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修”下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福全为例
2017-11-09吴鑫莹
张 杰 吴鑫莹
“双修”下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福全为例
张 杰 吴鑫莹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是保护村落遗产的依据,对名村的格局、风貌、环境等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保护规划在现实面前难以指导村落发展的需求。据此,本文以福全名村为例,基于城市双修的启发,提出文化修复、空间修补的“名村双修”之道,旨在增强居民对村落传统文化的自信、构筑村落的自强。而加强村落特色的挖掘,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估方法,搭建系统务实的设计体系,构筑立足基层的管理机制是名村双修之道的核心内容。
名村;双修;保护;发展
1 名村保护困境
历史文化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对于名村的保护规划,在2008年之前,都是参考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执行,其制度机制处于探索阶段。随着2008年《城乡规划法》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以及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的出现,名村保护逐步完善,名村保护规划也逐步有了制度可依。
保护规划编制制度的确立,较好地规范了设计成果,明确了保护对象,对于保护村落格局、风貌、环境及其文化遗产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大批名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同时,保护规划在现实面前也难以满足村落发展的需求,出现一系列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保护类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修缮,但多为博物馆、展示馆等,功能单一,使用效率低下,重保护轻使用现象突出;二,大量传统建筑等非保护类建筑得不到保护、破败不堪,急待修缮保护,经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解决;三,村民建设无序,破坏性建设频频发生,传统风貌蚕食严重;四,村落人口锐减,老年化、空心化现象突出,村落萧条,活力不足;五,旅游发展成为名村发展的唯一途径,且与村落保护矛盾重重,村落发展模式单一,产业雷同;六,村民对传统风貌厌倦,不愿参与遗产保护,村落空间、功能、文化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七,村落传统文化凋零现象突出,传统技艺难以传承;八,村落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于发展需求。
面对上述问题,应该反思:为什么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现时代背景下,名村保护规划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依旧矛盾重重?面对这一系列矛盾,保护规划该如何发展?其修复之道在何处?
2 城市双修与启发
2.1 城市双修
“城市双修”是指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生态修复: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复自然生态。①
2.2 城市双修的启发:名村双修
城市双修是针对城市问题,为城市生态修复,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风貌,促进城市转型发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等提出的,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2016,陈政高)。对照现时代名村面临的困境,名村保护也需要“双修”。
如福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该村位于福建晋江市金井镇的南部。自唐代福全就已发展为渔港,宋元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古港,明清时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海防所城---御守千户所,2007年被住建部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全村人口1500多人,旅居国外、港澳台1000多人,是较为典型的的侨乡(图1)②。
图1 福全古村落的区位图
在保护与发展中,福全古村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村落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失现象突出,产业亟待发展。福全地处晋江市域,晋江经济发展迅速,实力雄厚,但村落经济结构较单一,村民收入相比晋江其他地区低。村庄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失等问题仍然存在。从福全村发展来看,村内已有经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端倪和希望,但亟待资源整合与大力发展;二,村落传统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景观破坏严重。由于多年来村民拆旧建新所造成的破坏、传统房屋自然老化、及其台风、地震等自然因素的破坏等,特别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指导和管理机制,村落建设呈无序发展状态,致使村落传统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景观受到很大破坏,其中最为突出就是村民建房严重破坏了城墙遗址,破坏了三台山、眉山、元龙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三,管理机制残缺,亟待创新。长期以来,福全村发展缓慢,居民房屋改造困难,这些问题都与管理机制的不契合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探寻文化与空间双修之道势在必行。
3 名村“双修”之道
3.1 名村双修
“名村双修”即文化修复、空间修补。其中,文化修复是挖掘地域传统文化精华、解读名村文化价值、名村空间与建筑特色及其非物质文化价值,传承文明,促使文化向产业的转换,重塑名村文化自信。空间修补是以探寻支撑名村发展为目标,解决名村功能空间的缺失,改善空间环境品质、重树空间秩序、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其次,修复被破坏的山、水、农田、林地,治理污染土地,恢复宜人的、自然生态的、低技术的人居环境。
3.2 双修目的
现时代名村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居民对村落文化自信的缺失、名村发展的不足中找到答案。据此,“名村双修”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修复来增强居民对村落传统文化的自信,通过空间修补来构筑村落的自强(图2)。
图2 名村双修概念解读
3.3 名村双修之道
名村的双修之道与城市一样,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的、需要多部门协同作业的工程,涉及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名村在“人、财、物”等方面都有别于城市,因此,其双修之道有着自身的特色。在名村的规划、设计、管理、建设等中,应加强村落特色的挖掘、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估方法,搭建系统务实的设计体系,构筑立足基层的管理机制是名村双修之道的核心内容。
3.3.1 解读村落特色、探寻文化精髓
名村双修之道的首要任务是解读村落特色,探寻文化精髓。为此,借鉴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运用诸如空间句法、RS、GIS、GPS等数字技术,梳理村落历史空间变迁及其发展规律,挖掘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探寻村落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其内在文化精神,归纳总结村落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为村落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等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空间与文化基础,以此替代传统的以物质空间为核心的村落价值评估方法。
对于福全古村落而言,主要从其“历史发展、海上交通(海上丝绸之路)、海防所城与空间布局、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村落空间与建筑”等方面展开,并结合GIS技术平台对这几方面的研究结论进行叠加、整合,由此,梳理出福全村的文化价值、村落发展轨迹等。通过研究得出:③福全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是“北人南迁”、“海上丝绸之路”、“元明清抗倭”、及其“明清的基层社会空间制度建构”等事件的见证标本,同时其丰富地域文化资源,体现了闽南文化的特色,并对提高村民综合素养,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福全是:东南所城灵秀地,海交古港第一村(图3)。
图3 福全村价值与内涵的解读
3.3.2 比较村落生态环境、科学评估
生态环境的修补是村落双修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对其的研究与评估是开展生态修补的基础,因此,加强其研究与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生态环境的研究与评估主要包括村落历史上的山水空间格局,现实中的山体、水系、农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历史上村落在低技术下营造的“宜居环境”特征与布局规律,比较现状,梳理出生态问题突出、亟需修复的区域。其次,开展村落村民建设调查评估,梳理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文化保护以及传统风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空间修补的重点。
福全古所在营造过程中,结合地形,开挖了龟池、官厅池和下街池,同时,加上许厝潭、城边潭等,形成了“一环、一带、多点”的水系空间,即围绕城墙形成护城河---一环;在所城北部形成多点状---水池、各水池间;水池与护城河间通过小渠加以沟通,形成“一带”。其次,从地形的角度,福全古所东、南、西高,北低,东南西三面有元龙山、眉山、三台山,这三座山都在城内,由此,形成了三大制高点。其中,在元龙山山顶上建有上关帝庙、山底建有临水夫人庙,眉山半山建有城隍庙、妈祖庙,由此,形成“三高、二露、一明、一藏”的山势与人文空间,即三高:元龙山、眉山、三台山;二露:妈祖庙、城隍庙;一明:上关帝庙;一藏:临水夫人庙。再次,水系空间与山势空间结合,则形成“三山沉、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空间特色,即“三山沉”:龟池、官厅池、下街池三池中都有岩石,岩石都沉在水中。“三山现”:元龙山、眉山、三台山三座大山显现在村里内。三山看不见是指在“三暗”周边的三块大岩石被三座山遮掩住,正常视线看不到。据此山水格局,使得福全古村落空间形态呈现“葫芦城”、“丁字街”、“三山夹一城”的“内凹型”特征,即中央低四周高的“内凹”型形态,而这一形态是自然环境所孕育的产物。
同时,结合古村落周边自然环境,则营造出了“群山环城外,名山在城中”的村落空间景观格局。福全所城地处临海的丘陵地带,城外多山。自东北方沿西往南方有峻山、吉龙山、慕山、塔山、乌云山、碎石山(铜砵山)、茂山、狗山、雨伞山等诸山蜿蜒连绵环抱,东临台湾海峡。天造地设的峰环水抱拱托了美不胜收的福全城。群山交联更组成福全所城的天然屏障。
3.3.3 剖析发展条件,构筑支撑产业
从区域层面,分析村落的资源、人口、产业发展等,其中村落的产业,有别于城市,产业往往单一,无法用城市的分析方法去探究,因此更多地需要用区域、历史发展的层面去剖析。其次,要梳理并分析农耕等第一产业、旅游业对村落的影响,着眼于长远,剖析利弊。村落有别于城市,在某些情况下,村落可以不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文化的交流而独立存在,村落具备自我循环运作的生存机制,这源自于村落自组织系统的封闭与简单。据此,在编制名村规划时,首先,应充分认识并尊重村落自组织的特性,应引导而非强制其发展,特别是产业的引入,应尊重村落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并利用原有产业,提高原有产业的附加值;其次,分析人与土地、房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人口规模与构成的变化等,探究劳动力资源现状与潜力;再次,挖掘村落传统技艺与工匠,掌握第一手资料,避免闭门造车与自我臆断,为探寻村落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对于福全古村落而言,其产业结构单一,是较为典型的农副业为支柱产业的村落。因此,对于村落的发展,应探寻农副业之外的产业,要重拾村落文化,活化文化,依托文化发展旅游,这是复兴福全的驱动力所在。在福全古村落众多文化中“所城军事文化”无疑是最具特色的文化,因此,军事文化是撬动整个村落发展的支点。卫所军事文化通过旅游体验的方式展示其特色,以明清抗倭、保家为国、珍爱和平为主题,将福全军事事件、历史人物的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物质空间中,开展旅游体验,发展闽南海防卫所博物展示、情景再现、军事纪念品制作等文化活化活动。
在规划布局方面,则结合村落总体布局形成一环、二轴、二片、五区、十三穴的旅游发展布局形态。其中,二带即古所海交风情带、古村文墨情结带。三片即所城英杰、万家寻宗、儒香佛影三片。五区即福全迎恩、元龙绿潭、眉山烟寺、三台禁约、妙高远眺五区。十三穴即以十三境保护神庙为核心,营造能够激发十三境区域活力、满足村民地域宗教文化信仰需要、休闲、娱乐场所(图4)。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则加强对福全村“葫芦城”、“丁字街”格局的保护、恢复西门至北门的城墙、保留东门段的城墙遗址、古战场,修复蒋德璟故居、祠堂、水关沟、抢楼、书院等,保护与卫所有关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次,保留村民最原始的特色生活空间和生活场景,作为卫所文化主题展览窗口,展现福全抗倭重镇、英雄之地,反应乡风民俗的古朴、醇厚之美。
3.3.4 建立系统务实的设计技术体系
设计技术体系直接关系到名落双修的进程与效果。据此,应建构系统而务实的设计技术体系。第一,从规划内容而言,应涵盖村落街巷整治、建筑保护与更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村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基础市政设施等内容,其中,应重点注重村落各类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这关系到每家每户村民的切身利益,也是解决村落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要举措所在;其次,要完善村落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明确村落环境整治、传统建筑维修加固、改造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要求;再次,应加强古人“山、水、农田”等和谐生态环境的修复规划内容,加强自然风貌的保护。
图4 福全保护规划与发展
第二,设计体系上,应建立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系统的设计体系,强调精细化的设计,即从村落所在区域的发展战略,区域资源整合与联动等宏观层面的研究到微观单体建筑物改造、微观景观设计等全过程的规划,并且在此过程中,强调谨慎而细致的研究与设计,其次,要注重村落风貌特色,保护并优化村落空间形态,增强村落文化自信。
对于福全村而言,则采取精细化规划与设计路线,即依托总规,针对当前问题,基于地块及街巷的详细设计与古村落保护更新及建设引导两大方面,通过“小规模、微循环”、“撬动点的整治规划”来探索精细化设计,以此,使得福全古村落拥有完善功能,空间得到织补、文化得以传承,真正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海西重要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图5、6)。
图5 福全古村落双修之道
图6 福全精细化规划与设计路线
在技术层面试验“遗产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景观规划设计、村庄设计④”四维一体的创新设计模式,即“控规图则、村落设计图则、保护图则与景观设计图则”四图合一,覆盖全村,以此完善福全村的基本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优化古城业态、引导居民就业,保护文化遗产、体现深度旅游,使福全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之地(图7)。精细化路线制定的目的在于针对福全问题,科学引导村庄管理,使得原先“粗放型、无的放矢”的管理模式在“四维一体”创新设计技术支撑下转变为“精细化、有的放矢”的新型管理模式。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探索用设计的手段引导管理、变革管理,真正实现“社区营造与村民自建”的结合。
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采取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等的形式对福全村的用地性质、用地规模、建筑高度等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的控制和引导⑤。而保护图则根据上位规划确定的“建筑保护与更新”七大类模式⑥明确每栋建筑采取的方式,并提出相应的量化控制要求,具体涉及建筑功能、规模、高度、色彩等。同时,对地块内需要进行重点保护的古树、古井进行了特殊标注。景观设计图则主要针对地块内景观环境问题进行村落环境整治,与福全特色景观营造,方法上采用一系列的节点详细设计与景观意向图及相关说明,进行设计与引导。村庄设计是基于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村落总体规划进行三维深化设计,主要包括:沿街建筑风貌引导图、地块空间设计引导图以及三维模型示意图等(图8)。
图7 “四维一体”创新设计模式示意
图8 四维一体图则
第三,探索新型的设计手段,如探索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村民代表、村庄管理者、志愿者等相互协作的集体创作设计,以相互沟通、讨论、协商等方式解释事务、认识问题、化解矛盾;其次,强调诸多规划设计方法的结合与创新,诸如上文的“四维一体图则”的设计手段,以此加强对名村平面格局、天际轮廓线、整体建筑风格等方面提出控制与引导措施;另外,加大对重点节点与重要建筑的微观领域的设计,如村落入口处、村落中心、祠堂与重点的宫庙建筑等,加强保护与创造性设计的结合,探索对文物类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科学途径与方法等。
长期以来,历史文化名村采取了“自上而下”的规划流程。这一流程源于遗产本身的公共性,但针对村落而言,其公共性中夹杂着百年、千年的“人、地、房”交织及其背后“血缘、家族、资产”等因素,并且这些因素时常影响着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也是滋生保护问题的根源所在。据此,在福全的保护中,强调村民“选择式”保护与发展思路,用“引导”去替代“强制”,在保护与发展路径的设置上更多地考虑村民切身的利益,如古厝质量问题、生活需求问题、安全问题等等,用一种清晰直观、简约易懂的方式去替代“自上而下”的、难以看懂的图纸,而这正是上文所述的四维图则。
四维图是一套以保护遗产为底线、立足于村落传统风貌特色、以“民约”为基础、可供居民选择的、“引导性”图则。该图则的引入极大增加了村民参与设计的可行性,图片三维直观展示提升了其可读性,并且加强了原住民与设计师的沟通与交流,让原住民从“空间修复”的局外人变成“参与者”(图9)。
3.3.5 立足基层的管理机制
作为基层单元的名村,其保护与发展有别于城市,因此,其管理需要探索适应于基层生活、生产需求的新机制。为此,首先在管理中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制度与法律,还需要考虑具有千百年历史积淀的村落传统、道德、以及村民的现实需要等非制度的因素。因此,其管理思维方式:一,需要立足于基层,从村民现实生活中、村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与养料,将这些知识与养料融入到现代规划管理制度中,融入到“城乡规划”的专业中进行改良,形成“面对的基层的专业语汇”,去诠释问题、解决问题;二,需要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通过换位思考、多维反复的思辨和训练来提高具有务实性的管理能力,这是村落规划管理理念的精髓,也是解困村民矛盾的钥匙;三,要学会在“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形成“保护与发展规划”辩证的管理思维模式;四,在保护遗产的基础上,鉴于村落文化的特殊性,因此更多强调的是“人、情、法”的工作思路,而非“法、情、人”,即首先学会尊重村落居民,关注他们的利益取向,要感受居民的喜怒哀乐,以人为本,以情感人,让广大居民在村落保护与复兴中真正获利,然后是以法制人,只要这样民生问题才可能得到较好的解决。⑦
图9 选择式的引导途径
对于福全而言,长期以来福全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尖锐,矛盾突出,分析其原因很大部分在于:村民难以介入规划设计与管理之中,因此,解困途径在于:构筑多方互动、延续认同的“民约”,并将“民约”融入设计与管理之中。其具体做法在于:用设计阶段性的成果作为标靶,探索设计师、村民、管理者等多方间的互动与交流,以此化解矛盾,最终形成基于“民约”的四维图则,同时,在明确每栋建筑产权基础上,着眼于微观细节,形成一套“福全古村落保护规定、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细则、福全古村落建设约定”等“新民约”,以此为谋求古村落的发展创造条件、实现村落的复兴。
注释:
①引自:全面开展“城市双修”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N],住建部,2017-3-10。
②引自:张杰、庞骏,系统协同下的闽南古村落空间演变解读[J],建筑学报,2012(4):103-109。
③引自:张杰、庞骏,系统协同下的闽南古村落空间演变解读[J],建筑学报,2012(4):103-109。
④村庄设计借鉴了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建筑外立面、色彩、门窗、以及天际线等进行设计引导与控制。
⑤引自:陈维安、张杰,“四则合一”下古村落保护模式探究[A],创新村镇规划,促进乡村复兴论文集[C],2016:166。
⑥七类模式: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拆除、重建。
⑦引自:张杰、沈啠英,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管理机制创新[J],规划师,2013(3):27。
[1]张杰,沈啠英.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管理机制创新[J,规划师,2013(3):27.
[2]张杰,庞骏.系统协同下的闽南名村空间演变解读[J],建筑学报,2012(4):103-109.
[3]张杰,夏圣雪.从古厝走向番仔楼的艺术形态演变的文化解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3(02):73.
[4]张杰.福建历史文化名村福全村[J],城市规划,2009(1).
[5]张杰.海防古所—福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3.
[6]戴志坚.福建传统民居的分类探析[J].小城镇建设.2001.09:30-33.
[7]黄汉民.老房子·福建民居[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8]戴志坚.福建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9]关瑞明.泉州多元文化与泉州传统民居[D].天津:天津大学,2002.
[10]陈维安,张杰.“四则合一”下名村保护模式探究//创新名村规划,促进乡村复兴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66.
The protection plan of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is the basis to protect heritages of vil lages, which provides a good guidance for famous villages’ pattern, style & features and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protection plan can’t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villages in reality.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took Fuqu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and put forward a “double maintenance” way of cultural maintenance and space maintenance based on the enl ightenment of urban doubl e maintenance, to aim at increasing the self-confidence of residents to village’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stablishing the village’s self-improvement. Moreover,develo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s,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value evaluation method, building practical design system and setting up grass-roots management system are the core contents of doubl e maintenance way for famous villages.
famous village ; double maintenance ;protection ; development
TU-B
A
1674-4144(2017)-11-57(7)
张 杰,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鑫莹,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