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入浅出

2017-11-09杨泽丽

读天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理解记忆兴趣

杨泽丽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算传道授业成功?唯有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而“解惑”不单是告诉他答案,更是要解述清楚答案的来由。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想让学生弄明白、搞清楚,则需带领学生真正理解。而这理解的过程,则需改变以往的生搬硬套,变抽象为具体,变古板为生动,变繁琐为简易,变深奥为浅显,贴近学生生活,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达到真正的知识过手、传道授业。

关键词:理解;记忆;兴趣;深入浅出

七岁入学,六年小学生涯,十三岁迈入初中,这是中国教育部对中国儿童的入学要求。以往总觉疑惑,为什么就一定是七岁、十三岁呢?原来,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慢慢上升,十三以后方有长足之发展,十八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炼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

由上述材料我们便可以观察到:6~13岁是记忆力最好的,这个时候就适合于识记一些知识,也因此小学生的学法就是死记硬背。而迈入初中,13岁,正好是记忆力和理解力的一个交叉点。这就意味着初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的学法也要随之转变。然而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力得到提升,却是每个教育者应该深思和研讨的问题。

回望中国的教育,大多老师都是高高在上,俯视着学生,炫耀自己的理论高度,并告诫学生,你应该记住那个,铭记这个。而学生只能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不断地成为学习的机器,长此以往,学习负担重了,学习的兴趣当然也就没了,何来快乐与幸福?所以总能看见学生疲惫的身影,听到各种对老师的抱怨。

我有幸能听到很多所谓大家的讲座,他们头戴无数光耀的头衔,多数老师也冲着这名气去,都希望他们能传经送宝,我们也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走,更上一层楼。可在他们的讲座中,理论的高度让人无法企及,除了仰慕还是仰慕,只怪自己经历、经验太少!回归现实,一如既往照搬书上教案教学!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没法理解专家的理论,当然就无法指导实践教学。

当然,也不乏听到一些接地气的专家,听他们讲座的特点是:1.你不用记很多理论性笔记,甚至没有笔记;2.不会不断看时间,却会在两三个小时结束后还意犹未尽;3.讲座后,仍有持续的实践操作性;4.听者也会反思自己与其之差距。

我想人生得一此师,便是三生有幸。如果我也能成为这样的老师,那我也算功德圆满,不枉此生了。我想我们之所以喜欢这样的老师,是因为他们所讲的我们都能理解,他们讲解的方式,我们易于接受。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我是站在高处俯视学生吗?我能弯下腰、俯下身贴近学生、走近学生的生活吗?我传授的知识,学生真的理解了吗?教学的方式,学生能接受吗?一系列的反思告诉我:不能当高深的理论家,要做接地气的实践家。在教学上,我们要重实践,重点要让学生理解,那么我们的理论知识必须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深入浅出。想法萌生后,即对教学进行改变。

例如,在区别形近字上,我是这样做的:“辩、辨、辫”,这三个字的不同就是中间部分,第一个“辩”是言字旁,说明我们是要靠嘴来说,所以可以组词为“争辩、辩论”;而第二个“辨”,一看就知道它比较抽象,而且有点像我们大脑里的神经中枢之类,所以这是需要我们动用脑筋来思考问题,so,组词为“辨别、辨识、分辨”;第三个“辫”最简单,“丝”字旁,那就像头发丝,所以组词“辫子”。再例如:“燥、躁”,这两个常考,且学生容易错,第一个“干燥”,“火”字旁,水火不容,有“火”,就没水了,所以干燥了;第二个“急躁、暴躁”,“足”字旁,当一个人着急时就会跺脚,所以用来表现人的脾气。等等诸如此类,放在一起比较,学生听起来很感兴趣,同时也容易记忆。最近的一次练习中,有一个学生把“蔓沿的爬山虎”的“蔓”字改成“漫”。我问同学们,这两个字怎么区别?同学们就说:“爬山虎是植被,要用‘艹字头,三点水是与水有关,比如水漫金山。”我莞尔一笑,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此技巧。

尝到甜头,我继续在各个板块改变教学模式。比如语法知识之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有主干成分:主、谓、宾,修饰成分:定、状、补。小学时做过一种题型——缩句,这种题型就是留下句子的主干部分,去掉修饰成分。因有小学基础,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而最难区别的就是修饰成分:定状补。

定语是用来修饰主语和宾语,状语修饰谓语,介于主谓之间,也可放在句子前,而补语则是对谓语中心语的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后面。理论在这儿,但让学生理解记忆却较困难,得想办法。

因此我这样讲的:一个句子就像一个家,主语就是父母,宾语就像管家,可有可无。而修饰语就是他们的孩子。待他们成年时,要继承家产了,就得去学习管理的技能。定语就像长子,最讨家人的喜爱,具有优先权。所以他先选了主语,但觉得不够体现他长子的地位,又怕招来闲话,所以又把宾语选了。状语是次子,被长子选了后就只剩下谓语了,但又不甘心,所以干脆跑到主語前面去,独立了。轮到小儿子,他可委屈了,都被大哥、二哥选走了,怎么办?最终还是谓语妈妈心疼他,带着他另起炉灶,谓语妈妈后面,甚至有时直接替代管家的位置。这么一讲,他们在笑声中就学会了句子成分。诸如此类,繁多种种。

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课后花的功夫少了,可以花更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汲取精华,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得以提升,老师教学也更轻松、更愉悦。因此,我认为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应该贯彻到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各个层面,各个时间段。毕竟十几岁的孩子还上升不到理论那个高度,需等他们自己实践理解后,自然也能成为理论家。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解记忆兴趣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