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电影,好莱坞的公益作业
2017-11-09董铭
本报特约记者 董铭
得州教堂、曼哈顿万圣节、拉斯韦加斯演唱会……最近接二连三发生大规模枪击案的美国已风声鹤唳,新闻里反复出现的惨烈画面刺激着民众脆弱的神经。无关乎是否与恐怖主义相关,暴力袭击已成为美国人民的一大心理阴影,“患难见真情”的同时也给好莱坞艺术家们一个新的“反恐”角度,让人们在电影中更深刻地认识到的英雄与受害者。然而由于题材的敏感性,这类电影很少出彩,常常不叫座也不叫好,几乎变成宣扬主旋律的“公益”性质的电影。
两种角度的波士顿马拉松
从“波士顿马拉松恐袭”这个题材的创作上可以发现,好莱坞对于反恐题材的挖掘思路形成两股侧重不同、互相补充的创作类型。同样在改编真实事件时,拍摄恐袭本身和受害民众的手法各异。前者更接近于传统的好莱坞动作片,在限定时间内用多线叙事来交代警方、民众和恐怖分子的行为,节奏紧凑,悬念丛生。此类反恐片常常使用纪实性的镜头语言,虽然有虚构和戏剧化的成分,但并不会偏离事实太多。17日即将在国内上映的《恐袭波士顿》取材于真实事件,再现2013年“爱国者日”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时的爆炸袭击。这部电影中,警方、FBI和普通民众在袭击发生后的行动交织在一起,饰演警长的美国男星马克·沃尔伯格带领观众重回现场,在袭击发生后的102个小时内展开调查和追捕。纪录片般的写实镜头,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紧迫感。影片中被劫持后的中国留学生角色也成为电影的亮点之一,突出事件中平民英雄的功劳。
以反恐为背景讲述平民故事的电影,则有更多情感剧、故事化的味道在里面。关于波士顿爆炸事件的另一部影片——今年9月上映、由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坚强》,则聚焦在爆炸袭击中受伤、失去双腿的受害者。《坚强》与《恐袭波士顿》的拍摄进度几乎同步,其原型杰夫·伯曼也在《恐袭波士顿》中作为配角出现,可以说是对恐袭后续的跟踪补充。《坚强》通过受害者自强不息的康复经历,讲述其战胜失去双腿的痛苦,重新成为“生活中的强者”的励志故事。
开创反恐题材的“9·11”
好莱坞早期也有如《断剑》《真实的谎言》等完全虚构的涉及恐怖主义题材动作片,但多数还是追求娱乐性。而反映现实的反恐题材电影壮大,不得不从2001年“9·11”事件说起,这次恐怖袭击可以说是使当代美国人整体反恐意识“燃烧”的契机,其后拍摄的反恐电影也大多数与这次事件有关。
2006年上映的《颤栗航班93》是最有代表性的回顾“9·11”电影之一,虽然当事人全部遇难,但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依靠对家属和地勤人员的采访,还原出航班上乘客与恐怖分子英勇搏斗,阻止飞机撞击白宫的壮举。同年上映由大导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世贸中心》从负责救援的消防队员和遇难者视角,拍摄出大楼坍塌下的绝望场面,其中求生的细节又多了份温情,比与恐怖分子的激斗更加扣人心弦。
因为主题的特殊性,反恐电影在风格上通常严肃冷峻,对恐怖主义的反击必须坚决。2012年的《猎杀本拉登》中,FBI女探员和海豹突击队10年里一直对这个极端分子首领锲而不舍地追查,最后发现蛛丝马迹,用专业的行动给美国一个交代。
不过,也有一些另类的反恐电影会采取“荒诞”的手法来讽刺恐怖主义。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莫里斯2010年推出的喜剧《四头狮子》罕见地从恐怖分子的角度,剖析久居英国的穆斯林青年如何一步步走向极端化,最终被培训为“圣战”分子,沦为袭击伦敦马拉松的人弹。
不够精彩的“公益作业”
鉴于“9·11”袭击对于美国社会的冲击程度,以及在全球反恐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为了顾及受害者及家属的情绪,好莱坞很少大肆宣传该类影片。一些创作者转而选用更加私人化的视角,从生命无常的层面来缅怀。罗伯特·帕丁森主演的《记住我》于2010年上映,大部分剧情就是部平常的青春爱情片,直到最后时刻才大反转,以男主角的逝世祭出“9·11”的主题,叫人唏嘘不已。
比起光鲜夺目的爆米花大片或令人心潮起伏的情感故事片,反恐电影因为要顾及其原型事件,通常要“保持真实”而变得“不够精彩”,成为票房平平且难留下口碑的小电影。然而,仍然有许多知名导演和大牌演员愿意涉足,此类电影更倾向于尽“公益”的义务。
对于受害者来说,反恐电影在恐袭发生近期内可以慰藉民众受伤的心理,尤其是《恐袭波士顿》《世贸中心》等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观众对于电视中的新闻、熟悉的街道和亲友的遭遇都更有感触,哪怕现实远没有剧本“精彩”,移情效应也足以唤起大家的反恐之心,这类电影也成为好莱坞一种独特的爱国主旋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