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
2017-11-10杨莲芳
杨莲芳
摘 要:情境是课堂授课的必然环节,是决定整个教学成效的有力因素。新时期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机创设,并适时导入课堂情境,以此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参与思考与分析活动中,以提升其学习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情境导入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193-01
课堂情境是指在具体教学内容下,借助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场景,以给学生营造生动、充满情感性的氛围,调动兴趣、启迪探究、丰富感知、引导想象,以提升课堂授课的成效。受年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中很难通过自我思维进行深入学习,知识习得也多停留在表面,这一现象在数学学科中尤为明显。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情感意志、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在充分体现其心理及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巧妙创设并适时导入课堂情境,在无形作用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环境中,在其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参与到后期学习中。
1 导入悬念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体只有对事物产生一定兴趣,才会有动机、动机去探索、去求知,并在过程中收获到实践与探索的体验,这也正是古往今来教育家致力于调动学生兴趣的原因所在[1]。此外,小学是个人发育成长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我控束力,且容易受周边事物或人的影响,好奇心重。综合起来看,导入悬念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环节[2]。实践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考量本班学生学科学情及心理动态,并有针对性就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要点进行创设情境悬念,以提问吸引关注,调动学习能动性。
以《图形的运动(一)》课堂授课为例,教师可首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相关“对称”的事物或事件,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进行发问,激发其好奇心与兴趣。比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半只“蝴蝶”“蜻蜓”图片,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首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尽快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学生很兴奋,“老师,这是蝴蝶、蜻蜓。”教师此时可呈现完整图形,再发问,“同学们,你们仔细看一下,这两种昆虫有没有相同的特点?”这样的提问类似于猜字游戏,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进行讨论,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在调动生活经验后,部分学生可大体上可明白昆虫两边相同。因而,教师可进一步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再次回顾一下,首先前面是沿着中间隔开,后面发现两边是相同,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对称。”经由自主参与思考,加之教师的分析,学生可大体上对“对称”形成初步的认知。
2 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情境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为“一言堂”教学,自上课起至下课都是教师一人讲解,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课堂中,教师“苦口婆心”进行教学,虽可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数学技巧。然而如此教学成效仅能停留在短时间内,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及个性化发展。信息化大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善于利用网络媒体或教学器具辅助教学[3],以优化课堂情境,为学生呈现生动、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体验。
比如,在《观察物体(二)》章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物体运动的视频,就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运动进行分析,培养及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侧面认知事物的能力。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事物正面让学生进行观察,罗列出所见事物,明确出特定特征。然后轮流从事物左侧、背侧、右侧进行观察,在引出不同侧面事物观察时,让学生进行回答。每次观察时,以不同面进行转化,灵活锻炼其发展学生的空间辨别能力。经由一轮的练习后,教师可组织小组内进行协作练习,两两进行交叉练习,让学生更为直观接触到学习活动中,并在活动中逐步对自我知识进行纠正、反思及升华,以形成自我知识框架。整个课堂下来,学生对“物体观察”产生全新的认知,具体定点不同面有不同的形态变化。
3 科学设计情境,适时引导
课堂授课中,过多导入情境,容易给学生产生误导,不能分辨哪些是重点;而不导入情境,则会使得整个课堂变成“一汪死水”,平静无波澜,两种情形都不利于教学发展。科学设计课堂情况,并在恰当时机进行引导才是明智且有效的选择[4]。教师可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看一看”“辨一辨”,而让学生更为有效地抓住学习重点。
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授课中,教师可首先导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提问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切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并积极调动原有信息进行整合。然后,教师可自行引出“立体图形”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初步认知,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大体上接触概念知识。进而,教师可拿出粉笔盒、笔盒、橡皮等用具,以“同学们来找一下哪些图形是立体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进行思考、判断。这一环节的情境主要是检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知情况,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现学现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分析后,可初步作出判断。经由前面的讨论与探究,学生大概上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前期对图形进行回顾,后期则是深化学习,由最初的“平面图形”低阶知识学习逐步向“立体图形”高阶发展,积极发展思维能力。
4 结语
课堂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大脑思维的有力途径。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中可从导入悬念情境、转变教学方式以及科学设计情境三大途径开展教学,迎合小学生成长与学习的规律及需求,并就此创设提问,激发其好奇心,将其带入到学习行为中,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庄祥娥.入境方能入理,激情才能启思——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17,14(02):178.
[2] 刘媛媛.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學周刊,2017(12):165.
[3] 梁玉儒.刍议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7,6(06):111.
[4] 陈锦江.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J].现代交际,2016(02):212—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