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专门档案管理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2017-11-10王英玮胡涛

山西档案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档案管理理论

文 / 王英玮 胡涛

电子专门档案管理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文 / 王英玮 胡涛

文章着重探讨了电子专门档案的概念、主要特征和管理理论,以期更好地指导目前电子专门档案的管理实践。电子专门档案概念的理解应建立在对电子专门文档、电子专门文件、电子专门资料、电子专门记录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基础上;对电子专门档案的管理应建立在对其主要属性和特征的揭示基础上,并在其管理的实践中,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和连续体理论。

电子专门档案;专门档案管理;记录连续体;记录特征

在网络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在各项专业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电子专门文件、记录的数量不断增加,电子专门档案的管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正确认识电子专门档案的概念,如何把握其主要属性和特点,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理论指导电子专门档案的管理实践等问题,已成为学术界需要认真探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以期引起档案学界的关注,推动电子专门档案管理理论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电子专门档案的定义

理解电子专门档案概念的前提之一,是对与其相关的电子专门文档、电子专门文件、电子专门资料、电子专门记录等概念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依据《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DA/T58)等行业推荐标准的术语解释,电子专门文档是电子文档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电子专门文档是指记录和反映各立档单位专业活动的有意义的不可再分的最小记录单元。它可以是一份单独的电子文件,也可以是相关电子文件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如附件等。

电子专门文件(electronic special record/document)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其专业职责或处理专业事务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办理、传输和存储的数字格式的各种数据及信息记录。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内容、结构和背景等。其中,电子专门文件的内容要素是指以字符、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表示的文件的主题信息,包含表达作者意图的文本、数据、符号、数字、影像、声音和图片等信息;结构要素是指电子专门文件的内容组织方式和存储方式,包括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逻辑结构是对电子专门文件的内容中各信息单元之间关系的描述,如电子档案的字体字号、文字的排列、章节的构成、各页的先后顺序、插图的标号位置等;物理结构是对电子专门文件在存储设备或载体中的存储位置和文件格式的描述,如字段、字体、文体、页码与段落、代码、格式、载体、附件等方面的信息,链接及其与其它设备之间的关系等;背景因素是指电子专门文件的形成、传输、使用和维护的框架,可以证明文件形成环境、过程、存在状态及文件间相互关系的信息,包括行政背景、来源背景、业务流程背景以及技术背景等。

电子专门资料是人们在从事各项专业性活动中,通过制作、接收、记录、交换、购买、网上撷取等各种途径和方法形成、搜集、采集而来的,可作依据(证据)或参考的电子(数字)形态的信息、数据、知识记录的总称。人们一般根据电子专门资料的可靠性和来源的直接性,将其区分为第一手资料(primary source data)和第二手资料 (secondary source data)。前者是指形成者或制作者接近或直接在专业性历史活动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证据的电子(数字)形态的数据、信息记录;后者是指经过后人或他人运用第一手资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经验性、知识性、参考性的电子(数字)形态的信息和知识记录。第一手资料通常包括电子文件、电子(数字)档案、电子信函、数码照片等,又称原始资料,通常是形成者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获得的,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以及证据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等特点。如在会计核算活动中形成或接收的电子会计资料、在地质专业活动中形成的电子地质资料、在公证活动中形成的电子公正文书、在行政区划勘界活动中形成的电子记录资料等。

电子专门记录(electronic special records)是内容得到固化处理的专门文档、专门文件及第一手专门资料等构成的证据体系。电子专门记录是一个类聚体。严格地讲,无论什么个体形态的电子专门文档、电子专门文件或第一手电子专门资料,在未成为一个档案分类体系中的“元素”之前,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专门记录。在我国,只有经过归档程序并纳入一定档案分类体系中的归档文件,才能转化为档案。所以,类聚的电子专门记录其实已是我国法律法规中所称的“档案”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电子专门档案相关概念关系图

电子专业文献是电子文献的一种,又称电子专业出版物。1996 年,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电子出版物系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 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电子专业文献的主要媒体形态包括:磁盘、光盘( CD- ROM, CD- I,PHOTO- CD) 、集成电路卡(ICCARD) 等。电子专业文献实质上就是有关专业人员依据专门文件、专业记录、专门档案、专业资料等,按照一定的目的,系统加工而成的知识性出版物(包括内部出版物和外部出版物)。电子专门文献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电子书刊、电子音像出版物外,还包括电子业务工作手册、业务指南、产品图册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性的认识:

电子专门档案是指具有凭证、查考价值并归档保存的电子专门文件的集合体。它是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归档文件类聚体,是各种专业活动的原始记录。

可见,电子专门资料概念的外延明显大于电子专门文件的外延;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电子专门记录则是构成电子专门档案的基本单元。电子专门文件、第一手的电子专门资料是电子专门记录的前身,电子专门档案则是其中具有凭证价值和查考价值的“精华”。从一定意义上说,电子专门档案是相关立档单位在从事专业活动中“自然生长起来”的专门电子文件的集合形态,是第一手的电子专门资料,也是加工出版各种电子专业文献的重要信息来源。我国由于执行归档体制,电子档案的外延大于某些国家的档案概念外延,其中包括已经纳入电子记录管理系统(ERMS),得到集中管控的各种电子专门记录,以及进入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EAMS)的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专门记录。

二、电子专门档案的主要特征

同传统的纸本专门档案相比,专电子专门档案除了具备专业性、时效性强、格式规范等属性外,通常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记录方式的特殊性

电子专门档案具有数字化信息记录特征。电子专门档案包括通过计算机及相关数字化设备直接生成的数字信号记录和通过数字化设备将传统模拟信号记录的专门档案转化而成的数字信号记录两种。传统记录方式中的文字、声音、影像等模拟信号记录方式,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才能有效地转化为电子专门档案的数字信号记录方式。其中,文字的数字化处理过程是:将“外码”转化成“内码(二进制代码)”;图形的数字化处理过程是:二维→ 一维→像素→“1”或“0”(二进制代码);声音的数字化处理过程是:声波→ 电波→数字信号;影像的数字化处理过程是:画面+声音→像素(颜色、亮度、饱和度)。

(二)对设备和标准的依赖性

对设备的依赖性是指电子专门档案的存取和保存往往依赖数字编码、硬件、软件等技术手段,对技术设备的更新、加密技术、压缩技术等也存在严重的依赖性。对标准的依赖性是指电子专门档案的加工、存储、存取、保存、转换、迁移等,都要受相关信息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约。

(三)存储载体的非直读性

电子专门档案的内容是以比特的形式存在的,比特是肉眼无法直接识别而且存储介质上的数据,信息记录密度极大。只有通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才能有效呈现和识读。

(四)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关系的复杂性及对元数据的依赖性

物理结构指电子专门文件的存在形式;逻辑结构指电子专门文件的表现形式。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描述电子专门文件内容、背景和结构信息及整个管理流程,又能被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自动辨析、分解、提取和分析归纳的数据,其中包括标识信息、背景信息、内容信息、结构信息、期限和条件信息、日志信息等。

(五)记录信息与原始载体的可分离性

电子专门文件(档案)的存储位置不固定,可以从一个载体转换到另一个载体,可以通过网络传给一个或多个接收者;还可以把电子文件的内容分解后,通过不同的路径传递,存储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设备进行处理。

(六)记录信息的共享性及安全风险性

所谓共享性是指在获得授权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使用某个设备上存储的同一电子专门文件(档案);一个终端上的电子专门文件(档案)也可以发给若干个网络终端,供合法用户阅读。网络系统的复杂性、网络缺陷和漏洞的存在、黑客的攻击、病毒的入侵、网络安全防范方法落后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子专门文件(档案)的安全。

(七)记录数据和信息的易更改性

造成电子专门文件(档案)的记录信息易更改的原因主要包括:磁介质的可重写性;磁介质都具有随机读取的功能,可任意定位(除磁带外的);文件与载体的可分离性,在传递或更换载体时不留痕迹。

(八)非实体归档的可能性

传统形态的专门文件(资料),只能通过实体归档的方式才能实现;而电子专门文件(或第一手电子专门资料)的归档则可通过采用物理归档和逻辑归档两种方式实现。其中,逻辑归档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不改变原存储方式和位置而实现的电子专门文件(或第一手电子专门资料)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非实体归档)。物理归档是指把电子专门文件(或第一手电子专门资料)集中下载到可脱机保存的载体上,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

三、电子专门档案管理的理论依据问题

开展有效的电子专门档案管理,科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要件。目前,对我国电子专门档案的管理可以起指导作用的理论主要包括电子记录生命周期理论(the Lifecycle of electronic records) 和记录连续体理论(the Records Continuum)。电子专门文件或电子专门资料(第一手的)只有经过归档、分类、著录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专门档案。

(一)电子记录生命周期理论的借鉴价值分析

1997年,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记录委员会的《电子记录管理指南》将电子记录的生命周期界定为概念阶段、形成阶段和维护阶段。其中,概念阶段是指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安装阶段。这个阶段应明确保存电子文档、电子文件所需要的技术,并充分考虑电子文件归档和鉴定等方面管理需求的实现。形成阶段是指具体电子文件在可靠的电子环境中产生的阶段。在该阶段,应落实在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阶段提出的相关功能需求,如电子记录的保管、电子记录的类型和格式、电子记录登记、电子记录的分类、电子记录的内容鉴定和处置、电子记录的元数据采集、电子记录的有效存取等方面的功能需求等。维护阶段是指对形成后的电子记录进行技术维护和保管阶段。该阶段包括电子记录从产生后直到其永久保存或销毁的全程。尤其是在电子文件归档时,应对归档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以免影响电子记录的恢复、利用和存取。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电子专门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电子记录生命周期理论,对实现电子专门记录、电子专门档案的前端控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目标,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电子记录生命周期理论的思想同传统经典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比,虽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也有明显的改进和提升,并将“软件生命周期”的计划、设计和维护思想融入其中。传统经典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美国“生命史式”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根据文件和档案的“二元”划分思想,将生命周期划分为生产、维护、存取、鉴定与清理、移交、描述、馆藏维护、开放使用等阶段。另一种是欧洲 “社会礼仪式”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根据文件被参考或使用的频率,将其划分为“活跃期”“半活跃期”“休眠期”或 “现行”“半现行”与“非现行”文件;单位依各类标准来判定文件的阶段性性质并作对应处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按时间维度划分生命周期的思想;按线性划分生命周期的思想,认为文件会因时间变化产生性质上的循序渐进式的改变。

但是,在电子专门档案管理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传统经典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文件的运动历程和性质与功能的认识存在盲点。只考虑时间维度的线性特征,将文件视为一成不变的实体(存储介质与业务信息的复合体),即文件自产生后就会呈现出不变的形态,忽视了其形成着的活动常是延续、交互关联且无明确终结点的复杂历程的特征。其实,在现实活动中,同一份文件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文件的性质与功能变化也不一定是线性过程。

其次,欠缺对国家和立档单位的“记录保存活动”的整体思考。这种理论以文件为描述对象,说明文件在线性时间维度所展现的阶段性,这种以文件实体为核心的管理思想,使文件和档案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对实体的管控层面,而非其内容层面。

再次,忽略了文件在个人或立档单位活动中常具有的积极作用。这种理论使人们形成了文件是活动终结后被留存的实体的普遍意识,即社会活动的“分泌物”和“副产品”意识;却忽视了文件实为社会行动的重要促成条件的重要价值。

第四,按照这种理论开展文档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常沦为各单位内被动、弱势、以实体保管为主的业务管理活动主体。

电子记录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在思想内容层面,与传统经典生命周期理论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继承性,尚存在改进和提升空间,但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电子记录生命周期理论将文档一体化思想融入文件和档案管理实践,即将档案管理工作的某些业务活动提前到电子文件的运作与管理阶段,对文件实现档案化管理,在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等阶段,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统一起来。其次,电子记录生命周期理论引入了前端控制思想,将对文件、档案的管理与控制提前到它们的设计和形成之前。再次,电子记录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全程控制思想,充分考虑到了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的需要,内容涉及到电子文件的产生、利用、保存和处置等每一项具体工作过程。

(二)记录连续体理论的借鉴价值分析

当人们提到专门档案时,脑海里会对应出现一份具体的文件形象。这时的专门档案概念就是连续体最初形态;当出现一系列文件时,就达到了连续体的最高形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的弗兰克·阿普沃德(Frank Upward)和苏·麦克米希(Sue McKemmish)等人,在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 建立了“记录件连续体研究小组”(从事理论研究并推动相关文件、档案标准的制定),首次提出了“记录连续体”的思想概念。认真学习和吸纳这种理论的思想精华,对于改善和推动我国电子专门档案的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在数字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中,许多具备记录性质的信息,并不具有物理实体;所以物理实体的保管已不再是电子专门档案管理的最根本任务。如何在大量的电子专门信息中辨识出有保存价值者,并给予控制,以保证其有效利用,便逐渐成为电子专门档案管理的根本任务。深入了解记录连续体理论的思想,将有助于在我国电子专门档案管理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该理论。

根据已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将记录连续体理论的主要思想概括为以下方面:

(1)在数字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中,档案管理思维应消除 “文件”与“档案”二元划分思想,以及文件的现行价值与档案历史价值的相对立的思想。组织内的记录管理活动实际上是组织各项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彼此分离、互不相干的活动。扬弃了记录生命周期管理的单向线性作业模式是连续体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

(2)记录的本质是多元复杂的,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同一组记录可同时具备不同的功能、任务与价值。传统档案学中的二元对立观点(如“文件、档案”与“现行价值、历史价值”等区分),在管理实践中过度简化了记录的性质,常常导致记录(文件)被人为武断处置。连续体理论则认为一套有效的记录管理体系(RMS),应能整合各种形式的记录保存活动;在此体系中,无论记录内容繁简或保存时限长短,均应得到适当处置。

(3)在数字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中,所有同类记录的生产、使用、管理、保存有关的人员,均须整合在一个完整且可信任的记录保存体制下。在这种体制中,相关人应体验并承担部分记录保存的责任,方能达成记录保存的使命。连续体理论的描述主题包含各种形态的档案实践行为,它提倡建立一个统一(而非“文件/档案”相互区隔)的记录保存体系,并要求各类组织将记录保存活动整合于各项基本职能活动中,以增进管理效益并提升组织与个人行事的责任感。

记录连续体理论认为,“文件”与“档案”不是线性时间历程的两个端点,而是每一记录在不同时空结构中,在性质上呈现出的两个相对状态;“文件”与“档案”之间为一连续体,没有明确分野。具体来说,文件生命周期论对“文件”与“档案”的区分是:记录A在产生后一段时间内都被视为“文件”(对记录产生者尚有某种实用价值)。在通过价值鉴定后,该记录则成为“档案”性文件(对记录产生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但具有历史价值)。而记录连续体理论则认为,记录A在任何时空中都可能同时具有“文件”(记录的原始使用价值)与“档案”(历史性价值)的性质;某一记录即使在同一时间点,因使用情境或意义环境不同,其性质既可能较为偏重于“文件”也可能较偏重于“档案”。对某甲而言,记录A 可能是文件;对某乙而言,记录A 可能具有高度档案性的信息。记录A 究竟在性质上是“文件”或“档案”,要依据其所处环境而定,而不是仅根据文件的形成时间长短而定。

连续体理论认为,在立档单位的记录保存体制方面,记录生产与记录保存,不应被看作两种不同的行动;一组记录的生产,就是个体行动者对其活动进行特定方式的捕获与保存。记录“生产”就是某种形式的“保存”行动。一个健全的记录保存体制,应将记录生产者纳入管理架构内。在明确的记录保存意识中,业务执行者要确保所有应被记录的业务活动均有文件记录。

在社会整体的记录保存体制方面,连续体理论认为,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业不应是二分的工作领域。人类社会的记录保存体制,应该是一个连续体。它所涵盖的层次包括从个人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整合了记录生产者、文件人员与档案人员的业务管理活动。在此种体制内,应建立一个完整的文件、档案与其它组织职能的“记录保存体系”,整合组织内外的文档人员及相关业务人员,以分工协作的方式达成记录保存的目标。

苏·麦克米希认为,记录主要具有五种重要功能,即:(1)记录往往是权力与权威的基础,建构了社会关系并塑造行政统御作为;(2)记录可确认行事责任归属。无论从企业组织管理、社会行政、文化或历史的角度来看,记录保存都是建立行政责任制的必要作为;(3)记录可保存人类社会经验,形成集体记忆;(4)记录保存是一种见证社会历程的行动,它也塑造个人或集体的身份认同;(5)记录是一种信息资产,因此记录保存也必须发挥对企业或组织运作的增值作用。

记录保存的目的、使命及其要对应的活动,则可由从个人层级到社会层级的四个构面①构面是基本结构面的简称,是一个集合概念,表示由若干基本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方法组成的基本结构面。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利用一定的条件要素,可以形成不同的构面。记录连续体理论中的构面所描述的是各层级的记录生产与保存活动。依照一定的顺序加以解析。这四个构面是:记录生产、记录获取、记录整理、记录聚合。 弗兰克·阿普沃德(Frank Upward)对这四个构面阐释是:

(1) 第一个构面:记录的生产。连续体论理论认为,文件记录的生产者是个体行动者。个人在日常工作中会采取各种行动,但记录保存格外关注的是具有交流性质的互动(transaction),互动的部分方面会被行动者以某种形式记载下来,形成文件记录(证据信息)。弗兰克·阿普沃德(Frank Upward)认为,文件记录均具有潜在的档案价值。

这个构面的记录单位是“文件”,有证据力的文件是证明行动者曾从事过特定行动的“行动记录”。记录生产本身就是一种记录保存的动作。行动者在社会互动历程中产生格式文件,目的是保存该行动的证据,所以记录生产基本上就是记录保存的一部分。苏·麦克米希认为,记录生产就是一种记录保存,并且是一种选择性的保存。因为任何形式的文件都是对所记录事件的选择性呈现,因此记录生产不是客观中立的行为,相反,它是一种选择性的“记忆行为”;在从事记录生产的同时,行动者也同时在建构他所认知的社会现实。

记录生产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是记录生产和社会互动双向反馈与相互建构的结果。一个完整的记录保存体应把各种个体行动者纳入管理架构中,以确保记录生产和保存活动是完备的,并足以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度。

(2)第二个构面:记录捕获。记录捕获是一种超越个人行动层次的组织性记录保存活动。这种行动层次所产生的记录实体,即“文件实体”,是人为的选择与建构结果。

这个构面的行动主体则是一个组织的内部机构。一个单位可能会有若干行动者,每位行动者在从事业务活动中,都生产一定量的文件;但从组织单位角度看,记录保存不需要(也不可能)保存“所有行动者”产生的“所有记录”,而是重点捕获能代表或呈现该单位行动者从事组织性活动的记录,以作为单位曾从事的特定活动或发生事件的证据。组织性的捕获活动决定哪些文件应当保存、保存多久、应如何保存等。这个构面的“记录捕获”,其实是个体行动者从所属组织立场出发,对其执行的行动进行有形记录的生产、汇集、整理的职责,以供组织使用。

(3)第三个构面:记录整理。这个构面说明了母体组织层级的记录保存活动,其中包含了现代组织的各类文件管理实践活动。组织性活动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本特征。各种形态的组织是社会行动的基础。

该构面所关注的是以母体组织为行动主体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职能。组织从事记录保存的目的具有多元性。例如,如果将文件视为组织的信息资产,文件管理的目标就会偏重于记录的信息功能。

连续体理论是一种强调社会责任的理论。弗兰克·阿普沃德的图示将第三个构面的社会互动轴标示为“职能”,目的是强调组织性的记录保存,反映某一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以满足社会对组织记录的期待,而不仅仅是在保存组织内部所需的信息内容。构面三所表达的思想同职能鉴定、宏观鉴定与文献战略等档案鉴定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4)第四个构面:记录聚合。这个构面说明的是社会层级的记录保存活动。这个层级所关注的行动主体是社会机构。弗兰克·阿普沃德所指“机构”并非单一组织,而是社会现象中较稳定的制度安排, 例如:某国家的教育、金融、司法等制度,或文化习俗面现象,如婚姻家庭制度、社会阶级制度、次文化群体规范、各种行业文化等。这个层级的记录保存,要求尽可能捕获足以展现社会繁富层面的重要记录,以便形成社会的“集体记忆”。

根据弗兰克·阿普沃德的记录连续体图示,第四个构面的关注点虽与传统档案管理相同,但在实践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

(1)在连续体的体制中,一项记录的生成可同时启动四个构面的保存活动。四个构面的行动者可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分别对同一项记录做同步处置,不需要依时顺序进行,即当第一个构面至第三个构面的人员在进行记录的生产、捕获与整理时,第四个构面的档案人员也可同步评估该记录对社会整体的长期性证据价值。

在电子网络环境中,信息可大量复制、传播或同时满足多人的利用需要,可以同步多向实现。由于某些电子信息的更新或消失速度极快(如网络信息与电子邮件),加之信息数量的庞大与科技更新换代的速率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允许记录长期累积而不加处置。

(2)在以保管为主的生命周期工作模式中,档案人员的工作主要是保管和监护记录实体;但在后保管时代的连续体体制中,档案专业的重心则是对社会整体的记录保存体制进行运筹帷幄的管理,形成一个馆藏分散、事权分化但合作紧密的记录保存网络,档案机构在网络中扮演指挥控制的枢纽角色。一个档案馆可以没有自行保存的馆藏,仅应担任其所属网络的控管节点并提供存取机制与社会服务。

上述两种理论,是目前指导我国电子专门档案管理的重要思想工具。有效地理解和合理运用这两种理论,并结合各立档单位的电子专门档案管理实践完善和发展其思想内容,对做好各专业的电子专门档案管理,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科学地开展电子专门档案的管理实践,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1]林奇秀.记录连续体理论浅析[J].图书资讯学刊(台),1996,(5).

[2]安小米.文件连续体模式对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2,(3).

[3]何嘉荪,叶鹰.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J].档案学通讯,2003,(5).

[4]何达多,金更达.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模式同一性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5,(3).

[5]吴品才.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借鉴与反思[J].档案学通讯,2009,(6).

G276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005-9652(2017)03-0005-06

(责任编辑:虞志坚)

王英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档案管理理论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如何规范档案管理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