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被红线缠绕的家庭关系
2017-11-09
在今年第九届三影堂摄影奖的入围展览现场,王佳的作品给人印象非常深。一方面,她的作品被铺天盖地的红线所缠绕,视觉上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顺着红线剥丝抽茧,我们看到了这组关于家庭的摄影作品背后所链接的情感,还有无法回避的伤害。而家的复杂性,可能是王佳创作《家·叙述》的初衷。如今在美国留学的王佳,也正试图通过影像创作,追求与家庭的和解。
王佳自述:
《家·叙述》探讨了在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中,由于传统文化和教育方式所造成的家庭关系的复杂问题,及其对家庭成员所造成的创伤经历和影响。
在我成长的家庭环境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教育子女的方式,是最被认可的。这些观念被每个家庭成员所坚守,而中国式家庭的亲族观念也深深扎根在每个家庭成员心中。并且,这种以每个家庭为单位,延续到社会层面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道德观,无形中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信仰以及对人生的选择。
在自我认知逐渐建立的过程中,我曾与家人之间产生愈来愈强的陌生感。当面对复杂的家庭关系,以及个人选择与家长意志出现冲突时,产生的冷漠、疏离,让我对自己过去崇拜且又自豪的家庭关系产生疑问。
在我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析这些疑问时,我发现,原本记忆中“家”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被畏惧和陌生所取代。起初,我把那些造成畏惧且陌生的回忆,解释为我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相处方式和强制性的关系产生的抗拒,以及由于长時间独自在外游学造成的情感上的疏远。然而,到最后我意识到,我的家庭所崇拜的是一个禁锢的枷锁,它紧紧印在每个家庭成员的思维里。
所以,在《家·叙述》这组作品中,我尝试通过多种特定的媒介,例如雕塑、视频、影像拼贴和线性装置,去创建一个能将影像与实物装置相结合并且共同作用的空间,通过再现那些由于复杂而又亲密的家庭关系所造成的创伤记忆,来叙述我对于“家”的认知,从而将那些无法言喻的感情和回忆,转变成能看见的,能感受的并且能够触摸的。
请阐述下创作这组作品的时间,以及当时的创作初衷?
王佳:这组作品最初始的创作时间是2014年的暑期。其实我是想做一个家人肖像拍摄项目。但是,偶然和两位朋友的一次聊天,以及当时家里发生的一些事和一些家庭关系的变故,让我开始考虑为什么我最信任的“家”会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怀疑自己对于“家”原本的认识。一方面,我知道“家”应该是温暖和安全的;而另一方面,我意识到我现在对于“家”的切入点,大部分是畏惧和陌生的。而且,很多被隐藏的情感和不愿回忆的经历几乎都与“家”有一定的关联。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很煎熬,因为那些被隐藏的情感和记忆好像全部被激活,并且直接地冲击了我的生活和学习。我知道我没有办法去逃避,所以我开始尝试通过用不同的媒介,来阐释这些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和困惑。对于我来说,这个尝试的过程更像是用创作来自我治疗。
你如何设计这个项目的框架?
王佳:在拍摄前,我并没有做很多准备,因为所拍摄的人物与我都是很亲密的关系。但是,在拍摄过程中,即使有镜头作为隔离摆放在我和被摄者之间,我自己对某些家庭成员的复杂情感所造成的负面情绪以及与他们正面的接触,也间接影响到我的拍摄状态。所以,我的拍摄停止了一段。在那段时间内,我阅读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家庭生活的书籍,并且查阅了大量有相同遭遇的人群对于自己所遭遇的感受。我意识到,仍然有很多家庭依旧坚信和维系这种复杂的生存方式和残酷的教育方式,而且他们所坚持给予家人的“爱”,其实是在无形中制造分离。随后,根据这段时间所了解到和感受到的,我开始着手于这个作品的创作,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拍摄计划。
这个项目最初的框架设计,源于我对如何用一个特定空间去展现和传达信息很感兴趣。再者,我们对“家”最基本的认识是:“家”是一个空间,并且是一个能满足家庭成员生活与相处的空间。所以,怎样将一个私密的空间转换为一个可以展示给公众的空间,并且在空间内与观看者产生视觉和情感互动,是我设计这个项目时最着重去考虑的。在这个项目初期我制作了摄影手工书,由三本尺寸相同的小书组成,并且它们的设计是被连接成一个整体,即观看者在观看任何一本书的时候,能同时看到另外两本并进行互动。因此,在展览空间设计上,我还考虑如何把这种对于摄影书的观看过程延续到一个公众的空间内。
项目中,你拍摄了哪些人物?为何大部分人都是以背影示人?
王佳:我拍摄的都是家人。大部分人是以背部示人,是因为在拍摄过程中,我想保持与被摄者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其次,由于这个作品的私密性,我需要与陌生的观看者建立一个能够沟通的桥梁,而这些以背部示人的亲人,他们对于陌生人来说是匿名的,所以他们可以成为陌生人中的任何一员。
是否可以借着作品谈谈自己对家的看法?这些看法来源于何处,你自己的家庭故事吗?
王佳:对于家,我觉得是爱意和敌意并存的。如果要借着作品来谈一谈的话,我觉得“移情III”应该是最能说明的。“移情III”中的一部分照片展示了我家人身上的伤疤,其中一些伤疤是直接由残酷的“棍棒教育”造成的。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将这种残酷的“爱”解释为“大爱”。殊不知,这种“大爱”在无形中会对被承受者感受到“家的敌意”。伤疤的痕迹代表伤痛的回忆。现在去观看这些伤疤,我并不能从身体上真切实际地感受到疼痛,却能直接在记忆里和心理上击垮我。展露这些伤疤对于我来说是非常不安的,但是这又最能直接展现我想要陈述的问题。在“移情III”的左下角,我放置了一张不同于伤疤的照片,是一个小孩子的手在尝试去抚摸一位老人的伤口。所以,无论来自家的伤害是多么让人痛楚,我们仍然可以尝试着去抚慰。
项目的名称是“家·叙述”,你是如何叙述“家”这个概念的?
王佳:《家·叙述》这组作品,更像是我建造了一个叫“家”的空间,结合自己的经历再现“家”造成的创伤性回忆。《家·叙述》包含了四个部分,是由“无辜I”(12张后背等身肖像),“无辜II”(2张等身肖像),“缠绕”(红线)和“移情”(墙面四个木质盒子)所组成。在空间里,这四个部分被缠绕的红线连接在一起。红线,不仅仅代表了血脉,月老用红线来连接和组建家庭的传说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对于我来说,一个家庭的初始,就像两根红线连接出来的一个点,而随着越来越多家庭成员的出现,这个点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家庭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对于这种关系的维系,就像这个空间内脆弱的红线一样,让人觉得不堪一击。
布展上,看上去非常复杂,你的思路是怎样的?
王佳:在我的作品中,我想提供给观者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观察”“寻找” 和“感受”是展览呈现中最主要的引导词。 例如“移情”这一部分作品,我运用“缠绕”的红线将它們分为四个不同的部分,并且,我用“缠绕”的红线为每个“移情”搭建了一个单独的通道,这个通道每次只允许一位观看者进入,并且在每个“移情”的前方有红线搭建的一小段障碍,致使观看者无法近距离接触到“移情”。所以,观看者一旦选择进入这个空间,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被这个空间紧密包围,却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那么,他们在这个空间内如何移动,与作品之间以及与同一时间内进入的其他观看者产生的互动,都是需要去面对和处理。而观看者在这个空间内如何移动,都是我精心设计的。
这种布展方式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佳:我觉得应该是在受到场地的限制以及时间的限制时,如何还能保持作品的完整性。
在展示现场,除了照片,好像还有头发等实物,所以这是一个混合装置的摄影创作?
王佳:是的。在完成这组作品时,我的出发点不仅仅包含了个人的经历,也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头发的运用,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剪断头发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展现一种反抗。
在美国学习摄影,和你在国内学习相比,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王佳:有,并且感受很不同。对于我来说,在国内学习,更多的是对摄影技术和基础知识的储备。而在美国的学习,则更关注自己的创作,并且学习利用不同的媒介,去辅助完成作品。
是否可以介绍一下你所受的美国摄影教育特点,以及就你观察,有哪些行业趋势?
王佳:我觉得美国摄影教育的特点是活跃的,创新的,多样的并且自主的。 关于就业趋势,据我所了解,有很大一部分美国学生攻读摄影硕士,是因为想找到一份教师的工作。所以,教师可能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选择。但是,还有一小部分人仍然在创作的道路上坚持着。
你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王佳:目前我正处于O P T阶段(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直译为专业实习,指的是美国F1学生签证毕业后的实习期),所以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一部分时间在画廊工作,另一部分时间在创作我的下一个作品。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