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行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7—2014年安徽省地级市的数据检验
2017-11-10薛婷婷
薛婷婷
(安庆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安庆 246133)
地方政府行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7—2014年安徽省地级市的数据检验
薛婷婷
(安庆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安庆 246133)
文章运用面板计量模型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安徽省各地级市政府的行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承接地政府为吸引产业转移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承接区政府为改善承接区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将增加2.89个单位;政府的政策每变化一个单位,则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将增加6.15个单位。因此,这就要求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本身资源禀赋优势的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不同的政策和策略。
地方政府行为;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产业转移
随着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崛起等旨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筑巢引凤”工程,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1]。产业的转移不仅推动了转出地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同时也为转入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锲机。产业转移作为承接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手,有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
一、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承接地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不断完善承接地区域内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应的市场、文化软环境建设来吸引产业的转移;二是通过政策因素即提供优惠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来支持承接区转入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提升承接区域内的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以上承接地地方政府行为的三个方面,不仅关系到产业转移的规模,而且也关系到产业转移的速度及水平。
为便于分析承接地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假设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为G=p+r+c,其中p为引进人才政策的投入,r为改善承接地软硬环境的投入,c为财政、金融政策的投入。承接地产业转移投资的总量为Y。根据假设本文把承接地政府为产业转移所做的投入(p、r、c)当做投入要素,承接地产业转移的投资总量作为产出,则二者之间的关系服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式(1)中,A表示承接地产业转移的投资对承接地政府的投入(政策投入、软硬件环境投入)的依赖程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承接地政府为吸引产业转移所做的投入发挥的越好,则A越大,反之则越小。α、β、γ分别表示为人才引进政策、承接地软硬件环境的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对产业转移Y的弹性,其意义为人才引进政策p、承接地软硬件环境的投资r、财政、金融政策c对产业转移Y的相对贡献和影响程度。对(1)式求导后可得:
由(2)式可知,当α+β+γ>1时,则承接地产业转移的规模收益是不断增加的。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行为显著,投入(p、r、c)增加单位比例,产出Y的增加远超于这个比例;当α+β+γ=1时,则承接地产业转移的规模收益是不变的,这表明投入(p、r、c)增加单位比例,则产业Y也增加单位比例;当α+β+γ<1时,则承接地产业转移的规模收益是递减的,即投入(p、r、c)增加单位比例,产出Y增加的幅度低于这个比例。这是就需要政府部门分析导致低效率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假设α+β+γ>1时,承接地政府是通过三种手段(p、r、c)吸引产业的转移,那么这三种手段在什么样的水平下能获取最大的产业转移呢,为此建立以下的数学模型:
对方程(3)进行求导可得:
由式(4)可知承接地政府的最优投入成本与三种手段(p、r、c)之间的关系为:
式(5)表明,承接地政府为吸引产业转移所采取的三种手段富有弹性时,那么承接地的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可以通过三种手段的不同力度组合来调整政府的投入成本G*,与此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p*、r*、c*)中只需知道其中的一个量就可以求出其他的量。
由于承接地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会促进承接区经济的发展,获得收益L,并且随产业转移Y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承接区经济发展的净收益S则可表示为如下:
根据上述的分析,本文可以简单的分析人才引进政策p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政府为改善承接区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以及金融、财政的政策支持因素可通过(5)式得以解答。则此时承接地经济发展的净收益可以转变为:
如果此时生产函数处于α+β+γ=1阶段,即规模收益不变的阶段。可以将引进人才的政策因素p,改善承接地软硬件环境的投入因素t,财政金融政策因素c的最小值分别记为p0、r0、c0,此时取,λ=min(p0、r0、c0)则此时P>=1,R>=1,C>=1,代入(1)式可得:
根据上述的假定,P与产业转移可以视为处于一个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之中,即承接地的政府部门先给出引进人才的政策,产业转移方再确定其转入的量Y,直到双方达到均衡博弈时博弈活动才结束。对此完全动态博弈的模型,本文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求解:首先,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认为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地方政府行为的反映将依据Y与P之间的关系进行策略性的调整,而承接地的政府将依据产业转移者的投入反应来确定承接区经济社会效益的最优地方政府行为投入力度P*。根据上述的分析,建立承接区政府决策的最优模型为:
在(8)式中,P、R、C>=1,Y,A,α、β、γ>0,α+β+γ=1同时对(8)式求一阶导数,可以求出P、Y的最优解P*、Y*。
由方程(9)、(10)可以推导出承接地政府为吸引产业转移所提出的优惠政策因素与产业转移在引入完全信息动态模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P*、Y*)。则此时承接地经济发展的最优净收益为:
那么承接地产业转移最佳的转入量Y*符合:
由(11)式可知,当承接区人才引进政策P与产业转移Y达到博弈均衡时,则此时为改善承接区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承接区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与承接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即改善承接区的软硬件环境和财政金融政策对提升产业转移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影响的关系
由于P*、R*、β*,α、β、γ>0,且L''(Y*)<0,L'(Y*)>0,则通过式(12)至(15)可知:
由上式可知,承接地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博弈模型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状态,人才引进政策还会受到承接地为改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因素及承接地政府所提供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的影响,表明人才引进政策与承接地政府为改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因素以及提供的财政、金融政策之间存在着反方向的替代关系。表明承接地政府为改善承接区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承接地政府所提供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对产业转移Y有着正向的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承接区政府为改善承接区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对产业转移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说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承接区政府为吸引产业转移所提供的政策因素(人才引进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对产业转移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本文以下部分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来验证此假说是否成立。
二、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说明
(一)模型的构建。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水平、对外开放的程度、工资水平以及地区的集聚度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而近年来,随着区域间政府部门合作的不断加深,政府对产业转移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为此本文重点关注地方政府行为因素对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具体影响程度。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本文参照张辽(2014)实证模型方法,构建以下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
式(1)中,cyzj是被解释变量,代表产业转移。zfty是核心解释变量,代表承接区政府为改善承接区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rlzb代表人力资本水平,dwkf代表对外开放的程度,gzsp代表工资水平,jiju代表地区的集聚程度。α0、β1、β2、β3、β4、β5为待估参数,ζit为误差项。下标i和t分别代表第i个城市和t年。
(二)变量的说明。
1.被解释变量。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文章重点分析的是政府的作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核心的被解释变量是产业转移。目前对产业转移的度量采用直接的方法很难测定,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则采用李伟庆(2011)的产业转移度量方法,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以安徽省各地实际利用境内省外和FDI的到位资金之和的资本存量作为产业转移的度量指标,其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08—2015)和安徽省经济合作网。[3]对资本存量的计算是参照张军(2004)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得出。
2.核心解释变量。建立在市场经济制度之上的产业转移理论,大都研究集中于企业通过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追逐不断的扩张性上,往往忽视了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然而在现实中,地方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始终贯穿于产业转移过程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地区,地方政府为改善承接区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力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此地方政府为改善承接区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也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并参照刘瑞明(2015)的做法,对地方政府为改善承接区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的度量,主要是采用“各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投资总额的比重”来衡量。
3.控制变量的选取。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中,本文主要是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选取一些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人力资本。学者王满四(2012)认为,产业转移的实质是资本的转移,重点是技术的转移,而转入地人力资源的丰裕程度,则成为制约产业转移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4]。为此本文采取“各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人数之比”来反映转入地人力资本的情况。
(2)工资水平。根据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可以发现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和资金要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则采用劳动力要素来衡量生产成本,而目前对劳动力要素的度量则是采用各地区的平均工资与全省平均工资之比来衡量的。
(3)对外开放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商品、技术、信息和服务等生产要素跨区流动的步伐日益加快,各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也成为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对外开放程度的测量采用“该地区进出口的总额占该地区GDP的比重”来度量的[5]。
(4)集聚效应。产业间的集聚有助于产业内以及产业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的降低转移产业生产的成本。学者吴勇(2013)认为,对集聚效应的度量可以采用各地区的人均GDP来衡量,因为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了当地产业生产活动的整体水平,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提供相关投入品和服务的能力[6]。
三、数据的来源与统计描述
(一)数据的来源及说明。本文的数据涵盖了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7年至2014年的数据。所有原始数据终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省各市的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安徽经济合作网的数据。由于2010年安徽省的区划调整,巢湖并入合肥,为了保持数据的完整性,本文对巢湖2011—2014年缺失的数据采取了下拉平滑的处理方式。
(二)数据的统计描述。从3个时间点的数据来看,在产业转移方面,逐年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从2007—2014年的数据来看,产业转移的资本存量最大值为60.15,最小值为3.73。地方政府的投入、人力资本、地区的集聚程度也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增长的幅度不是那么太大。而如此相对的则是对外开放程度和工资水平则表现出了不断下降的趋势特征,但从时间趋势的角度来看,两个变量的变化浮动较小。在所有的解释变量中,以地区的集聚程度变化的幅度最大,从2007年的均值1.61到2014年的均值3.91,增长了近2.3。
四、实证结果分析
通常情况下对面板数据建立模型主要有3种形式,分别为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模型。进一步使用F值检验和hausman检验,通过对计量结果的观察可以看出,在模型(1)至(5)中随着非核心解释变量的不断加入,核心解释变量地方政府投入的系数虽然呈现出了不断改变的特征,但它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在模型(1)到(4)中,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始终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正向的。而在模型(5)中,其固定效应模型或者是随机效应模型也是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始终为正向的,这与上述预期的结果一致。这表明地方政府为改善承接区的软硬件环境所做的投入,在产业转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与贾兴梅(2015)的观点不谋而合: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工业和配套的基础设施,用来满足规模效应、外部效应等相关要求,同时在产业转移的后期,会加大对工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力度来满足转移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要求[7]。
通过观察控制变量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发现,人力资本在模型(2)至(5)中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始终为正向的。这表明人力资本越丰富的地区,接受产业转移的能力就越强。对于产业承接地来讲,较高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产业进入,正好验证了上述人力资本与产业转移的正相关预期。
对外开放在模型(3)至(4)中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负向的不显著的,但随着工资水平和地区集聚因素的不断添加,在模型(5)中对外开放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则呈现出了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的特征,这与上文预期的结果一致。表明,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越能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例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在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吸引了大批东部地区产业的进入。
工资水平因素在模型(4)至(5)中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是负向显著的,这与预期的结果一样。表明工资水平是转移产业的一项重要成本,工资水平越高,越不能吸引到更多的产业转移进来。
地区集聚程度因素在模型(5)中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显著的,这与本文上述预期的结果一致,表明高水平的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完善的产业配套条件,能够显著的降低新转入产业的成本,获取规模收益,提升其创新力和竞争力。因此,区域间集聚效益越明显的地区越容易承接到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为了体现地方政府行为中政策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在各地级市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需要将政府的政策因素设计为虚拟变量加入模型中同时计量,本文认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能够顺利的实施和推进,政府的政策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为此按照通行的做法将皖江城市带和非皖江城市带作为政府政策这个变量的度量指标,其中皖江城市带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巢湖、安庆、池州、黄山、合肥等9个城市,其余城市为非皖江城市带城市,并设政府政策这个虚拟变量为(1=皖江城市带城市,0=非皖江城市带城市)。因考虑了政府政策虚拟变量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为了防止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故本文应使用混合回归对该面板数据进行估计。
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投资、对外开放的程度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正向显著的,而工资水平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却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负向显著的,这表明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依然是承接地区吸引产业转移的原因之一。从政府政策这个虚拟变量来看,它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正向显著的,表明政府的政策因素对产业转移能否顺利的推行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经济合作网2007年至2014年的数据,通过构建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了中西部承接区政府的作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数据结果显示,中西部地方政府的行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其他因素中,对外开放程度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呈现出正向的关系,这表明一个区域的开放程度越高,越能吸引到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人力资本和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对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也表现出了同样的正向关系,转入地人力资本越丰富,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对转入地产业来说,生产的成本越小,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就越大。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西部地区要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充分发挥好本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外,承接区的政府部门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承接区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东部地区相关产业的转入,在财税、金融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同时加大对本区域工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产业转移软硬件环境。2.中西部承接区要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3.中西部承接区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完善本区域的教育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才引进三个方面,不断优化本区域的人力资本结构,提升创新力。4.中西部承接区要加快推进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8]。
[1]周世军,周勤.中国中西部地区“集聚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了吗?——来自20个两位数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0):67-79
[2]申洪源.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转移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软科学,2011(11):98-114
[3]李伟庆,金星.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自主创新影响的实证研——基于安徽省地区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29-33.
[4]王满四.黄言生.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2):96-104.
[5]聂正彦,张学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开发研究,2015(6):10-13.
[6]吴勇.中西部地区引进内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非平衡面板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65-71.
[7]贾兴梅,刘俊杰.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2):14-18.
[8]苏永乐,赵益昭.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西三角”区域竞争力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4):21-27.
F127
A
2095-0438(2017)11-0004-05
2017-05-13
薛婷婷(1993-),女,安徽肥东人,安庆师范大学统计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统计学。
安徽省软科学项目“非均衡发展视域下安徽省城市增长极的外溢效应研究”(1607a02020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12BJL081)。
[责任编辑 王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