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唐诗的意境营利

2017-11-09陈海莲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杨柳写景

陈海莲

“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无穷。”即通过描绘形形色色、变化无穷、虚实相生的画内之象引出“生发无穷”的画外之境。唐诗也是如此,描写诗中虚实相生的“实境”是为了诱发读者想象,引发实境外“生发无穷”的虚境,形成浑融一体的独特意境,其间蕴含着诗人的特定情思。

唐诗注重意境。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物象,需由意所触发。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有机融合,形成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客观事物的交融。

一、触景生情,即景抒情

古诗的意境营造方式多按情景感应的自然顺序,即前景后景。前面写触发胸中情的眼前景,后面写眼前景引发的胸中情。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题目为“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颔联点题,既写景,又点明时令,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以上两联是写景,后两联转入抒情。

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能卒读,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全诗从景写起,触景生情,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二、移景入情,拟彼为此

移景入情,拟彼为此的意境营造方式就是把某种强烈感情和感受迁移注入景物中,以比拟手法借景抒情,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用移情入景的方式营造意境,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表达了对早春杨柳的赞美之情,柳的美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嫩绿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中,有一种迷人的姿态。“碧玉妆成一树高”,杨柳本无情,但诗人赋予她美女的姿态柔情,以美人的化身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万缕的垂丝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衬出纤腰在风中摇摆。诗中没有出现“杨柳”和“腰肢”,然而这早春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被诗人写活了。全诗都以移景入情为手段,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佳境。

三、融情入景,情借景现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小诗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感情,但诗人不直说,全部感情都融入所写的景物中。这就是融情入景、情借景现的意境营造方式。诗人似乎单纯写景,无一字言情,但实际上诗人笔下的景中渗透着、包含着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

四、缘情择景,因情布景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是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与妓女的分别之作。诗的大意为: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的。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第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第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慨。该诗语言精粹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也突显了诗人对她的真心赞美,壓低所有美人来突出她,惜别之情随之而出。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移景入情、托物寓意、缘情择景等手法,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诗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唐诗中构造的意境正是唐诗的精神所在和精髓所在!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拖船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杨柳写景
杨柳滩,沱江新画廊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写景成语连线
杨枊杨柳条条
如何写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