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2017-11-08王若尧

中文信息 2017年9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鲁迅意义

王若尧

摘 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多时候体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上。鲁迅,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抨击封建制度、控诉封建礼教的同时,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把眼光转向封建社會中的女性。本文从鲁迅作品中四位典型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其形象的同时,剖析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及意义。

关键词:鲁迅 女性形象 原因 意义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9-0-01

一、鲁迅作品中思维典型女性之形象

1.单四嫂子

《明天》被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呐喊》里,而《明天》的主人公便是单四嫂子。单四嫂子是鲁迅笔下第一位农村妇女:年轻丧偶,儿子宝儿是她唯一的希望。然而,就这么一个支撑她挣扎的“宝贝”,却因病而死。单四嫂子是悲惨的,她麻木,贫穷,把儿子当做明天;单四嫂子是愚昧的,她求签,许愿,求助庸医,满怀希望地将儿子送往死路。阿五和老拱打她歪主意,何小仙漠不关心,王九妈看似仁慈实则无情……没有同情,没有安慰,没有人味,这一切使得心乱如麻的单四嫂子变得更加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2.祥林嫂

《祝福》被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里,而《祝福》的主人公便是祥林嫂——一个懂得反抗却依旧逃不出桎梏并走向死亡的本分、善良的劳动妇女。祥林嫂丧夫后,因婆婆要把她当货物一样卖掉而逃出家门,在富人鲁四老爷家做佣工。被婆婆找到逼迫改嫁后,丧夫又丧子,被人认作“不祥之人”,再次去做佣工后没多久,被赶出家门,沿街乞讨,悲惨而死。她知道反抗,但是她的反抗跳不出封建的枷锁与礼教的戕害,只是从一个地狱陷入另一个地狱罢了。

3.爱姑

《离婚》也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而与祥林嫂相比,《离婚》一文中的主人公爱姑更加具有反抗性。爱姑同样是被封建制度毁了一生的女性:还未成年时,因父母之命嫁入施家,后因丈夫出轨遭到遗弃。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爱姑奋起反击,三年来把施家闹得鸡犬不宁。最后施家没辙,请出七大人。七大人还没说几句话,就让天不怕地不怕的爱姑服下软来,同意了离婚。爱姑是鲁迅笔下最有反抗意识的一位,但她的反抗建立在认同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实则毫无意义。尽管如此,她的反抗,还是让人们看到一丝新时代的曙光。

4.子君

《伤逝》是收录在《彷徨》中的又一篇短篇小说,其主人公之一便是子君。与上述三位女性不同的是,子君是一名知识分子。她受过文化的洗礼,热情而进步,一心摆脱封建桎梏的束缚。为了爱情,她可以放弃亲情,不顾世俗的眼光,与所爱之人建立起一个小小的家庭。这无疑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与蔑视。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经济上的拮据,精神上的迷茫,使得两人看似坚贞不屈的感情不攻自破,最终子君回到曾经的家,在无望中死去。在旧中国那个社会环境里,女性彻底走出封建制度的舒服,只是一个美好的幻影罢了。

二、女性悲剧命运之因

1.封建权威的压制

造成女性不幸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的大环境。单四嫂子丧夫又失子,身边除了占便宜的、虚情假意的、冷若冰霜的人,没一个同情、安慰自己的人。祥林嫂安分守己、质朴老实,却也正是她的善良,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爱姑最具有反抗精神,死活不肯妥协,“骁勇善战”的她也在封建权威下败下阵来,一个人的力量终将斗不过整个社会……这一切不幸的根源,均来自黑暗的旧社会和残酷的封建制度:你反抗也好,不反抗也罢,你只不过是牢笼中的一只鸟,无论怎样也逃脱不掉。

2.自身人格的不独立

造成女性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女性自身人格的不独立。拿《明天》一文来说,题目二字反应了主人公的心态:摆脱现在,逃向明天;孩子的名字叫“宝儿”,那是单四嫂子唯一的宝物,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人而非于己,宝儿死后,她麻木,无望,只想逃避。祥林嫂,第一任丈夫死后,被婆婆卖掉,第二任丈夫死后,因自己是“不详之人”甘愿被雇主家和邻里指责、虐待,最终被赶出家门,贫困交加而死。逆来顺受,不懂反抗,当所有的“精神支柱”都破灭时,她们自己也把自己推向不复的深渊。

三、女性形象塑造之意义

1.彻底反对封建制度

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是当时封建社会下的牺牲品。因此,鲁迅关于女性的小说,其共同主题也必将是反对封建旧社会。作品里的四位女性,无论是劳动妇女,还是知识分子,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最终都被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所吞噬。没错,旧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等级制度的存在,要以强大者吞噬弱小者为前提,对弱势群体的迫害与践踏,是封建主义的本质。鲁迅用犀利的语言,揭露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痛苦与灾难,鞭挞封建权威的暴虐与恣肆,并且提示人们:如果再不从根本上推翻这吃人的旧社会,女性的悲剧将会永远上演。

2.促进国民精神觉醒

如果说封建社会制度是别人给的毒酒,那么麻木的国民精神则是自己肚子里的毒虫。要想推翻旧社会,要想解放女性,改变国民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精神的觉醒才是真正的觉醒,只有自己的救赎才是真正的救赎。中国人有劣根性,女性也不例外:单四嫂子愚昧,麻木,把儿子往死路上送;祥林嫂因惧怕下地狱,在恐惧、无助中死去;爱姑看似强势,积极反抗,最终却也屈服,老老实实同意了离婚;子君不切实际地追求爱情与自由,却不懂面包是爱情的护卫军,最终回到曾经的家,无望而终。她们的命运是有共性的,同样的悲惨,同样的麻木,同样的不知所往,这中精神状态不只存在于女性身上,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如此,因此,促进精神解放,是变革中国社会的最紧迫问题。

结论

鲁迅在九篇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以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子君为典型的旧中国女性形象。鲁迅笔下的女性,地位不同,经历不同,但是命运都是令人痛心的。如今已是21世纪,女性命运的悲剧绝对不可以再次上演,思想要解放,经济要独立,心灵要自由,所有的女性要为自己撑起半边天空。

参考文献

[1]杨大忠.祥林嫂顺从贺老六的原因探析——兼评电影《祝福》中的贺老六形象[J].语文知识. 2015(01)

[2]何妍,李冠华.误读策略——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鲁迅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3]孙登高.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4]荣松.《祝福》的辩证艺术[J].语文知识. 2015(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鲁迅意义
鲁迅《自嘲》句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