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饶玉山班演艺现状及发展探析

2017-11-09王雪瑶

艺海 2017年8期
关键词:赣剧

王雪瑶

[摘要]上饶玉山班演艺是当地一种传统的戏曲形式,也是赣剧前身,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具有浓厚的赣东北古戏班特色,并与当地的仪式活动相融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玉山班演艺的存活状态令人堪忧,因此,对它的传承保护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急迫。

[关键词]玉山班演艺 赣剧 仪式音乐

江西省上饶市怀玉乡锦溪村素称“赣剧之乡”,自古有“玉山文化出怀玉,怀玉文化在锦溪”的美誉,这里除了玉山班演艺,还保留了“贺汤酒”、“举板灯”等民俗活动。玉山班演艺是一种民间戏曲,当地人又称“花大门戏”,作为锦溪村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深受观众喜爱。它综合了诗歌、舞蹈、音乐等形式来表现故事J隋节与人物性格,是村民年节必备的表演方式和仪式。分析“玉山班演艺”的文化价值以及它对当地民间礼俗的影响,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赣文化的发展,也对今后民间戏剧的研究有着现实意义。

一、玉山班演艺的历史背景与传承现状

1、历史背景 玉山班演艺源于唐,兴于宋,明清时期走向鼎盛,一直流传至今。唐代怀玉陈姓始祖陈逵是开元间的礼部尚书,于告老还乡之时,从京城带回一套较完整的乐曲,常在家乡的庆典、祭祖等活动中使用。逵公后代繁衍盛大,子孙众多,怀玉陈姓世代为官宦之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好的经济基础,为赣剧这一古老剧种打下良好的基础,代代不息。

2、传承现状 (1)剧团成员。现如今,花大门戏班由团长、表演者、伴奏者组成,表演者多为女性,伴奏团则是清一色的男性。由于剧班成员均为本地人,演唱时统一使用怀玉山官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人对读书改变命运的认识较为淡薄,因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演员们凭借兴趣去学习花大门戏,亦或是应父母的要求学艺,以此来补贴家用。如今,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走向城市,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学习这种文化的人也随之减少。由此可见,玉山班演艺缺乏传承人,且戏班成员呈半老龄化。

(2)舞台呈现。玉山班演艺的戏台古朴简陋,是陈康伯宰相回到故里时建成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戏台宽12米,进深9.5米,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面对舞台,两边均可进入,左右两边均有圆形的小拱门,左边放置音响设备,右边为乐团,演员从舞台后方进场表演。锦溪戏台不但经历了赣剧繁荣演变的过程,也见证了玉山演艺班一千多年来伴随着道教和各类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艰辛。

(3)表演剧目。玉山班演艺的剧目往往采用经典传说或历史故事,运用二胡、板拍、锣、鼓、镲等传统乐器进行伴奏。其剧目多达五十余种,部分已记成戏谱,装订成册,剧团成员人手一本,虽然封面已经被磨蚀,但里面却十分完好,誊写得工工整整,一代—代传抄下来。现如今,保存下来的剧目主要有《郭子仪拜寿》、《二度梅》、《打鸾驾》、《碧桃花》、《提牢别子》《万寿山》、《包公审美案》、《凤仪亭》、《薛平贵别窑》、《八仙过海》选段等20多个。

(4)经营模式。玉山班演艺的经营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游客出资观看花大门戏,另一种是家庭单点。玉山班演艺戏班自组团以来一直是自负盈亏,演出地区集中在锦溪村及周边较近的几个乡镇。通常,村民家里有喜事需要庆贺,就会邀请戏班到家中进行小型的演出;也会有游客慕名而来,出资邀请戏班演上一出花大门戏;每逢节庆,戏班还会自发组织演出,吸引全村人前来观看。

二、玉山班演艺的音乐特征

1、曲式及曲牌

从玉山班演艺的传统剧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在创作手法上利用了我国传统的音乐结构——鱼咬尾,即,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且随处可见的小三度是最具特色的旋律音程,这也依托于:“在我国的民间音乐中,小三度旋律音程明显多于大三度”的规律。且16分音符的运用也很常见,主要原因是在戏曲音乐的旋律中,常出现一个字拖很多个音的现象,这也是戏曲的一大特点,众多的16分音符并不会影响曲目的速度。

2、音乐配器 玉山班演艺的配乐乐器为中国传统乐器,体现着江西民间音乐的特色,主奏乐器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弦乐器。二胡是“花大门戏”中运用数量最多的乐器。二胡始于唐朝,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那时叫胡琴,与玉山演艺的出现时间大致相同。到了近代,胡琴才改名为“二胡”。玉山班演艺中的二胡一般为2把到4把,取双数,意为“好事成双”。在剧目中多为拉奏戏曲主旋律,辅之以锣、鼓、木鱼等打击乐器为伴奏。

打击乐器。玉山班演艺的打击乐器主要有锣和鼓。玉山演艺班在演奏时,通常将农村的高凳竖立倒置,将锣绑于凳脚,垂直于地面,而鼓则架在倒置的凳子上。所以,锣鼓的乐手通常是一个人,左手敲锣右手击鼓。鼓在玉山班演艺的伴奏乐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时候渲染气氛,加强对剧情的塑造。

三、玉山演艺班与民俗活动

古时候无以为乐,每逢酒席之时,乡亲们以观看花大门戏助兴,每出戏大约演出两小时,众人边吃边赏的“花大门戏”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演员们意在给宾客们增添更多乐趣,度过愉快的用餐时光,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乡村历史文化。传统剧目有《郭子仪拜寿》和《打銮驾》:

1、《郭子仪拜寿》 整部戏共有13个角色,讲述的故事是:在郭子仪夫妇七十双寿诞的时候,其七子八婿都穿着官袍在堂前跪拜,为两位老人祝寿。此剧以主人公郭子仪的台影“加官进爵,人间禄,富贵长春百子图”开场,进而引出了剧中其他人物以唱白出场。整部剧节奏松弛有度,故事情节曲折、内容丰富,给每一位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打銮驾》 整部剧共有5个角色,分别为:包公、王朝、马汉、西宫娘娘和侍女。首先包公出场伴流水锣鼓,台影:“执掌朝纲为民四海扬”。接着一段唱白:“哪怕皇亲并国舅,同日立斩定不饶”。在此段唱白中,包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为官公正、铁面无私的事例,并转向此剧的重点——郑州送粮。尔后西宫娘娘的出场,开口亮嗓,唱出了包公郑州送粮的前因后果。唱词寓意深刻,演员将剧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也让观众对当今的社会现象有了深刻的思考。

四、玉山班演艺的传承问题与发展对策

1、传承问题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生存土壤消失、后继乏人的现实。玉山班演艺仍有群众基础,但传承情况不容乐观。首先,赣剧与如京剧、川剧、豫剧其他剧种相比,名气较小,造成本土的东西未必能在本土结成硕果。其次,玉山班演艺断代问题严重,当时初露光芒的演员已经调往上饶市、南昌市,这一原因直接导致了在本土没有好的领导者的情况,只保留了最原始的基本班底,他们以口传心授为主,并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最初玉山班演艺的轨道。

2、发展对策 面对现存的种种发展困境,亟需解决的是社会各界如何將玉山班演艺更好地保护和改造。笔者认为,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应探究“非遗进校园”的方法,并得到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支持。

首先,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少人、无人愿学的现象,玉山县的中小学可以借助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领先将非遗引进校园。从课程安排开始,在音乐和美术课程中学习家乡的传统文化,聘请现唯一传承人王民仙老师对孩子们进行辅导。

其次,聘请专家来考察玉山班演艺各个方面的价值以及开发意义;提高传承人教授水平与演员的表演水平;出版、收集玉山班演艺论文资料,制作海报、宣传册,与其相关的旅游纪念品,保留锦溪村现有的自然风光,进一步打造原生态旅游品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传统文化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玉山班演艺仍在流传,它的音乐有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也保留了当地文化特色,对当地民间礼俗的传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玉山班演艺依存于锦溪村的礼俗仪式,但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影响,玉山班演艺的礼俗仪式成分在慢慢减少,这是传统音乐研究者需要注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能仅仅是“博物馆式”的保护,应该重视和保护当地民间艺术的礼俗环境,这才是传统音乐生存的根本。

(责任编辑:晓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赣剧
新媒体环境下赣剧进校园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赣剧音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赣剧创新性保护分析
新媒体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现状、困境及传播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赣剧传承保护与创新研究
地方戏曲进江西中小学校园的探索
时代更迭下的赣剧的发展和传播探究
论赣剧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
斧头将军(赣剧)
江西省第二届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