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和词化模式分析

2017-11-09张园园桂林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0期

张园园+++桂林

摘 要: “喊叫”类动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的词语。本文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 着重讨论了英汉 “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 研究发现英汉“喊叫”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存在共性, 又存在个性。通过对英汉“喊叫”类动词的研究发现,该类动词的词化模式为“动作+方式(原因)+(其他)” 。

关键词:“喊叫”类动词 语义成分 词化模式

一、引言(Introduction)

“喊叫”类动词在生活中运用频率很高,它包括许多下义词语 ,如现代英语中有“call,cry,shout”等常用动词 ;现代汉语中有“呼唤,欢呼,呐喊”等常用动词。本文采用语义成分分析,对比法和词化理论来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喊叫”类动词的不同语义成分和英汉语“喊叫类”类动词的词化模式。期望本文能够帮助人们增进对“喊叫”类动词的掌握以及使用程度,也能够引起语言学界对小类动词的关注。

二、词化界定与词化模式(Definition of lexicalization and pattern of lexicalization )

(一)词化界定(Definition of lexicalization)

近现代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展开对于动词的词化模式的研究,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相对统一且明确的定义。Lyons(1972)采用 “石化 ”和能产性来探讨词化现象 , 指出一个词形派生于各个词位 , 若其派生规则在某一语言体系中不再具有能产性 , 则该词形已经被石化。 Baucer(1983)详细地研究了词化的不同类型 , 提出各种语言词化类型有 5 种:音系词化、 形态词化、 语义词化、句法词化和混合词化。Hopper& Traugot(1993)认为 , 词化是语言材料演变为词项或通过吸收语言材料形成词项的过程。 严辰松(1998)认为各类形式表达语义是语言的词化过程。Polguere(2000)从语言使用出发认为语言生成过程中词化即词项被挑选和使用的过程。王文斌和周慈波(2004)認为, 词化是指原属于横组合关系的词语自由配列成一个固化的词汇单位,或者不同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虽然各位相关研究者对于词化的界定各不相同,但依旧可从中发现以下相同点,一是词化是不同的语义成分整合成固定词汇的过程,二是词化后的词汇不再具有能产性,且句法上存在独立性。

(二)词化模式(Pattern of lexicalization )

词化模式是指语义成分整合为词的各种模式。语言类型学家依据动词的不同词化模式将所有语言分为三大类型,分别为物像框架语 (figure-framedlanguage),外围框架语 (satelite-framedlanguage),动词框架语 (verb-framedlan-guage)。而汉语和英语就属于第二类,外围框架语,其运动动词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或原因的合并。但是动词的词化模式通常都存在概率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的对象是英汉语“喊叫”类动词,它属于一个动词小类,我们将从这两种语言中该类动词的使用概率上来确定最终研究对象,并基于以上理论研究这类动词是否也符合上述运动动词的词化模式,即“动作+方式(原因)”。

三、英汉语“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The semantic component analysis of"shouting"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一)英语“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The semantic component analysis of "shouting" verbs in English )

本文通过杨百翰大学BNC语料库查询,筛选出现代英语中用词频率最高的前12项英语“喊叫”类动词,"call,cry,scream,roar,bark,yell,shriek,squeal,screech,bellow,exclaim,squawk"。且就这些英语“喊叫”类动词,我们参照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5版)对这些词语的语义成分进行具体分析。如"call"的意思是"to say/shout something loudly so that someone can hear you",不仅有表达“喊叫”这一核心语义成分,还有表达“大声”的方式,以及表达“为了让别人听到”的目的,即“call”的语义成分是“喊叫+大声(方式)+让别人听到(原因)”。现将上述“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罗列如下:

通过对英语“喊叫”类动词的语义分析初步发现,在英语中,“喊叫”类动词不仅共享“喊叫”这一核心语义成分,而且还包括表示喊叫的原因,方式,等其他语义成分。

(二)汉语“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The semantic component analysis of "shouting" verbs in Chinese )

本文使用北大CCL语料库查询得出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12个“喊叫”类动词“呼唤、欢呼、呐喊、喝彩、吆喝、高呼、呼叫、高喊、咆哮、怒吼、吼叫、喧哗”,我们发现,这些词语不仅共享“喊叫”这一中心语义成分,还包括表示喊叫的原因(心情或外部因素),方式,情态(神态或表情)等其他语义成分。我们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20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对这些词语的语义成分进行分析。如“呼唤”意思是“叫喊”,其语义成分主要就是“喊叫”这一核心语义;“欢呼”意思是“欢乐地呼喊”,其语义成分除了“喊叫”这一核心词之外,还有表达“欢乐”的心情(原因),即“喊叫+欢乐(原因)”。其他汉语“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如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该类动词的核心语义成分为“喊叫”,在加上“大声”,“杂乱”,“暴怒”,“觉得好”等表示动作发生的方式,情感,状态,原因等的外围语义。它们共有的核心语义决定了这一类动词的相似性,但是各个动词的所包含的其他的语义成分,又将这些类似的动词区别开来了。

四、英汉语“喊叫”类动词的词化模式(The pattern of lexicalization of "shouting"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一)英语“喊叫”类动词的词化模式(The pattern of lexicalization "shouting" verbs of in English )

通过上表,可以明显地发现,英语“喊叫”类动词的词化模式是动作和方式或原因的合并。

(二)汉语“喊叫”类动词的词化模式(The pattern of lexicalization of "shouting" verbs in Chinese)

通过对汉语“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词化模式如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总体上,汉语中“喊叫”类动词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原因)+(其他)”,但是该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却有细微差别,如“欢呼”的词化模式是“动作+原因”,“喧哗”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数量”,这里“喧哗”的语义成分除了动作加方式外,还有一个就是数量,因為“喧哗”一词表达是许多人发出的杂乱的声响,也正是这一个数量前提,即这一语义影响了这一词的词化模式,可见在一个语义场中,不可或缺的语义成分提高了对于单词词化模式归结的准确性。

五、结语(Summary)

基于词化理论,语义成分分析法和对比法对英汉语中“喊叫”类动词研究后发现,一:动词的核心语义决定了它们是否属于相同语义场,而它们的外围语义则决定了它们在同一个语义场中的不可替代性,即相同语义场中该类动词的共性为在一个语义场中,动词分享同一个核心语义,个性为该类动词除包含核心语义外还包括其他不同的外围语义成分。二:“喊叫”类动词的词化模式主要归结为“动作+方式(原因)+(其他)”,且它们的词化模式存在共性及个性,同一语义场中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模式是多种共存的。

参考文献

[1] Levin,B&M.R.Hovav.1997,Lexical Semantic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A]//In S.Lappin.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C].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 almy,1985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A]//In T.Shopen (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朱海婷.A Study of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for Motion Verbs in English and French Based on Bounding Constraint[D].四川外语学院,2004.

[4] Teresa Cadierno ,Peter Robinson,Language typology,task complex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2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for describing motion events[J].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Publish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Spanish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sociation,2009.

[5] 孙成娇.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Semantic Components and Lexic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ke" Type Hand Verbs[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6] Koffka,K.1935,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J].New York:Jovanovich Company.

[7] Packard,J.L.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 Foreign Language[M].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 Francisco.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9.

[9] Iraide,Motion and Space across Languages.

[10] 苑趁趁.A Study on Two Translations of Hong Lou M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on Event Lexicalizaiton Patterns[D].郑州大学,2015.

[11] 白国芳.英汉动词词化模式及词化程度比较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

[12] 罗思明.英汉“缓步”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及词化模式分析[J].外语研究,2007.

[13] 王文斌,周慈波.英汉“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

[14] 章华霞.英汉“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

[15] 石文磊.国外学界对词化类型学的讨论述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16] 周长银,黄银鸿.运动时间框架在英汉语言中的结构表征对比研究[J].外国语文,2012.

[17] 施兵.语义成分分析法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8]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5版)[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 刘红妮.2014 结构简化与词汇化 [J].语言科学,2014.

[20] 曹群英.认知与词汇化 [J].外语学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