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2017-11-09董晓颖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年6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兴趣应用

董晓颖

摘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日渐重视,各高职院校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阐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具体课程案例说明兴趣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兴趣;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6-0086-02

食品微生物学是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其在专业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广,有些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实用性、操作性强。实验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很多高职院校都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兴趣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一般基础较差、逆反心理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课程有些难度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在食品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2 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实验

高职食品微生物学最基础的内容是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及其结构。细菌是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其种类多、分布广,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下都可以生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细菌种类繁多,就单个菌体而言,其基本形态分为球状、杆状及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及螺旋菌。在自然界中,各种细菌的比例不同,其中杆菌最为常见,球菌次之,螺旋菌最少。不同的细菌有各自特定的形态,这可以作为菌种分类鉴定的依据。

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基本技术。细菌涂片是细菌染色的前提,细菌染色方法有负染色法、简单染色法、鉴别染色法等。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其依据是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厚度和结构不同。

3 兴趣教学具体案例

3.1 实验一:细菌形态观察

3.1.1 细菌形态描述

1) 球菌。球菌的细胞呈球形或近似球形,主要以简单的无性二均裂殖进行繁殖。球菌分裂后产生的新细胞通常有一定的排列方式,按分裂方向和空间排列可分为6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链球菌、八叠球菌及葡萄球菌。

2) 杆菌。杆菌的细胞呈长形,由于其宽度和长度的比例不同,杆菌长短差别很大,分为短杆菌和长杆菌。不同杆菌两端的形状不同,如棒状杆菌等。

3) 螺旋菌。菌体弯曲呈螺旋状,根据弯曲程度不同分为弧菌和螺旋菌。

3.1.2 用油镜对细菌形态进行观察

1) 实验步骤。①用低倍镜对光,使光线不太亮也不太暗,对光后将物镜转至油镜。②在标本片上滴1~2滴香柏油。③将标本片放在载物台上,从侧面观看,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将油镜头侵入香柏油中,使油镜头几乎与标本片接触。④调节粗准焦螺旋使物镜缓慢上升,眼睛在目镜中观察,当有物像一闪出现后,改用细准焦螺旋调节至最清晰为止。④观察结束后,上旋镜筒,将油镜头转出,沿一个方向先用擦镜纸擦掉镜头上的香柏油,再用擦镜纸沾乙醇和乙醚的混合液擦拭,最后再用干净的擦镜纸擦拭。擦拭完成后将各部位还原,上升载物台,下降聚光器,镜头呈八字形放置。

2) 观察结果。分别对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的标本片进行观察。

3) 教学总结。通过实验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并学以致用,根据学过的知识对细菌的基本形态进行观察,将书本上比较枯燥的知识内容转化到有趣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加以巩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到了用肉眼所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体会到了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成就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2 实验二:革兰染色

3.2.1 革兰染色原理 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之一,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其染色原理是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和结构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较厚、交联成肽聚糖层网状致密,经乙醇处理后因脱水作用使网孔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留在细胞内不脱色,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薄、交联度差、外膜层类脂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溶出后呈无色,再经复红染色后呈红色。

3.2.2 革兰染色细菌

1) 实验步骤。①制标本片。a.涂片:把菌液用接种环均匀涂抹到干净的载玻片上,直径约1 cm,菌膜不宜过厚,以免造成菌体重叠。载玻片要洁净无油,接种环要先在酒精灯上烧灼灭菌。b.干燥:将涂好的载玻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酒精灯的外焰使菌液干燥,切忌离火焰太近,防止因温度太高破坏菌体形态。c.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这样可以杀死细菌;将细菌固定在载玻片上,染色时防止染液或水流将菌体冲掉;增加菌体与染液的结合力,易于着色。②染色。染色分为4步,分别为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a.初染:滴结晶紫1~2滴,1 min后水洗。b.媒染:滴碘液1~2滴,1 min后水洗。c.脫色:滴95%乙醇1~2滴,1 min后水洗。d.复染:滴复红1~2滴,1 min后水洗。染色时在涂菌处滴染液1~2滴,使其布满涂菌部分;染色后立即用清水将染液冲洗干净,冲洗时载玻片要斜置,用水轻轻冲去染液,注意水流不要直接冲在菌膜处,防止把菌膜冲掉,造成实验失败;冲洗后用吸水纸轻轻将载玻片上的水吸干,不要用力擦拭,以免将载玻片上的菌膜擦掉。在这4步操作中,第3步脱色是革兰染色成功的关键:脱色过度,阳性菌会被误染成阴性菌;而脱色不足,阴性菌会被误染成阳性菌。

2) 观察结果。用油镜对染色后的玻片进行观察。在镜下,大肠杆菌被染成红色,是革兰氏阴性菌;葡萄球菌被染成紫色,是革兰氏阳性菌。

4 结语

通过上述两个关于细菌基本知识的食品微生物学兴趣实验,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将兴趣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何国庆,贾英民,丁立孝.食品微生物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朱乐敏.食品微生物学[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 朱宏飞.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73-175.

[4] 鲁慧芳,王彦平,田洁,等.食品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种方法[J].考试周刊,2010(5):200-201.

[5] 刘洋,涂宁宇,牛显春,等.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5(3):160,158.

[6] 朱永艳.硫酸盐还原菌和极化电位对海洋结构用钢在海泥中的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的影响[D].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兴趣应用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