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田汉早期话剧的唯美与感伤

2017-11-09马新亚

艺海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情绪

马新亚

[摘要]田汉早期剧作中的唯美、伤感,并不仅仅体现为青年一代找不到方向时的迷惘与徘徊,而更体现为一种反抗现实的少年诗心,以及对“灵肉协调”至高境界的追寻。启蒙主义的价值诉求使他早期的剧作触及到了现代思想史上的重大命题,而对特殊审美对象的选择,则使他的作品更富现代意味。

[关键词]“灵肉协调” 唯美与伤感 人文情怀 “世纪末” 情绪

田汉是中国戏剧界的先驱者,他用一生的创作实绩与文艺活动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为戏剧界乃至文化界树起了一座丰碑。田汉的一生,浓缩着文艺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是中国现代戏剧史的活化石。然而,与田汉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与重要地位极不相称的是,整个思想文化界在田汉研究方面所投入的热情与精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对在田汉早期话剧研究方面。这主要是因为田汉在1930年代对自己的艺术倾向进行了诚恳的反思,在这一基础之上,研究者对田汉早期话剧创作的唯美倾向评价甚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随着“重回五四”的“新启蒙”思潮的兴起,田汉早期话剧研究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1990年代以来,“历史主义”代替了“新启蒙”,于是探究田汉如何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元素纳入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并由此评价田汉戏剧的民族化成就逐渐成为田汉研究界的新热点,而与之相反,田汉早期戏剧研究又再度成为一个沉寂的角落。其实,纵观田汉的整个话剧生涯,思想内容最丰富,形式手法最灵活,艺术感染力最强烈的当属他早期的剧作。

在日本留学期间,田汉深受春柳社的影响,创作了四幕话剧《梵峨磷与蔷薇》和三场话剧《灵光》。《梵峨磷与蔷薇》的主题,可以说是田汉一生戏剧创作的永恒主题和思想艺术追求。简言之,这主题就是艺术和爱情。“梵峨磷”是英文violin的译音,就是小提琴,象征着艺术,而蔷薇则是爱情的象征,这个剧本就是描写一名歌女与她的琴师的恋爱的故事。该剧的主人公柳翠和秦信芳都是举目无亲的穷艺人,共同的志向和对艺术的追求,使他们在患难之中产生了爱情。但他们不满足于个人的享乐,秦信芳想当“开国的大音乐家”,可是身无分文,壮志难酬,只好到处流浪。柳翠为支持心爱的人成就音乐家的梦想,宁愿牺牲自己的真爱,去给富翁李简斋做妾,以卖身之资助秦信芳出国留学。但最终李简斋良心发现,让他假意娶柳翠为妻,实际上以艺术保护者的面目出现,慷慨解囊,资助秦信芳出国留学,并成全秦与柳的婚姻。《灵光》的主人公張德芬是名医生,顾梅丽是个作家。他们在外国留学,住在“欢乐之都”,但当他们看到祖国的同胞们依然在“泪川”里宛转哀啼时,他们决心丢掉那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去替他们的同胞做一点事。但是,怎样才能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呢?他们一方面希望能够在物质上援助那些受苦受难的大众,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利用手中的一支笔,写出“那种醉人的、刺人的、提拔人的、抚摸人的作品”,去解救同胞们精神上的痛苦。结尾主人公向耶稣祈祷,希望主能保佑他们的事业成功。在留日期间的剧作之中,刚刚崭露头角的田汉便一改传统戏剧的内容与形式,将更多的追求个体解放以及社会改造的思想融入其中,凸显了启蒙主义的价值诉求。在“五四”新文学之中,怎样唤醒病态社会中沉睡的不幸的人们,怎样用文艺来改良人生,是启蒙功利主义思想在文学领域的一大表现。田汉的文艺主张大体上也在这个范围之内,不同的是,田汉使用艺术的唯美性(或言超功利性)来完成启蒙主义的功利性目标的。其实,不唯田汉,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创造社所信奉的“为艺术而艺术”,鲁迅对汉石画像的推崇、沈从文的“爱与美的新宗教”,以及朱光潜、丰子恺等人的文艺主张都可与之归为一类。

留日期间,由于年龄、阅历的关系,田汉剧作的基调还是相对明朗和乐观的,无论是《梵峨磷与蔷薇》中李简斋的良心发现,还是《灵光》结尾中的祈祷,剧作都不乏“拯救者”形象的塑造。随着阅历的增加,田汉剧作中的明朗与乐观逐渐被颓废与伤感所取代。《咖啡店之一夜》里的林泽奇和白秋英同为情感所困,一个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苦,一个被负心汉无情抛弃。最后,同在荒漠里的两个人,相互搀扶,相互取暖,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剧作紧扣时代,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对青年婚姻自主的阻挠,批判了金钱以及等级观念对情感的抹杀与吞噬,赞扬了那些敢于冲破家庭束缚,追求人格独立,向往诗意人生的青年。除了在文本的显示层面表现出来的社会批判主题以外,文本的隐示层面还表现出更多的暧昧多义性。例如,借林泽奇的个人感悟来表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和存在的偶然性:“我真觉得人之一生,好像在大沙漠中间旅行:哪一天黄沙盖来也不知道;哪一天鹫鸟飞来也不知道;哪一天马贼会来打劫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天瓶子里的水要喝干也不知道;望后面不知道哪里是故土,望前面不知道哪里是目的地”;再如,用咖啡店隔壁旅馆的俄国盲诗人的流浪生活为整个剧作带来一种唯美与忧郁的情调,让漂泊与流浪成为现代人的生命理想。《获虎之夜》以两条线索贯穿始终:明线是猎户魏福生的捕虎与嫁女,暗线是黄大傻与魏莲姑的爱情悲剧。剧作先以明线为起始,中间巧妙穿插暗线,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并使人物与人物之间、观念与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逐层加深,最后达到白热化的顶点——魏莲姑以死为誓表明立场,遭到父亲的打骂,黄大傻取猎刀自杀身亡,两个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整个剧作的主题与“五四”新文学中的“问题小说”以及“为人生的文学”大体契合,但也有旁逸斜出的地方。例如,在黄大傻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田汉加入了西方浪漫主义的审美元素,将其塑造为一个无父无母的流浪儿和一个俗世生活之外的边缘人,黄大傻身上的文艺气息与“世纪末”情绪是“五四”新文学中的“反抗者”形象所少见的。《古潭的声音》是田汉剧作中少有的具有哲理深度和思辨色彩的作品,也是田汉一贯的用艺术美化人生思想的又一文学实验。剧作讲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诗人从尘世救出一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舞女美瑛,并让她住在与世隔绝的高楼之上。为了让美瑛更加清丽脱俗,诗人让她保存了一双红舞鞋,并为她带来围巾、丝绸之类的物品。然而,诗人的悉心照顾并没有让美瑛的生命焕发活力,相反她日渐消瘦和憔悴。终于,她禁不住楼下古潭的诱惑,在一个奇花摇曳,月光如银的晚上纵身跳了下去,在古潭——那个亦幻亦真、亦虚亦实、亦真亦假的漂泊者的故乡与坟墓,寻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之所。在田汉看来,艺术、漂泊、死亡象征着彼岸世界的诱惑,在这种令人目眩神迷的诱惑之下,人才能够摆脱现实泥潭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超越。所以,田汉早期剧作中的唯美、伤感、颓废,并不仅仅体现为时代浪潮冲击之下,青年一代找不到方向时的迷惘与徘徊,而更是体现为一种反抗现实的少年诗心,以及对“灵肉协调”至高境界的追寻。

在《咖啡店之一夜》中,林泽奇对时代有这样的感慨:“我的生活,真像老郑说的一样,是一种东偏西倒的生活。灵——肉。肉——灵。成了这么一种摇摆状态,一刻子也安定不了。我的忧愁,就好像地狱里的绿火似的在我的心的深处燃烧着。我近来时常受着死的诱惑,我时常觉得死神张着他的黑翅膀在那儿叫我。”这不仅是主人公林泽奇一人的生命状态,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青年的生命状态,更是现代人普遍的生命状态。这是为什么呢?在前现代社会,人的“灵”与“肉”是协调的。例如,希腊文化推崇“爱欲”,但并不排斥“精神”,“精神”和“爱欲”一直处在一种相互缠绕、相互为用的状态之中。希腊神话的美感来自其饱满的爱欲气息,而爱欲气息的传达则来自于紧张的情节,来自主体之间的精神交织,来自不可言说的存在和命运,而这一切又使得希腊神话具有人类精神的原型性特征,换言之,也就是说在希腊神话中,“灵”与“肉”是一物的两面,一体的两端。然而,基督教神学的希伯来文化则主张禁欲主义,不是用冷静节制来调和,而是彻底根除。再往后,现代工具理性逐渐代替宗教神学,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造成了人的“灵肉分裂”。对于这一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还是颇具敏感度的。例如,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之中就极为推崇希腊文化,主张“灵肉协调”;沈从文提出“生命”学说,既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又主张“生命”对“生活”的超越。他说:“一个人不仅仅能平安生存即已足,尚必需在生存愿望中,有些超越普通动物肉体基本的欲望,比饱食暖衣保全首领以终老更多一点的贪心或幻想,方能把生命引导向一个更崇高的理想上去发展。”在这种理论背景之下,田汉的“一方面从灵中救肉,一方面从肉中救灵”,从而达到灵肉调和主张也是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感相一致的。“五四”既是一个乐观的时代,也是一个伤感的时代。当文化先驱们以博大的人文情怀向外拓展之时,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就汇成了时代最强音;而当他们对自我进行理性审视的时候,就不可能不带有“世纪末”的感伤与迷茫,带有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孤独与柔弱,这又合成了时代的靡靡之音。对于田汉来说,启蒙主义的价值诉求使他早期的剧作触及到了现代思想史上的重大命题,而唯美感伤的艺术选择,则使他的作品更有现代意味。

(责任编辑:牧鑫)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