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争”,权当听相声
2017-11-09刘仰
刘仰
最近,一个“南方人不懂”系列视频在网上火了:北京3口人买了100斤大白菜,惊呆了南方小伙伴。为何一次买这么多?难道白菜会升值?
其实,生活中的南北差异还有不少。前不久中秋节时,两个地道的北方朋友来家做客,我请他们尝了我南方老家的“鲜肉月饼”。他俩“抨击”说南方人真“变态”,月饼做成了“门钉肉饼”。我嘲笑他俩是北方井底之蛙,少见多怪。
网络上经常能见到此类口水仗。例如关于豆浆、豆腐脑、月饼等很多日常食物的“甜党”“咸党”之争,还有“酱油党”添乱;饺子、面条到底是主食还是零食小吃等,大家可以吵得不可开交。此外,从央视春晚长期以来对“南方小男人”的标签化调侃,到该穿秋裤还是“美丽冻人”,当今中国的南北文化呈现随时随地“集团性火拼”的局面。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而且不是一阵风,人们经常乐此不疲?
中秋节北方朋友来我家,这个平淡得近乎无聊的事实,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变迁。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迁徙流动是受到限制的。如今,这种限制早已被打破。中国人在国内、国外的自由流动现在每年都达到“亿”的数量级。当人群流动受限时,地方文化更多是当地人的习惯爱好,而一旦流动起来,各地习俗差异就很自然成为议论对象。不仅如此,过去中国人可能很不理解法国人对英国食物的鄙视。如今,中国留学生已开始调侃英国菜单:周一煮土豆,周二土豆泥,周三炸土豆,周四土豆沙拉……一周土豆不重样。
仅仅人口流动还不足以经常制造这类“文化战争”。网络为各地的文化碰撞提供了巨大的战场。现实中召几十人参加吵架有难度,但网络上成千上万“甜党”“咸党”啸聚山林,约架广场就太方便了。这还不够。比方说,在中国独步天下的网购和物流的推动下,家乡的“鲜肉月饼”于我而言从空想变成了现实,同时也让北方朋友从听说过渡到了品尝这一“黑暗料理”的阶段,比在网络上斗图、斗嘴更直接。文化差异的碰撞于是便能随时随地真实发生。
这是中国人的乐趣享受之一。这种表面上的南北文化之争大都属于“冷面滑稽”,听众已经笑翻了,表演者依然继续装傻充愣。也像是“打是亲、骂是爱”的亲密关系,故作大惊小怪,其实都心照不宣。在这种文化之争中,基本没有任何人要求改变对方、坚持自己唯一正确的傲慢,也没有人会因为这种争论而羞愧,从而改变自己的爱好。▲
(作者是北京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