
中国画以独特的笔墨传递画家的情绪,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全以笔墨表述。笔墨是手段,传神才是目的。山水画是为造化传神,把大自然画活。
笔墨在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意象表现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谈论的笔墨,包括笔法和墨法。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是“以线造型”特别是中国写意花鸟画最讲究用笔之法。用笔之法分为中锋、侧锋、皴擦、托笔等,画家在用笔时通过提按、转折、拖拉、顿挫等笔法变化,还可以变化出粗细、刚柔、轻重、软硬、润涩等形态各异的线条,这些能够触发作者情感的线条象舞蹈家的舞姿、似歌唱家的吟唱,它们在尽情的宣泄表演者的情感。
中国画中提到的质感,实际上是指超越于物的人的精神因素。比方书法篆体字有称“铁线篆”、“玉筋篆”,取铁之秀之重,取玉之润之洁,铁坚硬,玉宜碎,用笔真的追求与它们相似就不好了。以“冰肌玉骨”形容梅花傲霜斗艳,比如肌骨莹洁光润,以“冰清玉洁”形容人的高贵品质。所有这些如果但从质感上讲就不能叫人理解了。又皴法,皴字原义为皱纹的意思,用来表现写意花鸟画石、枝杆的质感,皴法有三四十种,有刚与柔之分。皴法来源于山石的形质。皴法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求石的刻画逼真;对自然原质而言不过是得其意。所以写意花鸟画的目的不是表现松树、梅杆、柳条的质感,就象画人物画目的不是表现少女皮肤的细滑程度,老农的粗糙,而关键是意韵和精神的展现。山水画家主张师造化,以自然为法,主要在于掌握自然的规律,种种地质构造。“质感”为物性的表现“质”则是指超越物质的精神性。中国写意花鸟画讲写形存质,所以中国写意花鸟画中质的含义当是刚与柔。古代画家在论画时,考虑最多的是运笔及用墨,一幅画格调的高低往往要看画的笔墨是否运用巧妙、有神韵,应该说舍笔墨而不能论之。画面物象的形态完全靠用笔的勾、勒、皴、擦、点染来完成的,画面的千变万化,浑然天成的效果。郭熙日“笔迹不混成谓之疏,疏则无真意;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画家的形象语言即是墨色及笔法,通过墨色笔法的应用,结合水法的洇润,达到浓中有淡,淡中存浓的效果,自然而然画面就有了虚实空灵,气墨相通的意象。
画者丰富的情绪感受,复杂的心理信息,只有通过笔法、墨色法及水法的巧妙结合,错落呼应,才能淋漓尽致的得以表达。徐渭画墨葡萄,枝叶纷披,泼辣豪放的笔法,形成了动人的气势。李可染画山,云以色接,墨以水破,淡湿墨笼,苍苍翠翠,华美无限。我曾亲眼目睹一国画大师的弟子现场作画,其过程是先以清水涮笔,捋干后以笔之锋尖蘸少许墨,然后再点蘸清水,这样反复三五次,笔锋中的墨色由浓渐淡,落笔时,於画前已好的造型浓墨处入笔,然后依次人笔,整幅一气呵成,中间无须再蘸墨,便色调丰富,形满意卓。由此可见,大师的作品,如郑板桥的竹,神完气足,干净利落,在一枝一叶中总能表达他清傲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这跟他的笔墨技法关系紧密。
传统的中国画理论中,笔墨成为核心议题,以至到了离开笔墨即无法谈论绘画的地步。自古至今画家对于笔墨有着如此大的热情,充分说明了笔墨是中国画意象表现的主要手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