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休止的漂浮
2017-11-09晓寒
晓寒
一
醒来睁开眼就看到了河对面的屋顶,边上围着栅栏,中间六根天线,五根矮的,一根高的。七个塔,高与矮大与小方与圆打乱来分布,我望过去的时候,窗台正好切去了它下面的部分,这个椭圆的银白色的屋顶,因此孤独而无奈地浮在荒凉的空中。
它停留在我的目光里,一动不动,漫无目的,像一艘搁浅的远洋巨轮。这艘搭载着我的庞大的家伙,烟囱衰老,已完成了荒芜。甲板被几天前的一场潮汐收拾过了,剩下一地狼藉,夹着铁锈味的风在上面四处流浪。我靠着的那扇窗,像在和我进行一场交易,用密集的寒冷把我身边仅有的一丝暖意换走。船舱里空荡荡的,不知从哪里来的灰尘落户在桌椅上,可以看得出,这些桌椅原本都是完好无损的,岁月没有停止地光顾了它们,现在不是缺一条胳膊就是少半条腿。右边的角落里躺着几只遭到遗弃的橡木桶,盖子的边沿有撕裂的痕迹,不难想到撬开时的粗鲁和野蛮,片刻的安静里,似乎还能听到它们在霉变的气息中骨碌骨碌地滚动。黑色的海浪拍打着船舷,啪的一声过去后,浪花和泡沫一起飞到我的身边。不远的地方,浮冰折回来的幽蓝的光照亮了灰蒙蒙的深渊。
灯塔矗立在看不见的海域,黑夜衬托出它的光芒,晦涩犹疑,捉摸不定。彼岸在比灯塔更远的地方,那里有城堡,教堂,街市,森林,有摊贩,手工艺人,皮鞋匠,也有流浪者和小偷。这些,恐怕将来也不会属于我。我被抛在大洋的中心,牙尖齿利的海水把我高高举起,天空沉沉地坠下,紧贴着眉梢。我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就在这样的逼仄与渺茫里,等待一阵风,把我带往下一个不确定的目标。
躺在床上想到这些,我突然有了一种被掏空的悲伤。
窗外的路上,车子一辆接着一辆过去,经过这一段后开始分岔,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些继续向前。这是一天的幕启,像吱呀一声打開一扇沉重的大门,生活从早晨开始,就在忙着不停地改道。
天已经冷了,凉雾落下,早起锻炼的人们把身子裹在笨拙的晨衣中。马达的轰鸣声在这个早晨越来越浓,堆积如山。这是众多早晨中的一个,不是欢乐幸福的时刻,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阴谋和希望在很远的地方酝酿,这种稀松平常早已被习惯。它只是过去的延伸,一天接着一天,就像一个跑着的人拽着一轴线的线头,不停地往下扯,扯向明天,后天,大后天,扯向你我都看不到的去处。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动过寻找这个线轴的念头,我料定它早已把自己藏得严严实实,在这上面费功夫,是一件愚蠢而又毫无意义的事情。只有想到外面这条路的时候,才唤醒我荒废已久的同情。
我经常从这条路上走过,去办公室,超市,银行,医院,菜市场,下乡的老家。这是我通往生活的必经之路,每次我都走得很匆忙,我须要尽快地抵达这些地方,这些枝枝蔓蔓加起来,是我生活的总和,活着的目标。生活的格调就是这般不可理喻,越往后越趋向庸俗了。过后回想起来,我好像从未在这条路上走过,它是如此的陌生,路边有些什么,一路上见了什么人,几乎毫无印象。我觉得一切越来越不真实,就像走在幻觉里,身体抽离了地面,踩着云彩,轻飘飘的,从来不曾感到过土地的踏实和酥软——那种来自母亲的怀抱的气息。有如在疲惫的时候阅读一篇艰深的文字,混沌中始终两手空空。
我的脚步声在坚硬的柏油路上升起,踏踏踏,咚咚咚地响着,它来不及到达空中,就被车子的声音摁住,然后像恶作剧似的一口吞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一路上有人朝着我微笑,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拉我的左手或者右手,问我过得好不好,只是我想不起这个人来自于记忆的哪一处沟壑。一切都已明确无误地发生,一切又都像从未发生过。
我是个方向感极差的人,到了陌生的地方就分不清东西南北。有一次和同学去桐城,途经江西,在高速公路上,路牌悬在头顶,蓝底白字,一副高高在上事不关己的表情。我把头抬高,隔着前挡风玻璃一块块看过去,上面写着厦门,南昌,乌鲁木齐,杭州,在我的意识里,这些地方相互之间远隔千山万水,和我路过之处根本扯不上关系。现在像约好了似地陆续在我眼前冒了出来,仿佛这些地方从来不曾遥远过,一阵风就把它们吹来了,就躲在一块牌子的背面。这使我突然之间恍如跌进了一座迷宫,脑子里有了理不清的千条万绪。
坐在副驾驶的同学跟我解释,这是东西走向,那是南北走向,经过这条高速,再拐进那条高速,然后去了哪里。他不厌其烦,讲得很细,他越解释我越糊涂了,脑子里只剩下几个简单的城市的名字。我说你别讲了,我地理学得不好,讲了也是白费精神。同学听了后笑了,那你就别看这些牌子了,听导航的,导航会带你去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
同学说的没错,导航一直都在提示我,往左还是往右,哪里限速多少,哪里测速,哪里是事故多发地,要谨慎驾驶,哪里右侧有车辆汇入。年轻的女声如情人的呢喃在耳边浮起,耐心细致到无可挑剔。我喜欢她嗓音里的那种清淳,适合在下着雨的漆黑的深夜,穿越杳无人烟的漫漫旅途,在四周不断包抄而来的孤寂里,拨动心头那抹长期闲置的柔软。虽然她无影无形,不知隐身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等到回来的时候,我又一次分不清路了。我问同学,这条路我们来的时候走过吧?同学往窗外望了一阵,想了想说,应该走过吧?他也记不清了。
可能走过,也可能没有走过,这就是答案。像谁在唱一首老电影里的插曲——《答案在风中飘摇》。
这让我想起一些熟悉的动物,人和动物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候鸟一生要经历几十次的迁徙,贴着几乎长着同一张面孔的天空。它们中的燕鸥在北极繁殖,飞往南极过冬,迁徙的路程长达2.2万公里,生命的大半时间都交给了飞行,而每次都沿着同一条路径,停留的地方不会有一丁点儿误差。一些兽类,比如北极熊,山羊,白尼鹿,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寻找食物,躲避灾难,最后又能顺着原路返回。据说它们能从磁场、温度、气流以及宇宙中的坐标和自身的气味来辨别方向。而我们,走着走着就不自觉地卸载了身体的某些功能,离开了导航仪,就再也找不到回头的路了。我们不能感受到自身留下的体温和气息,也可能走得太过匆忙,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们更无法从沙沙的车轮声里找回一丝一毫的记忆。就像一朵出岫之云,在漫天漫地里飘过来飘过去,远方蓝色的峰峦因此成为一条永无止境的流浪之路,我们无从知道,哪一天能宣布自己抵达了终点?
我无意于重新审视一条路对于我们的意义,我只是为一条路感到悲伤。我想起古代的路,上面经过辘辘车马,走着落拓的寒士,一只秋蝉,一把霜雪,一片飘零到尘埃的落叶,小桥,茅屋,鸡鸣狗吠,都已嵌入行者的内心,多年以后,仍能成为他们笔底的波澜和喟叹。
所谓山长水阔书剑飘零,听起来无限的失落和感伤。拥书仗剑,一步一步地走完一条长路,于人生来说,的确是有些清冷了,但可与一条单寒之路,共忧乐悲苦,能懂得泥土的芬芳,经过了多少长亭短亭,记得路边的草是青是黄,树上开了花还是落了叶,这无疑是一条路的欢乐。
隔着时空,今天的路在遥望古代的路的时候,我想应该是怀有嫉妒之心的。当一双双脚在上面蜻蜓点水般走过,一个个车轮呼啸着碾过,彼此追逐,孤鸿般去意决绝,没有停留,没有回望。还有谁能感受到一条路的气息,以及它的孤独、欣喜与悲伤?
二
有一年在云贵高原的一个偏远的寨子,高大的红椿掩着石头砌的一层屋子,石头的墙,石头的屋顶,石头的窗,层层叠叠里贮存着风雨的回声和记忆。不远处的山上,黄豆熟了,叶子和豆荚都黄了,老到的黄色,像秋天在梧桐的叶子上挥洒了无休止的声音。玉米也熟了,只是叶子上的绿色还来不及褪去。青黄平分,两种敌对的颜色相互衬托,一半的生机战胜了另一半的颓败。石阶下,胭脂花枝叶婆娑,细小的花朵,像影印的小号开在如花椒香气般的夕阳中。暮色将至,老蟋蟀开始在石头缝里低低地吟唱。
时间喧哗而去,永不重回,十几年前的那次离开,一直余绪牵连,纠结于每一个秋天的傍晚,至今我仍会于想象里在那样一个地方邀友温酒,看一树一树花开,听一只蟋蟀唤来由浅入深的暮色。
有段时间,我去过不少的村庄,我会尽量挑一個好天气去,然后又从一个好天气里回来。我去的这些村庄里,有我的村庄,更多的是别人的村庄。每次去的时候我总是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那样满怀期待,而回来的时候,心情又明显地有负于车窗外愉快的阳光了。
在那些村庄里,我看到玫瑰园,荷花园,看到大片的油菜花,上规模的向日葵。这些都是花大价钱改造后的美丽村庄,很多人来到这里,走走停停,试图寻觅一些什么,我忘了问一下其中的某一个人,我不知道他们最后是唤醒了乡愁还是带走了失望?
我夹在人群中,确乎看到了它们的美丽,高耸的宣传牌,路边神形毕肖的稻草人,咿呀转动的做旧了的水车。这于一个村庄的命运而言,或许是一种福祉,它幸福得像一个微缩版的城市,这是城市的余脉,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村庄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几千年来,它从未停止过对城市的膜拜。而我这个在村庄里生活了多年的人,终究还是失望了。等宽的柏油路间距相同的行道树和路灯,一切都那样衣冠楚楚,使我感受到一种预设的秩序在其间流布,我事先准备好的慵懒、疲沓和疏狂都如突遇一场大霜的花朵,心怀不甘地凋谢了。
后来我很少再去那些地方,包括我自己的村庄。有一次我回去看望老迈的父亲,到家的时候刚好下起了雨,雨漫不经心地把草、树木、田垄和房屋打湿,被雨打湿的村庄多了些惊慌的意味,像一个做了错事的人,表情不由自主地浮在脸上。我站在雨里打量这个熟悉的地方,一条水泥路从中贯穿,把田垄劈成两半,散落着水窝儿的路上没有人影,两边的狗尾巴草抽出了穗,长长的穗子把头弯向路的中央,本来就不宽的路被挤得连喘气都困难了,看上去莫名的憋屈与荒凉。村庄还是那副轮廓,山和水遵从过去的秩序排列,只是细节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望着的时候,情况就成了这样:我跟着哥哥走在去守谷仓的路上,露水还未滴落,风把清浅的月色吹得凉嗖嗖的,宽大的晒谷场上那层薄薄的谷粒仿佛也有了无尽的凉意。我们睡在一张硬梆梆的木板床上,看着月光越过落叶的树木穿透老式木窗,带来谷粒、豆荚、稻草的香味和不断加剧的秋凉,在猫头鹰、獾子、蛐蛐、纺织娘的叫声中去往梦乡。
第二天一早醒来,外面落了一层白霜,冰冷的霜打在草上,树上,晒谷场上,田垄里,几只早起的麻雀茫然地停在枯萎的冬茅杆上,大概还没来得及搞清这个早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种安静的没有恶意的冷覆盖了整个村庄。我瑟缩着身子走在回家的路上,踩碎的霜花儿在脚下窸窸窣窣地响着,菜地里,萝卜苗耷拉着头,露出一小截愣头愣脑的萝卜,炊烟还未升起,黝黑的瓦屋顶上泛起一层凹凸的白光。经过身边的一条狗,背上冒着淡淡的雾气。我一边走一边伸手去抓叶子上的霜花,希望把它们捉在手里,看清楚它们的样子,等我把手收回来的时候,冻得通红的掌心里只剩下零星的稀薄的水渍。
谷场和谷仓都像人一样最终输给了时间,连同老祠堂,老桥,老屋,老塔这些栖息着我们的记忆收容了我们的悲喜的东西都已化为了瓦砾。成堆的废墟带着被人遗忘的羞辱,哑然无声地沉陷入陌生之中。慢慢地,一种深沉的、熟悉的、像梦一样的不真实感将我捕摄。过去就这样被肢解,未来和过去都是脆弱的,经不起折腾。未来虽然只是一张白纸,可以拆零,可以随意结构一个人的意志,前提是不惧灾难。过去更是一样,肢解的过去永远没有重建的天日。村庄是一面镜子,可是我们在这面镜子里再也无法照见过去,过去的一页像是已经失窃,成了某一双手里的赃物,哗啦一声飘在飓风之中。看到的是一片漆黑,如同黑夜对于白昼的围剿。我们犹如一个失去重心的人,突然之间在时间的轨道里滑落。
东山魁夷在《秋日的大和路上》这样写道,“我衷心希望能永远保持原样。生活内容变了,形式自然要起变化,但是我只希望越变越美。我想,这个村子在外观上再也不会美到哪里去了。我在欧洲各地看到的城镇和村庄,家庭内部尽管采取了现代的生活方式,但外观依然如故,没有任何改变。这种心理是值得尊重的。”“而桧前这小小的村庄,却一丝不苟地全部承继了历代传下来的民族的美好形式,同自然环境保持了高度的和谐。这一点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这座村庄还有周围一些地方总算保存下来了,这是令人高兴的事。”这样的感慨,显然不是矫情结出来的果实,我在长夜里重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一种无端的恐惧。
我不属于迷恋微信的低头族,当初在犹豫中开通只是为了接收一些文学杂志的信息,希望对自己的文字有一点帮助。我觉得微信最擅长的就是绑架一个人的生活。打开朋友圈,一连串的人晒这晒那,美食,风景,感受,包括笑着或者哭着的自己。这些东西都是硬塞给你的,给人的感觉像是遭到了强奸,所以我很少去翻看,听其自生自灭。有一个深夜无意中看到一个诗写得非常不错的朋友发的一段话:我不介意你在朋友圈发了什么,只要你还在,你在我朋友圈生龙活虎,就是最好的相望。因为我知道,你在,你也好,你知不知道,最难过的事情,就是那个你关心的人突然不发状态了,就好像消失在你的世界里。晚安,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朋友圈成了我们存在的唯一途径。我望着这段话发了好一阵呆,然后,在这个无风无雨堪称美好的夜里,我好像听到了自己一声长长的叹息。
三
我是热爱旅行的。我喜欢让我的身体被一些陌生的东西摩擦,感受火车突然把我丢在某一个地方的那种疲惫和忧虑。
我会停留在一个水湾,看着由远而近的船只把水面的光影摇碎,等到寂静恢复以后再转身离开。或者站在一幢老得掉牙的木屋子前,看一个年迈的女人从里面走出来,拿着扫把慢吞吞地扫地,随着扫把的起落,尘埃在阳光里跑来跑去,我听到鸡在屋畔咯咯地叫着,一条狗向着我狂吠。有时候又会独自伫立在深夜的窗外,天空满是越秋的星斗,异乡的冷落、忧郁和无限性沿着最后一丝灯光通向我的内心。这样的时刻,仿佛面对着另一个世界,生活对我和我对生活要说的、要做的、必须抵赖的和请求原谅的都表达在这萍水相逢的夜色之中了。
渐渐地,我开始疏于这样一份美好。这件事情似乎没有办法追溯到某一个具体的节点,就像一个抑郁症患者,到底始于何时,真说不清。内心的忧郁是一点点累积的,越堆越厚,最后装满了,盛不下了,溢了出来,把自己给彻底地淹没了。
想起三年前那次从骊山下来后,当地的导游带我们去吃午饭,车在苹果与石榴园里绕来绕去,最后在园子深处的一家餐馆前停了下来。里面主要提供套餐,明码标价,从八十八到八百八十八元不等。餐廳足足有四个教室那么大,生意并不冷清,食客们端坐桌前,无一例外地表情严肃,在一片静默中完成夹菜、扒饭、咀嚼、吞咽这一整套动作,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充满仪式感的用餐方式,这类似于生活彩排的场面加剧了我内心隐藏的不安。我望了一眼窗外,发现这是一个孤独的餐馆,不与任何的餐馆、人家为伍,四周望不到尽头的苹果树摇曳在秋后软绵绵的阳光中。我小心翼翼地选了一份最便宜的七十五块的面条,满怀戒备地举起筷子,这不是我第一次吃同样价格的面条,早很多年在宝安机场,外面下着瓢泼大雨,也吃过一样的面条。我问为什么要这个价?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用一口标准的南方话回答,这汤是鲨鱼骨头熬的。他说这话的时候,温和的笑容堆满了那张善良的脸。
我花了点时间吃完这碗并不丰盛的面条,突然在这个美好的午后变得沮丧起来。这种沮丧同样是日积月累的,只是这一次它已越过了我所承受的临界点,顺理成章地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决口。我想起我曾经赞叹过的那些似真非真的古迹,那些大同小异似是而非的景点以及附着其上的充满道德光辉或凄迷如烟的名字、传说、故事,原来我并未注意到,它们那华丽光鲜的色彩上,都存在着一个极其浅陋一触即破的隐喻。
记得黑塞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春天是一个适合离别的季节,即使是幸福的恋人也会被吸引到远方。我曾经是那么满怀热忱地相信,不单单是春天,每一个抽象的季节都一样。而现在,我在一次次的离别里所构筑的那些自我感觉上的美好,转眼之间变得晦暗朦胧,轰然坍塌。
突然羡慕起古人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虽然那时候交通并不发达,没有飞机,汽车,轮船,高铁,再高再陡的山上也没有索道和观光电梯,出游基本依赖步行或畜力。一条河要靠一只扁舟慢慢摇过去,一座山要高一脚矮一脚爬上去,一座年深月久的桥有可能走得惊心动魄,这些也算不了什么,顶多就是漫漫旅途中的花絮。在经历这些可堪回忆的细节之时,他们只需看好背上那个简单的行囊,便可穷游天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有些事情,我宁愿是一场梦幻,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我常常陷入一种无可医治的混沌之中,因为梦幻与现实的界限被挤压得接近于消失了。我无法像诗人一样活着,假装一棵树,或者一块石头。流浪在自己的内心,向着远方日夜兼程。就算我已经顶上了诗人的桂冠,树和石头,照样避免不了痛感和孤独。
我一个乡下亲戚,未婚大龄青年,和一个女孩子好了半年后分开了。分手后我那个亲戚开始找女孩退钱,退钱的理由很简单,半年里一起坐了几趟车,吃了几顿饭,还给对方买了一双鞋和一条裙子。后来双方坐下来算账,账目很清楚,没有什么争议,加起来不到一千块钱,处理也很利索,鞋子和裙子的钱归女方出,车费和饭钱一人一半。从表面上看,一段爱情就以这种庸俗而无趣的方式交割完毕。这是贫穷者的解决方法,三下五去二,几乎在没有任何悬念的情况下就了结了。富有者是不会这样来清算和解决的,他们会借助网络,增加自身的筹码,依赖寒冷的证据和律条,从对方的手里掘取更多的财富。
这大约算不上一件事情,也最终没有成为村庄里的一件事情,大家议论几句后,就理解了,接受了。我没见过那个女孩,听到这件事情后我一直在想,我的那个亲戚和女孩坐在一起算账的时候脸上是什么样的表情?内心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爱情凋谢了,事情也许从未结束,曾经的耳鬓厮磨并非一堆错误的乱码,鼠标轻轻一点就删除干净了。分手后的日子,仍有白天黑夜,照样刮风下雨,太阳从东边上来西边落下。生活庸常如旧,作为当事者,扯清了金钱的纠葛以后,谁是真正的赢家?是否还会在斜阳纷乱或者暴雨如注里,念及彼此付出过的深情?是否会想起曾经填补过自己内心那块荒芜的温暖的怀抱?
或许在今天这样的扰攘里,记忆总是背负着背叛的恶名。它如一张粗格子的网,所有的温软都成了漏网之鱼,渔获的只是比钢铁更坚硬的现实,不要试图用它来给谁取暖,也不要希望用它来重建任何一个影像。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办法准确地定义,这是不是生活幸存下来的无法隐喻的忧伤?
前些日子去省城办事,回来的时候天空大团大团铅似的乌云直扑下来,公交车一下子被挤得像膨胀了一般。一个肥胖的中年男人一只手夹着一个黑色皮包,另一只手举着手机在打电话,王总,你过来了啊,本来我要请你吃饭的,可是真不巧啊,我正在北京出差。超分贝的说话声停止了,除了我一个人望着他,车厢里平静如故,所有人依然保持着原来那千奇百怪的姿势。我不止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这样的电话,我相信我从未在电话里这样回答过人家,只是我不敢肯定,我手机的另一头是否有人给予过我类似的答案。
我有些黯然地收回目光,觉得生活像是对我有意地排斥,我感受到来自于它的一种威胁,如一头饥饿、冷漠的野兽,突然咬住自己,将自己撕碎。
下了车,我穿梭在一条没有尽头的大街上,那里拥塞着人群和东西,汽车喇叭在我耳中尖锐地响着,很多人在说话,只是我一句也听不清。我突然觉得我正在朝着一种幻像走去,它是黑白的,来自于老电影或者冬天的某种东西,杂乱,幽暗,寒冷,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