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古道上的花与寺
2017-11-09李光乾
李光乾
一条道路,历经两千多年时光,不仅没有消失在岁月的风雨里,反而常常被许多专家、学者、文人、旅人提起,那么,这条道路一定有引人入胜之处。
博南古道就是如此。
元梅
元梅是古道上的一道风景。
元梅在花桥村的“博南古道博物馆”内。据史料记载,花桥曾是博南县(今永平县)县衙所在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博南古道穿村而过,元梅挺立在古道旁,不只见证着昔日铃声叮当,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还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它在一个六角形花台上,一进门,我就被它那古朴苍劲的气势震住了。这是一棵五米多高的老树,花台上离土一尺多高的主干分枝为三权枝干扭曲的大枝桠,犹如三条巨龙扭曲身躯,盘旋而上,欲一飞冲天。每个大枝桠又分枝为成百上千个左弯右曲的小枝桠,密密麻麻的枝叶旁伸斜欹,犹如一把巨伞,遮蔽了整个院角。由于枝干多数往右侧斜伸,重心自然也就右移。为防倒伏,右侧的枝干便用两米长的圆木支撑。这棵梅树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曲。这棵梅树枝干扭曲,每权大枝桠都麻花似地扭曲身体,或左伸,或右斜,或前倾,或后仰。三权枝桠在两米高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树冠,形态非常优美。二是斜。梅树所有的枝干都是旁伸斜欹,犹如平伸手臂,接受阳光雨露。然后末梢的枝叶舒缓下垂,仿佛一把巨伞,罩住下面的泥土,形状与大街上的龙爪树极为相似。三是疏。这棵梅树只有三权粗壮的大枝桠,三角形似的均匀分布,互相映衬,疏朗有致。虽然叶繁枝茂,绿荫满眼,但若站在树下,便显得空旷开阔,抬头可见天上的日月星辰。四是古朴。梅树的外形给人一种饱经沧桑的感觉,根部隆起的疙瘩,犹如老人青筋暴起的双脚,粗糙的树皮如同松树皮,间或有几处两尺长的疤痕,露出腐朽的木质,留下小小的凹槽。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梅树搏击风雨的明证。
看着眼前造型优美别致的梅树,我想到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转述他人的几句话,大致的意思是: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倾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我想,一定是当初栽种这棵梅树的高僧,以自己的审美情趣为它造型,我们才看到这棵符合曲、斜、疏审美特征的梅树。
元梅左面是一个转角长亭,供游人参观休息:右面是“博南古道博物馆”,展出与博南古道有关的文物;后面是“博南阁”,一个重檐八角形空心结构的阁楼,八条垂脊舒缓而下,檐牙高挑,犹如大鹏展翅,款款欲飞。由于阁楼依山而建,地势高,非常显眼,远远地就能看到,而在元梅旁则给人以高耸入云的感觉,须仰视才能看到灰色的瓦屋面及圆形塔顶。前面是一间长方形门楼,中间是大门及过道,两旁是耳房,这就是当年的衙门,两扇大门打开,犹如八字,俗语“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指的就是这种门。它建在两米多高的台基上。有十多层台阶。虽然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侵袭,但其形制格局仍有古县衙居高临下,威震一方的气势。
整座建筑,气势恢宏,典雅端庄,古色古香,雕花的门窗、庙宇式建筑的阁楼,翘角飞檐,气韵生动,处处透出中国古建筑独特的韵味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老干虬枝,饱经沧桑的元梅及古道、古屋、古村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谓相得益彰,共同见证着古道的悠长久远。据专家鉴定,此树种植于元代,故称元梅,已有700岁;明代又种植了一棵茶树,合称“元梅明茶”。可惜乎茶树早已消逝在岁月的风雨里,只有元梅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世事的沧桑、风雨的摧残、古道的兴衰,依然抖擞精神,傲然屹立在朝霞暮雨中,成为博南古道上的美丽风景。它老干虬枝,苍劲古朴,经世不朽,是“活文物”、“活化石”,见证着花桥悠久的历史。它可当古树护理,可当名花欣赏,可当文物保护,可当风景拍照,可当模特写生,可当寿星朝贺,可当神灵祭祀,可当题材入诗人文……也许,一权树枝曾勾连着一段历史;也许,一片树叶会牵引出一个美丽的传说;也许,一朵梅花曾灿烂过一幅名画;也许,一串青梅便酿就一首好诗。古往今来,谁知有多少文人骚客在花下吟诗作词,发思古之幽情呢?
古人赞美梅花的诗词数不胜数,其中的佳句有:“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它吟咏的都是北方的梅花,与我眼前这棵南方的元梅并无多大关系。我孤陋寡闻,不知云南文化名人杨慎昔日从此经过,是否写过吟咏元梅的诗词,也不知大画家徐悲鸿到此一游后是否以这棵梅花入画(1942年春,徐悲鸿从东南亚为抗日义画筹款归来,曾在大理小住二十多天,画过《斜剪春风》《八骏图》等画)只知乡人窦居炎曾专门为“元梅明茶”撰写过一副对联:“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传来锦绣,有谁千载艳如斯。”这副有三分禅意七分才气的对联,写出了梅花宠辱不惊、潇洒从容的神态。确实,这棵梅花犹如得道的高人,无论怎样饱经沧桑,始终坦然面对烈日暴雨。它老而不朽,枝繁叶茂,形态优美,每次游客慕名而来,都会以手机相机拍照留念。我们去时是早晨,梅树上的叶子湿漉漉的,显得生机勃勃。文友最会取景,他将镜头对准树叶上将滴未滴的露珠,拍出来的露珠挂在叶尖上,将滴未滴,犹如书法家吸飽墨汁的笔头,举起欲落。若是梅花盛开时,在花旁“咔嚓”一下,一幅“花比人更俏”的图画就诞生了。我见过几张人与花的合影,就是以这棵梅花为背景。画面是一位年轻女子端坐在梅花下的造型。她围着一块红色围巾,秀发披肩,屈着右腿,左手掌心向上,手指微屈,面带笑容,目视前方;头顶枝干扭曲、旁伸斜倚的黑色梅树巨伞般将她罩在下面。这是一张侧身照,以虚实构图的表现方法,淡化梅树,突出人物;画面色泽对比鲜明,人物造型自然大方,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典雅端庄的感觉。这张照片是利用拍摄主体的身体姿势来创造美,人与花相得益彰,可谓是花与人皆美。
在早已寂寞冷清的古道旁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青睐,真是三生有幸啊!若是沉不住气的人,早就阿Q似地飘飘然,满世界嚷嚷了。然而梅花却没半点趾高气扬的骄态,它依然默默地垂着头,任凭人们指点梅花,激扬文字,为诗、为画、为文。更让人赞叹的是,这棵满身疤痕,饱经沧桑的梅树依然春放繁花,夏结硕果,秋展绿叶,冬迎寒风,每年都向人们奉献出两百斤左右的果实。这是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最好诠释啊!endprint
元梅所在的四合院原是普照寺的下院,为古县衙所在地,后改建为花桥小学,学校搬迁后,便修缮、新建为博物馆。这是几间土木结构的房屋,经过修缮、新建后,便焕然一新。据陪同我们参观的村支书陈军说,博物馆总投资400余万元,单是改造花台,保护古梅便花了30多万元。原来元梅生长在一个直径两米多的圆形花台上,既土气又不利于元梅的发育生长。改造后的花台,面积约20平方米,是一个高约80厘米的六角形瓷砖贴面花台,比原来扩大了四五倍,显得大方帅气,毕竟元梅赶上了好时光,也正是生机勃发的好时光。
也许是与这棵古梅有缘,我曾三次与它相见。第一次来时,村里正在铺着古道,第二次来时,古道已完工,第三次来时,正是梅子生长发育的时节,老干虬枝的树上结满了密密麻麻的梅子,有的直径已经略显粗壮,显得生机勃勃,果实累累,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绝对想不到六七百年的古树还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为了减轻枝叶果实对树干的压力,花台四周矗立着两米高的一个木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托住旁伸斜逸的枝条,这样,当我们对着梅树拍照留影时,梅树也可倚栏而望,一身轻松地打量古道上来往的游人了。担心枝条与木架摩擦损伤树皮,人们还用旧手套、橡胶将接触处隔开。梅树旁有一块白底红字的告示牌,提醒游人不能随意采摘梅子,否则会被处以罚款。语气虽然严厉,但花桥村委会保护古梅的一片赤诚却展示无遗。确实,对这棵国内最古老的五大元梅之一,我们只有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哪能随意伤害它呢?我虽然没有采摘古梅,却在吃饭时尝到梅子酒,它是用冰糖与古梅同泡的酒,口感柔和,有缕淡淡的梅子的清香,比有辣味的玉米酒好喝。平时不喝酒的我,受了梅子的诱惑,同时也是盛情难却,便尝了几口。陈支书说,为了让更多的人喝到花桥的梅子酒,花桥村已种了一百亩梅子树,几年后,游人就可赏古道风情,品花桥美酒了。
那天早晨,我们一行十多人都喝了梅子酒。大家只是尝尝而已,谁也没有喝醉,但从人们如醉如痴的神态看,大家分明醉了。醉于古道人家的热情,醉于梅子酒的芬芳,醉于花桥秀美的田园风光……
金光寺
金光寺是镶嵌在滇西茫茫群山中的一颗绿色明珠。
它在永平县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环境清幽,莲花灿烂,是滇西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我心中的圣地。然而想要一睹它的风采却不是件易事,它距县城63公里,沿途山回路转,千沟万壑,莽莽苍苍的万亩原始森林及重重大山将它包裹得严严实实。倘若没有深入宝山,寻幽探胜的勇气毅力,根本看不到它的风采神韵。沿着徐霞客当年走过的路线,我来到金光寺。
走在寺外的林荫小道上,藤缠蔓绕,长满青苔的各种古树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它们有的前俯,似闲看花开花落;有的后仰,似心随云卷云舒;有的直立高耸,欲与天公试比高;有的似倒非倒,犹如一桥飞架南北。交错伸展的枝叶仿佛一块巨大的绿色布幔,遮住天空。呼吸着带有负离子气息的清新空气,顿觉一身凉爽。极目四顾,满眼都是绿色的海洋,不时传来几声蝉吟鸟鸣,更显出大山的幽静;这是对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印证。眼前的情景与我昔日坐车穿越高黎贡山原始森林时的情景多相似啊!原来我已置身宝台山原始森林中了。
顺着寺庙围墙往左拐,便是金光寺山门。山门为重檐歇山顶式样,檐牙高挑,雄伟壮观,十分气派。按照古代屋顶式样等级的划分,这种屋顶式样为第四等,是重要建筑的标志。门额上的“金光寺”匾额是云南文化名人李根源1932年2月题写的,门前两棵粗壮的云南樟与四周的木莲花、古树遥相呼应,映衬出古寺的幽雅清静,给人一种未入古寺先见其幽的感觉。门两旁有哼哈二将塑像,门柱上立禅和尚亲自撰定的“百丈冷门庭横于天下(横开竖辟),一条穷性命东掷西抛”的楹联,让人想到创业者开山建寺的执着、艰辛。
我去时,一位戴眼镜、挂着一串佛珠的中年僧人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似有所思,不知是参禅悟道,还是思念家人。看见我来,起身,笑笑,表示欢迎我的到来。
寺院非常宽敞,寺内建筑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偏殿、钟楼、鼓楼、藏经楼、夕照亭等组成,可谓殿宇恢宏,蔚为壮观。正殿门前四棵颜色各异的滇藏木兰(木莲花)和一棵开黄花的含笑,构成了五色莲花成瑞的图像,让人想到金光寺“青猿念佛,树吐莲花”、“遗失衣物,路旁土人见之亦不拾取”的“清净宝台”的由来。院中古木参天,老干虬枝,与寺外上千年的古樟树以及四百多年的古丹桂、古银杏、古茶树相映成趣,组成一幅“深山藏古刹”的优美图画。大雄宝殿是寺内主要建筑,为单檐歇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又称九脊顶。四条龙形垂脊俯冲而下,龙首下端黄色琉璃瓦脊兽各具情态,檐端悬挂檐铃,在风中叮当有声。屋脊正中装饰着一个金黄色的宝葫芦,屋面铺黄色琉璃瓦,宝殿的斗拱檐柱、藻井都用和玺彩画,但见画栋雕梁,金碧辉煌,非常雄伟壮观。它坐东北,朝西南,与天王殿组成一个小院落,可谓是院中有院,别有洞天。最引人瞩目的是大殿和偏殿的28扇明代三层透漏雕花门,它们是明代原物,保存完好,工艺精湛,构思奇妙,不仅雕刻着各种飞禽走兽、奇花异草,还有一个个佛经故事。这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优美的图画,不仅铭记着昔日的辉煌,还说明历代高僧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同时还让人看到古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正是这些历经三百多年时光的透漏雕花门和寺内保存的42部、520卷藏经及木刻经版、明无量寿佛图雕版、达摩讲经图雕版、《佛经》极乐世界图等众多文物使金光寺变得更加深厚而富有内涵。
金光寺素有“清净宝台”之誉,它四周是人迹罕至的万亩原始森林,处处古木参天,秀色满眼。虽是红尘中人,置身其间,也会清心寡欲,心旷神怡。金光寺不愧为佛门净地,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清净。由于远离村庄,平时很少有香客光临,宽敞的寺院空荡荡的,非常清净。当然,这种清净主要还是来自心灵的感受,當我远离了闹市的喧嚣,放下了功名利禄、宠辱得失等妄念执着,在晨钟暮鼓或僧人的诵经声中获得片刻的解脱时,我的整个身心便有一种出浴后的清净。佛家有句妙语: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红尘中人都喊活得累,不就是放不下么?当我放下了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俗务俗事俗念,一身轻松地在这座名山古刹悠哉游哉时,便是世间最幸福自由的人。我可在溪旁想象千山万壑的溪水怎样冲破重重大山的阻拦,带着一路花香奔向山外:可在植物中的“活化石”木莲树下,想象成千上万棵木莲花竞相开放的情景;可在滇山茶树下,想象一株幼苗怎样历经风霜雨雪的摧残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当然,也可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地伫立在古树旁,看一尘不染的习习清风,穿过茫茫林海,越过重重大山,携着金光寺的袅袅香烟,和着清脆悠扬的水声、鸟声、虫鸣声、林涛声、诵经声,与林海、山色、野花、溪流、云霞幻化成一幅《宝台风光》的山水画。站在这幅巨大的山水画前,我的整个生命仿佛从自我的小天地里超脱出来,随着山中的云雾飞升,与天地融合在一起。一种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便荡漾在心头。也许,这就是秀山丽水能怡情养性、荡涤身心的作用所致吧。看来,红尘中人除了要常回家看看父母外,还要常看看名山大川,以开阔胸襟,陶冶情操,涵养正气,使自己成为一个大气的人。endprint
的确,金光寺最美的就是自然风光。“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便是金光寺的写照。金光寺素有百鸟谈经,树吐莲花的优美风光,其周围的大山具有南方大山秀丽、温柔、敦厚的特点。它们连绵起伏,错落有致,诗意无限,是千姿百态的群山图。林海中有野山茶、莲花、绒叶含笑、映山红等珍稀植物花卉,每当花开时节,它们便以娇艳的花朵点缀在林海间。这是赏心悦目的图画,试想,当成千上万棵茶花、莲花迎风怒放时,该是怎样壯观的场面啊!金光寺著名景点洗身池,群山环抱,环境清幽。一池泉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古树飞鸟,池中站在莲花座上手持甘露瓶的汉白玉观音塑像,慈祥端庄,面带微笑,仿佛欢迎游人的到来。关于这尊塑像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开山老祖建文皇帝风尘仆仆来到金光寺下的小河边时,有两只老虎一前一后挡在路上,进退维谷的建文皇帝诚惶诚恐地对老虎说:“威武的百兽之王啊,我来此山是兴建庙宇,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你俩若成全我,就让路:若要吃我,就等我洗去身上的污垢,又慢慢享用。”言毕,便脱去衣服,在河里清洗身体。等他上岸时,两只老虎不见了,观音菩萨正站在莲花座上对他微笑;原来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来解救建文皇帝。后来,人们在池里塑了一尊观音像,皇帝洗过身子的小河便叫“洗身池”。随着金光寺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来金光寺的游客非常多,单是每年大年初一来金光寺、野生山茶、洗身池等景点的游客就将近万人。正因风景独好,明代文化名人杨升庵、担当、李元阳等,曾多次光临金光寺并留下珍贵墨宝,担当和尚的“云去云来山色里”,写的就是金光寺的美景。而来金光寺采风、录像、拍照的作家、记者、专家、学者、游人,更是数不胜数。
我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只要吃饱穿暖有书看就行,但来金光寺后,我心里竟雨后春笋般一下滋生出许多羡慕。我羡慕脚下的巍巍大山,在天之一隅,活出了自己的精彩美丽;我羡慕身旁的茫茫林海,孕育了绿孔雀、金丝猴、木莲花等珍禽、异兽、奇葩;我羡慕寺里的僧人,莲花,古树,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是修行,每次讲经说法都是佛的声音:我羡慕眼前的古树,老干虬枝,叶繁枝茂,是大山中的一道风景;我羡慕山间的泉水,无忧无虑,整天跳跳蹦蹦,歌声嘹亮;我羡慕林海中的茶花、莲花、杜鹃花,艳压群芳,誉满彩云之南,正以独特的色、香、韵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这就是金光寺的魅力。
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并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要让人回味,而且能够长期反复地玩味。”金光寺及其自然风光就是造物主这位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作品,是大山母亲对滇西各族人民的馈赠。它经世不朽,历久弥新,魅力无穷,是一幅常看常新、内涵丰富的图画,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反复观看、欣赏、品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