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出精彩的足球课堂

2017-11-10俞向阳朱建国曹浩王万莉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224005

校园足球 2017年8期
关键词:足球动作内容

俞向阳 朱建国 曹浩 王万莉 (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224005)

“磨”出精彩的足球课堂

俞向阳 朱建国 曹浩 王万莉 (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224005)

“今天的课豁出去了,自己都有点不相信……”

“今天的课没有在家上得放松,教学环节的处理、应变能力不够好……”

“这节课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练习时间,对守门员角色的认同投入不够,让学生更主动去发现和学习还有改进的地方……”

朱建国、曹浩、王万莉三位教师将自己上课后的感受一一道来,听后让人充满了欢喜和欣慰。江苏省一等奖的成绩肯定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但却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审视每一天、每一节课的价值,让每一次的付出都更有方向感和成就感,要做的还很多。

一、课前慎思:备一节课就要成为这节课的专家

“诗意语文”掌门人、浙江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上《天籁》一课,读书七部,备课三年,他就是要让学生直面经典,感悟经典。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好的课程是怎么来的,那是老师们一点点熬出来的,拿出来代表自己思想的课,是在皮肉和精神的‘打磨’后站在教学殿堂的。”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要把老百姓的日常感受变成政策的起点和终点。”联系体育课堂,不就是“要把学生的运动感受作为课堂的起点和终点”吗?为此,设计一堂体育课,关注人的发展是关键,教学要走向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积极将理念化为行动,真实的行动更需要我们研读文本内容、重视情境教学、扎实组织教学、渗透运动知识、关注内化提升、迁移教法创新,能灵活、自如地把握课堂,让自己的大脑中不仅装着学生,还装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由此,当接到江苏省足球优秀课展示活动任务,就给朱建国、曹浩、王万莉三位教师提出了三点建议:

建议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

2.学习内容和以前学习过的哪些内容有联系?

3.这个学习内容和前面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4.用什么方式把学习内容生成的过程表现出来?

5.这个学习内容是否有应用背景?

6.这个学习内容会怎么发展?

7.这个学习内容与后面学习的哪些内容有联系?

8.这个学习内容蕴涵的思想方法是什么?

建议二:做好“六备”,展现足球好课堂。

一备:教材利用价值;

二备:课堂资源开发;

三备:学习过程设计;

四备:学习方式选择;

五备:师生问题生成;

六备:教学活动开展。

建议三:联系实际要做的准备?

1.对《魅力足球》教师备课用书各水平段学习内容要更加了解;对各单元学习内容中“学习价值和目标定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更加明确;对本单元教学及课时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教学建议”进行二次备课,怎样有效继承和创新。

2.规范书面教案的格式和内容。

3.加强所教技术动作的练习,能熟练自如地完成完整动作和分解动作,使动作示范更加娴熟有效。

4.对异地学校学生情况作适当了解,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中笃行:让课堂教学艺术起来

(一)试教:努力达成的课堂样态(见表1)

(二)展示:努力达成的课堂效果

1.三节课成功之处

(1)课的设计有所突破;

(2)游戏符合学生特点;

(3)儿童语言体现充分;

(4)技能教学有针对性;

(5)运动负荷符合要求;

(6)音乐选用适合时机;

(7)足球文化有效渗透;

(8)课堂驾驭能力增强。

2.不足之处

(1)纠错时机的把握及方法需要继续加强;

(2)及时评价时机及方法需要进一步提高;

(3)全面关注学生学练还做得不够;

(4)如何真真做到精讲多练还需要改进。

(三)追求:理想的体育课堂样态

1.让体育课堂更加真实。学生真实表达、真实学练、真实合作,教师真实情感、真实研究、真实反思,师生真实共处、真实对话、真实衔接,让体育课堂一切真实起来。学习一旦真实发生,课堂便会走向深度学习。

表1 磨课经历

2.让体育课堂更加规范。教师要用规范的言行、规范的常规、规范的教法、规范的指导,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迎合学生、满足学生,更要引领学生、发展学生,使学生知道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倾听、如何发问、如何练习、如何合作、如何分享,如何相互尊重、相互欣赏。

3.让体育课堂更有创新。要学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课堂,纠偏自己的课堂。在排队、行进、做操、游戏、提问、练习、纠错、合作等教与学的现场中,善于捕捉课堂“灵感”,使金点子、花头精、小窍门等课堂微创新成为教与学的调味品。

4.让体育课堂更加自主。学生的身体锻炼教师无法包办,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有效分组、有效方法、有效时间、有效指导与帮助等教学现场中有机会自主起来,让学和练既成为学生的权利,更成为学生的责任。

5.让体育课堂更有故事。如何建构文化传承、体质改善、精神培养的“三位一体”,直面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努力编创自己的体育课堂故事,在学生感受身体练习的同时,有机地融入思品、数学、语文、音乐、美术、英语、科技、信息等学科于体育课堂之中,丰富体育课堂内涵,让学生更好地在体育课堂中体现素养,展现精神。

三、课后深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

(一)课的反思:

王万莉老师:我一上完二年级《正脚背运球》一课,自己感觉头还是蒙的,不知道自己上了什么?定下神来,课堂再现脑中,感触良多。特别要感谢二(3)班的孩子们,他们积极投入给了我上课的力量。课上得满意的地方:

1.准备部分以“互动语言”让学生身体亲球,再通过游戏“金鸡独立”“金鸡百变”“闻鸡起舞”引领学生熟悉球性,活跃气氛,可以说一气呵成。

2.基本部分:从讲解与示范正脚背运球的动作→口诀教学(将动作图示和口诀放大贴于地面)→固定球练习推拨球动作(运用“球宝宝贴”让学生找到脚背触球的正确位置)→“串门”游戏练习推拨球动作→推一次、推两次到推三次的正脚背运球技术动作练习→花样射门游戏→课课练素质练习。特别是在示范动作时,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带问题看示范,从而较好地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串门”游戏中,为了防止学生练习枯燥,我让学生到别的同学家中去“做客”,互相评价动作,使学生积极性一下子得到提高,练习氛围也热闹起来;在花样射门游戏中,学生自己创新球门,培养了学生动合作又动脑的能力。

但美中不足的是:1.少数学生在学练技术动作时达不到要求,或者说学得不扎实,没能够很好地控制住球;2.课中语言还不够精炼,还有些生硬;3.关注学生全体性不够,急着走流程,在以后教学中要努力弥补,不断提高。

朱建国老师:本节课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闪亮,自己豁得出去”,现在来看,我觉得自己做到了。课的亮点如下:

1.小器材发挥大作用。用标志桶代替小足球门,既便于学生借还器材,又提高了练习密度。游戏部分利用标志桶做换物接力游戏,既体现了一物多用又提高了练习强度。

2.诱导练习紧紧围绕主教材。准备活动部分采用后踢腿、骑马舞、企鹅走路、模仿踢毽子等诱导练习,为主教材教“脚内侧射门”做好铺垫。

3.足球知识渗入课堂。通过谜语、问答游戏让学生在技能学习的同时了解更多的足球文化,如足球的起源、比赛规则等。

4.教材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学生由自主尝试到观察模仿,由同伴练习到集体讨论,由上一步射门到助跑射门,由射一定的范围到射准练习,层层递进。

5.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在观察教师示范动作时,提前将“教师支撑脚站在球的什么位置?教师用脚的什么位置踢球?踢球的什么部位?”这样的三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不足之处:1.课堂中精讲多练需要加强;2.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有球的练习;3.设计“足球教学情境”,将足球技能学习与足球实战相结合,使学生所学技能得以利用与展现。

曹浩老师:能有机会在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亮相,感到压力和动力并存。我给自己的这节课打八分。

课的亮点:以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运动能力和实际水平为基础,追求场地运用最大化,课堂语言实效化,教学过程趣味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堂评价真实化。主教材教学时,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带问题看示范,有效解决课的重点。设计双人合作由原地练习到实战练习,同时创编口诀“并肘对球、手掌迎球、引球抱球”来增强学生对动作的认知和理解,针对来球用“吸”的诱导方法让学生体会迎球抱球的动作,使学生将守门员接球的动作过程入眼、入脑、入心。教学方法简单明了,设计素质游戏进行体能补偿,学生在不断地挑战中有新的体验,新的感受。

不足之处:整堂课容量较大,如何做到精简方法和语言,让学生多练,多体会,还要进一步推敲和改进。

(二)课的启示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说:“任何学科的教师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生成与提升。”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科教学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足球课堂和其它课堂一样,要以“健康”为目标,“趣”作前提,“情”为纽带,“科学”为基础,“生活”为源泉,通过足球的运动魅力,激发起学生的活动心态和行为,丰富他们肢体体验和运动感受,在快乐运动中养成锻炼的习惯。从实际出发,扎实上好常态足球课,向每堂课要质量,做到有目标、有学生、有技能、有效率、有灵性,让每堂课都有预约的精彩。

课堂是一个值得好好经营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从他人的课例中吸取营养,真正爱上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并能不断修正,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内质,形成自己课堂风格。

猜你喜欢

足球动作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下一个动作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主要内容
认识足球(一)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