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心守望,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官道中心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纪实

2017-11-09徐雪玲孙凯莉

教育家 2017年3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民族

文 | 徐雪玲 孙凯莉

静心守望,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官道中心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纪实

文 | 徐雪玲 孙凯莉

中国文化因民族众多、特点纷呈而愈发璀璨夺目,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奉献了不一样的精彩。各民族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共通之处,提倡多民族的团结与守望相助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各民族和谐共生的有力支撑,在推动多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与现实作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官道中心小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取,努力地诠释着教育者的育人职责。

汇聚真心,成就“最好的我”

人既是“本我”的外显,又是实现“自我”的本源。“本我”“自我”与“超我”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认清自我,进而获得突破性的超越与提升。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我”,以促进学校全员的和谐,是官道中心小学为自己设定的教育命题。“做最好的我”是学校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做”,就是要触发师生心中的内在追求,是敦促师生躬身笃行的首要动力;“最好的”是一种精神方向的引领,也是一种内外和谐的良好状态;“我”则指个体的独立性,也是学校的人本情怀所在。“做最好的我”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指向,是师生共同的行为目标与准则。

百花园中,群芳竞艳,每一朵都有着自己的婀娜风姿,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都同样地惹人注目。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致力于发掘各民族学生的潜能,为其成长筑梦、奠基。“和融竞进、共创未来”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理念,它包含了关于当下与未来的双重思考,是学校整体教育观的提炼与升华。由发展促生和谐,在和谐中寻求更好的发展,这才是良性的生态教育。

毋庸置疑,民族团结教育本身包含着更多的挑战,会受到更多敏感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要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必须要有更大的决心与更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宗旨。文化,在任何时期,对任何一个民族而言,都是最大的财富,是其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对文化的传承实质上就是对民族之根的守护;民族精神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历经时光的“千淘万漉”遗留下的真金。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齿轮,学校不忘初心,一直行进在教育大道上。

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是纸上谈兵,单纯依靠理论无法解决实际难题。学校从自身情况出发,梳理、明确了“整体构建、多元融合、统筹实施、促进发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思路,以《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在全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将民族团结意识注入到师生心中,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来完成民族团结教育这件大事。

>>快乐童年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只有真心才能赢得相互的尊重,才能形成合作的基础。对官道中心小学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师生从心底认可“民族共同体”。在此前提下,学校的举措才有生根的可能,民族团结的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接纳。鼓励学生“做最好的我”,发自真心地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让不同民族的孩子都能在这里绽放自己的光彩,学校时刻散发着幸福与温暖的气息。

“和融竞进、共创未来”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理念,它包含了关于当下与未来的双重思考,是学校整体教育观的提炼与升华。由发展促生和谐,在和谐中寻求更好的发展,这才是良性的生态教育。

——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官道中心小学校长 李小波

强基固本,打造优质教师团队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学校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学生亲切的朋友与伙伴,教师的道德品质与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学习能力的提高。

“正心、明义、修身达人”是官道中心小学对干部、教师的要求。学校十分注重发挥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鼓励他们在“领”与“导”上下功夫,既要具备全局意识,又要能俯身做事,以便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合理统筹、布局学校的日常工作。

面对学生普遍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学校本着对学生、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加强对教师的全方位培养。首先,以“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实践反思”为培养方式,组织教师自主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有关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引导教师及时了解国家层面的相关动态,了解民族、教育大政方针,紧跟时代步伐。其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为教师解惑答疑,提高教师的理论与认知水平;再者,借助教研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程、融入课堂,鞭策教师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强化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理解与实施。

经过阶段性的教学探索与检验,学校的“和谐课堂教学”与“七彩阳光课程体系”已构建完成,且日趋完善。这两种模式,均是学校校本培训、学科引路的有益尝试。一是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郜舒竹做了“变教为学”的主题培训,引导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行为,实现由单纯的教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换位;二是开展“构建和谐教育,孕育书香校园”的教学联谊活动,借鉴“手拉手”学校的读书育人课程,开阔教师视野,体会有效课堂的魅力;三是举行“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活动”的交流汇报,进一步激发教师对和谐课堂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当中。围绕“七彩阳光课程体系”建设,学校还聘请多位专家对老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系列指导,规范校本课程的申报和评审环节,开展校本课程评优展示活动,使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教研,既自由畅快地表达自我,又能发现、欣赏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取长补短,精进不休。

另一方面,学校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和教师的培养。满族教师冯茂辉,在校信息技术学科任教,工作认真、负责,专业水准极高,深受师生喜爱,学校便将其提拔到中层领导的岗位;同为满族的杨晶老师,在招聘时被优先录用,在校任教期间,学校通过师徒结对、跟踪听课、外出学习等方法为其成长助力。

课程+课堂,紧抓两大突出领域

课程与课堂永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抓手,它是勾连“教”与“学”的主要媒介,自然地,也就成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抓手。

其一,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加快课程开发早已是学校老师的共识,学校也在政策、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民族特色,是学校校本课程的核心要素。通过深入挖掘教师资源,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充分利用教师专业所长,自主开发了《剪纸》《二胡》《花样中国结》《民族体育》《面塑》《皮筋舞》等一批优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民俗知识》系列读本,使学生领略了民族节日、服饰、美食、礼仪的风采与魅力,深刻感受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好,受到学生的喜爱。

学校充分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提炼学科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点,编印成册,供平时教学使用。教师要做的则是准确把握融入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递民族文化知识。目前,学校已经有了相关的“实验成品”。例如,“认识人民币”的数学课上,教师用多种语言,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由来、组成元素等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性质;语文教师在讲授《草原》一文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还利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等环节,让学生去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以及不同民族的生活情趣,并以课后拓展阅读为桥梁,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多姿多彩;音乐课上学唱民族歌曲,了解民族乐器,欣赏民族舞蹈;美术课上,了解民族服饰、建筑与工艺;体育课上,尽情挥洒汗水,享受民族特色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寻常的乐趣……这些课程从不同维度充实了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激发了教师的潜能,唤醒了师生的参与意识、自主精神与课程意识,丰厚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其二,制作视听材料,丰富感官体验学校组织有课件制作专长的教师以老北京文化、民族英雄人物、民族特色建筑、优美自然风光为主题,精心制作了十二段视听材料,利用课间、午休时间在学校各层楼道的多媒体播放器和校园电子屏滚动播放。学生们经常驻足屏幕之前,兴奋地观赏、讨论视频内容。优美的画面、教师亲切的配音拉近了学生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距离,让他们知道文化并不是“空中楼阁”,真正的文化是能够走入人内心的,是“接地气”的。

>>学生参加区跳皮筋比赛

>>师生共读

知行合一,以活动固化教育成果

哲学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需要实践来对其进行固化。为此,学校创建了多个社团,策划了多类活动。

以特色社团传承民族文化实际上,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是精神领域的实践。学校通过组建民乐、民舞学生社团,聘请优秀校外教师进行专业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民族声乐与舞蹈的理解,促进了民族艺术的薪火相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民乐团的合奏已有模有样,曲调宛转悠扬,学生台风稳健,赢得了喝彩。而民舞社团的新疆舞、傣族舞、藏族舞、蒙古族舞在2016亚洲青少年舞蹈大赛北京选拔赛中获得了金奖、最佳表演奖。学生们在众多的社团活动中,培养了特长,发展了个性,传承了民族文化。

>>民族和谐一家亲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为进一步拓展校本课程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针对性与实际化的提升,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六个一”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即:会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会唱一首民歌、会做一道民族美食、创作一幅民族团结书画、制作一件民族工艺作品、参观游览一次自然风光。将学生的眼光牢牢锁定在民族文化之上。学校还与家长齐心协力,在假期带领学生游览北京胡同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自觉地强化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以“四节”为载体,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学校精心设计了与民族团结教育相融合的读书节、美食节、艺术节、体育节,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开放、健康的教育场,让学生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小使者,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舞台。在民族艺术节上,师生们用嘹亮的歌声、动人的舞姿表达对各民族人民的热爱与赞颂;体育节上,孩子们跳竹竿舞,做民族趣味体育游戏,沉浸在快乐之中;读书节上,学生们满怀激情吟诵中国古典诗词,用生命穿越经典,品味文化韵味;美食节中学生亲手制作美食,与师生分享品尝。四大节日成为师生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学校创造力与凝聚力的呈现。

落实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民族村、敬老院、乐毅墓、烈士陵园等地,使学生懂得感恩与回馈,体会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学生们以书、画、文、手抄报等形式“发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流露出为民族团结做出自己贡献的愿望。

开展“手拉手”学校联谊活动学校与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了“手拉手”学校,得到了民族类高等学府的帮助与支持。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民族大学的校园去接受别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发现更多的民族之美。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孩子们敞开心扉,毫不怯场,展现了突出的社交能力,使老师和家长深感欣慰,收到了很好的教育实效。

“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民族团结教育关乎着国家的前途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我国的国情要求各民族必须保持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唯其如此,才能使每个民族获得最长远的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在风雨中岿然屹立。官道中心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正是因民族意识与家国使命的召唤而生。民族团结教育之路漫长、坎坷,学校将不畏艰险,披荆斩棘,一往直前。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