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濮阳
2017-11-09周庆安
周庆安
长久以来,史学界认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纪年史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往上的历史因缺乏文字记载资料,只好用若干千年前、公元前多少世纪或大约多少年代予以表述。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2000年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确认禹于公元前2070年执政,把中国的信史年代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公元前2070年,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的时间支点。之后,“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也开始了对三皇五帝时代进行研究。通过不懈探索,研究获得了可喜成果。以《顓顼历》为切入点探索颛顼年代
中国古代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被称做“古六历”。但这些古历因年代久远,再加秦始皇焚书,原文早已散佚,只有《颛顼历》在考古发掘中得到一些相关资料,其余五种历法,只能从古籍中查到一鳞半爪。
《晋书·律历志》载:“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黄帝因之,初作《调历》。历代十一,更年五千,凡有七历。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五星会于(天)庙,营室也。冰冻始泮,蛰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日作时,地日作昌,人日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故颛顼圣人为历宗也。”《晋书·律历志》中提供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其一,历法鼻祖为伏羲,他的三画型八卦,就是二十四节气的象征演绎。
其二,黄帝时期,历法做了修订,其历法日《调历》。
其三,伏羲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自夏共有《调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及两汉的《太初历》《四分历》七部历法。
其四,颛顼历法是以春季第一个月为新一年的起元,而且这个起元日恰逢正月初一(朔日),又是立春日,天体五大行星会聚于天庙的营室星座。出现此天象的具体时刻是“鸡始三号”,天将黎明。(天庙是二十八宿中由室宿和壁宿所组成的四边形连线的通俗称谓。营室即室宿星座)
其时,“冰冻始泮(融解),蛰虫始发”“天日作时,地日作昌,人日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天地万物生气勃勃,和谐竞发,其乐融融。颛顼历自此推行天下。
传世文献资料中与本文有关的对颛顼的记载还有不少。颛顼是远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孙子。《史记·五帝本纪》载:帝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说他文静深沉而有智谋,明白通达而知事理;杂植各种作物,以尽地力,按照四季冷暖天时行事,顺应自然。
他当政时疆域辽阔,“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5止,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莫不砥属”。北到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南至五岭以南,西到沙漠,东到东海中的岛屿。辖区“所司者万二千里”(《淮南子》)。
颛顼定都帝丘(今河南濮阳高城)后,依据黄河下游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完备的历法知识为指南,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种植各种作物。颛顼在濮阳帝丘执政期间,建立政治机构,制定婚姻制度、嫁娶程序,确立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禁绝巫术巫教,社会文明之风大盛。他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留下的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先进的历法知识堪作后世典范。
从古史资料中发掘《颛顼历》内容
《颛顼历》虽年代久远,文本散佚,但它在历史上被众多古籍摘引,经后人汇集发掘,也颇能知道个大概。
《颛顼历》采用阴阳合历,为四分历,一回归年365又1/4日,月采用一个朔望为一个整月,为29又499/940日。它和现今国际度量衡局(BIPM)公布的数据中一月是月亮绕地球一个旋转周期,即朔望月为29.530588天;一年是地球绕太阳一个旋转周期,即回归年,约为365.2422天,相较而言,年误差仅0.0078天,约11分14秒,月误差仅0.00026天,约22.46秒。距今近五千年的时代,仅凭双眼和简易粗陋的工具,将天文数据观测到如此精确的程度,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此外,《晋书·律历志》又说:“夏为得天,以承尧舜,从颛顼故也。《礼记》大戴日虞夏之历,建正于孟春,此之谓也。”即《颛顼历》上承黄帝《调历》,下启《夏历》,都是“建正于孟春”,以立春所在月份为新一年的开始,称正月。
《颛顼历》内容浩繁,具体内容除了罗列年、月、日,还有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应的天候气象特征,农作物的最佳播种、管理、收获、储藏时节,日、月、五星不同季节的天象位置,天候气温变化的预示,等等,这些内容虽然随着文献的散佚难以具体详察,但从其他资料中可间接验证。
有一本逃过秦始皇火焚之灾幸得保留下来的《逸周书》,满足了人们这个心愿。
《逸周书》本名《周书》,是先秦学者记载西周初期历史资料的典籍。中国早期的典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都多次引用此书。内容主要记载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到厉王、景王年问时事,全书十卷,共七十解(节)。其“五十一解”中记载了“周正岁首”及“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的不同气象特征。“五十二解”是记载二十四节气的专章,节气名称和现今的称谓一模一样。分别是:立春、(惊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除了春季几个节气的前后次序略有调整,其他和现今流行的节气名称、顺序完全一样。从这个节气次序变动看,原“惊蛰、雨水”和“谷雨、清明”的安排,是关照北回归线近处的气候条件,后来的调整是完全反映气象观测点濮阳所处纬度的实际天象气候特征的。
不仅如此,对每个节气的天候特征都有具体物候形象特征的记载。比如: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惊蛰又五日,鸿雁来。”“雨水之日,桃始华。”“春分之日,玄鸟至。”“谷雨之日,桐始华;虹始见。”“清明之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
“立夏之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芒种之日,螳螂生。”“夏至之日,鹿角解。”“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endprint
总之,每个节气都有自然界物候或天象相映衬,而且非常贴切、通俗。
五十三解则是四季的孟、仲、季三个月,太阳视运动所对应在恒星二十八宿的位置,这说明天文历法科学在西周时期已相当成熟。历法知识是循序渐进、累代传承的,西周初期即有如此先进的天文历法,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在民间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利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进行天象回推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以《颛顼历》颁行时的五大特征为突破口,以《夏商周年表》提供的禹执政年代公元前2070年为时间参照点,并参考汉代纬书《春秋命历序》提供的五帝间断执政总体年份为901年等史料,初步判定五帝执政年代不会超过公元前2971年。颛顼处五帝时代第二位,假定每位执政时长为近百年,再考虑历史列表误差,颛顼年代一般应在公元前28世纪。
如果把《颛顼历》起元日的五个条件——①朔日,即正月初一;②立春日;③五星汇聚;④五星汇聚于天庙/营室座;⑤会聚时间为黎明时刻一一考证落实,中国历史将会再次探寻到一个新的信史支点。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依据瑞士星历表软件提供的计算公式及有关数据,在全新的路径上,开展了浩繁的计算工程。工程跨度从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200年,并保证0.001角秒的精度。以河南濮阳为观察点,以北京时间为基准,精确到分钟。以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会聚在黄道上黄经60度的范围内为条件,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大到足够使它能被肉眼观测到,并在太阳的同一侧。
利用现代天文计算的方法进行天象回推,来寻找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的年代和日期。
从公元前5400年一直推算到公元220年,这段时间被命名为“董巴年代”。计算的结果表明,在这个“董巴年代”的5620年间,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共发生了278次“五星会聚”天象,其中8个最接近朔日和立春日。这8个中在朔日、立春、天庙等特定条件下会聚的,只有一个日期——公元前2807年2月26日。
这一天,就是《颛顼历》的起元日。恰逢年首元日:正月初一(朔日),立春日,五星汇聚于天庙座,汇聚时间为凌晨6时左右。《颛顼历》起元日五大特征的记载,被一一用计算的方法敲定。顺便也可证明,“春节”这个节日,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正月初一(朔日),又是立春日。
颛顼时代的天体星象再考订
为了验证上述依瑞士星历表计算的结果有无误差,笔者近期采用更直观的科技手段,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联合研发的模拟星空软件Stellarium,进行了长时间天体星空运行复原演示。观测点设为北纬35°41′,东经114°31′;海拔平均高度53米;观测地点在中国濮阳。为验证公元前3000公元前2700年时段的星体运行,经过长时间探索研究,终于寻觅到《颛顼历》起元日的五大特征齐备的天象奇景。其结果见图所示(长直线是月球运行轨道)。会聚时间为公元前2806年2月25日,黎明近7点时刻,在东南的地平线上方,金、火、水、土、木五大行星相距在60°以内(木星、金星去日11度以上,土星、水星、火星去日15度以上),它们与月球在太阳的同一侧,在这个朔日会聚于黎明晨曦中,它们北部空域正是二十八宿的室宿星座,而离壁宿更近。
公元前2807年的五星会聚是千年难遇的奇异天象,被颛顼帝抓住镌铸成人类历史的里程碑。震惊世界,彪炳千秋万代!
星体模拟运行结果与“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推算结果,年份相差为一年,月、日、时都相同,五星会聚持续时长15日,朔日、立春日恰在此段时日中。笔者考虑前述结论是经《科学》杂志审查登载过的论文,仍服从原来结论。星空运行模拟结果,再一次证实了原来的结论是经得起各种验证的正确结论。
对颛顼历史年代的考订
有了公元前2807年这个时间坐标,进一步利用古籍资料确定颛顼年代就水到渠成了。按照《竹书纪年》“(颛顼)帝即位,居濮。十三年,初作历象”的记载,可知颛顼于公元前2820年开始执政。《帝王世纪第二·五帝》记载:“颛顼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岁,岁在鹑火而崩。葬东郡顿丘广阳里。”可推算出颛顼生于公元前2840年,逝于公元前2742年,执政时间为公元前2820至公元前2742年,其执政13年后,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经典历法《颛顼历》。
公元前2807年应该成为中国信史的一个新的时间支点。这比“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公元前2070年大禹开始执政年代又往远古延伸了737年。此项探源成果同時为中国古历法的发展和二十四节气的研究等诸多历史疑案提供了宝贵资料。
综上所述,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以古帝丘(今河南濮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适应了北温带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它的普遍适用性和缜密科学性,逐渐为各民族所遵循,经过数千年实践,不断丰富完善,成为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