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教学策略初探

2017-11-08刘春梅

中文信息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说语文

刘春梅

摘 要:语文选修课,是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一轮一轮连续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将或主动或被动地面对选修课。

关键词:语文 选修 小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9-0-02

自2008年自治区进入高中新课改以来,我校语文组在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开设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等必选课程,还有《杜甫十讲》、《<史记>故事选读》等14个校本选修课。近几年来停止语文校本选修课,固定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說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4个必选课程,其中重点关注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小说欣赏与高考的“搭界”问题,选修课程必修化,跟着“教本”教下来。对同样有着与高考“搭界”的《语言文字运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来说,却是搁置“教本”,选修课程试题化、试卷化。这样处理选修课,实属一种无奈。

从目前实际来看,选修课教学主要场所还是课堂,且是整班必选,与整班必修无异。本学年度的高二上学期,我们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依然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必选课程,但在文科班开设了《外国小说欣赏》必选课程。我们在年级组内开展了选修课“专题式教学”小课题校本教研活动,试图对常态下的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做一些积极的有益的改进。本文仅对《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的教学策略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在开课伊始,我们确立了选修课的基本原则:①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补习课,不是高考应试的辅导课,不是大学里的选修课。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与必修课程有一定重叠,但不仅仅是必修课的在平面上的铺展、在数量上的增加。③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但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选修课教学重要导向之一就是增强学生探究意识,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就《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来说,教材主编曹文轩给出的基本定位是:欣赏。既有中国传统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选修课程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专题式学习,《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专题,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每个单元是一个话题。这些话题是单元的核心要素,是关于小说基本元素的知识,是新的语文知识,比如对学生而言,“叙述角度”就是个陌生的字眼。在教学中,我们淡化小说理论,少纠缠名词术语,对话题内容有所选取与舍弃,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研讨、赏析,来理解“话题”,降低理解难度,避免抽象的说教,话题知识渗透到文本欣赏过程中。

在《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教学中,我们主要运用了文本研习、问题探究和短评写作等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一、文本研习,问题探究

阅读文本,提出问题,在问题发现中读懂主题,赏析手法。这种教学方式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所谓教学策略,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方法。就教学方式而言,选修和必修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说到底教学方式是达成课程目标的一种途径,教学方式本身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选择“文本研习、问题探究”这种“研习鉴赏式”教学策略(方式),是因为研读文本是鉴赏的基础和前提,认真阅读文本,在阅读中研究,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的途径。对于外国小说阅读,学生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应该是一种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基本操作程序:

1.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把握文本,提出质疑。

在课堂上,给出一节课,用于学生阅读课文。发给学生一张纸,要求学生将所有问题写在纸上,当堂课收回。学生可以独自阅读,写出个人的阅读困难点。或安排同桌两人一组,或分四人一组讨论,写出共同的质疑探究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教学的逻辑起点。

2.筛选问题,组织全班交流、研讨。

教师及时整理学生所提问题,做课前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这一篇”文本已懂的和不懂的内容。问题的筛选源于教师对于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将筛选出的问题反馈给学生,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做必要的点拨、讲解、小结,或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解答问题。

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例。

这篇小说编排在教材的第七单元,话题是“情感”。这篇小说表达了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悲悯情怀。在对情感的处理上,作者采用了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节制对感情的抒发,而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适当地节制情感,更能打动人。

学习这篇小说时,教师并没有首先解释话题知识,不提什么“悲悯情怀”,不提情感“节制胜于放纵”。而是用课件给出作者的一段话:

“我认为《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最好的短篇小说,我在一个荒凉的镇子上看到一个身穿丧服、手举黑伞的女人领着一个也穿着丧服的小姑娘走在火辣辣的骄阳下,之后写了它。

——加西亚·马尔克斯”

然后要求学生安安静静地阅读小说,在预习纸上写出质疑的问题,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多则不限。学生的疑问是解读小说的关键。学生提交问题,教师筛选、归类,在课堂上用课件反馈给学生进行讨论,让问题来自学生又回到学生中间。

第一组问题:

1.小说开篇花了比较多的笔墨描写火车经过的小镇,有什么作用?

(苏慧宇、秦佳艺、马劼、吕阳婕、汪同琪、武子璇)endprint

2.为什么在开头反复强调“一模一样的镇子”?(教书荣、刘雅倩、杨璐、桑睿雪)

3.为什么一直在重复香蕉林,香蕉林对小说起什么作用?(周迪宣、王姜怡涵)

4.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刘静雯)

第二组问题:

5.为什么说“要说她是小姑娘的妈妈,她显得太老了一些”?(何雨菲)

6.为什么母亲在火车上露出“镇定安详”的神情? (郭亚飞)

7.为什么女人要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苏慧宇、苟浩然、元雪滢、张文琦、傅康玥、向歆宇、周迪宣、

桑睿雪、朱怡润、牟晓慧、郭亚飞、穆玢璇)

8.母亲在神父谈话的时候,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的神态(镇定坦然),怎样理解她内心的平静?(孙嘉伟、梅沁怡、汪子旭、吕阳婕)

9.为什么母亲在痛失儿子之后没有任何过激的表现?没有表现出伤心(过于冷静)? (孙嘉伟、张浩宁、曹潇译)

10.卡洛斯·森特诺真的是小偷吗? (薛翔月、王家亮)

11.小说中描写女孩的作用是什么? (秦佳艺、马劼、杨璐)

12.妇女最后为什么拒绝神父的帮助?(艾克、元雪滢)

13.结尾女人“挽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大街上都是人,而女人和小女孩却光明正大地走出去,有什么意义?(苏慧宇)

第三组问题:

14.神父为什么会愧疚、脸红?(张文琦、傅康玥、强奕心、徐鸿昊、张欣怡)

15.神父为什么让母女俩晚一点(等太阳落山)再去墓地?

(张贝贝、艾克、向歆宇、苏比努尔、庄梦玉)

16.神父是一位怎样的形象?(杨丽颖)

第四组问题:

17.镇上的人为什么围住(围观)教堂(神父家),他们对死去的青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艾克、张峻维、秦佳艺、叶涛、桑睿雪、朱怡润、庄梦玉)

18. 小说的题目为什么叫《礼拜二午睡时刻》?

(孙嘉伟、元雪滢、王帅、何雨菲、牟晓慧、路心怡、汪同琪、王家亮、鲁振翔、武子璇、庄梦玉)

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小说的环境、人物形象、主题理解、写法,触及到“节制胜于放纵”的单元话题,尽管学生在提问时还没有那么明确的意识。在全班分组讨论、交流之后,学生对四组问题有了基本明确的解答。

关于环境描写,学生明确:1.小说场景从行驶中的火车开始,场景描写奠定了小说的叙述基调。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①时间推动(上午十一点,十二点,快两点了),②氛围推动,渲染气氛。酷热憋闷,契合了小说的整体氛围。

关于母亲形象,学生明确:①表面镇定安详,其实内心痛苦,母亲控制内心痛苦,用坚强克制悲伤。②母亲虽然贫穷但有尊严,母亲说自己是“小偷”的母亲,需要勇气,坦然而有尊严地挽着女儿的手勇敢地走向公墓,母爱超越世俗与道德。

关于小说写法,学生明确:节制情感。①景物描写也是节制情感抒发的手段,景物灰暗压抑,渲染母亲抑制的悲痛和忧伤的情感。②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显得镇定、平淡,是情感节制之后的表现。母亲镇静的背后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③节制胜于放纵,适度的情感会使小说充满人性的温情。

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教师不必过多关注结果,不强求学生对所有问题都有所突破,而是重视学生的思辨、归纳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对问题理性思考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过程本身。

教學策略二、写鉴赏短评,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在文本研习、问题探究和全班研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学写短评,并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表达出独特感受和自我见解。

以写带读,形成选修课阅读教学中的微型写作活动,在写作中深刻理解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

短评写作训练既是专题学习任务,更是对鉴赏专题理解的深化,毕竟课上学来终觉浅,

笔下写出方是真。多写短评,小说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短评写作反馈及时,交流灵活,学生也较有兴趣参加,对于提高小说阅读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写短评,选好切入点,不求面面俱到,而求一点独到,既有学生的自我见解,又要联系文本进行较为深度的思考,从文本出发,言必有据,不能想当然。

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短评:

《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环境描写

马 劼

本文的环境描写十分细腻,并且遍布全文。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作者想要突出的景物。

第一个是“香蕉”。在文章的第一段可以发现“牛车拉着一串串碧绿的香蕉”以及再后来主人公经过的几个镇子后看不到的香蕉林,到达目的地后,发现的香蕉公司所盖的房屋样式。这些都说明香蕉是当地的一个重要产业,并且当地发展落后,经济萧条。经过香蕉林时路过的那些小镇的荒芜与杂乱同样也体现了那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第二个是“时间”。这是本文发展的线索,由于路途过于漫长并且车厢内温度不断上升,即使眼前的景物在变化,但对于人物来说却没有太大区别。以上因素都为了体现一种因为时间太过寂寥无趣而变得漫长,周围也变得灰暗压抑,令人窒息。

第三个是“声音”。本文多处出现对声音的描写。譬如经过小镇时乐队的演奏声,以及到达目的地后,因为午间炎热而显得荒凉寂静的小镇,小镇神父家聒噪的电风扇的嗡嗡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烘托出人物时而镇定平静,时而却因为悲伤而暴露出的痛苦与激动。同时也放大这些细微的环境,将镜头聚焦于四周,也表达了作者节制情感抒发的手段。

将情感付诸于环境,将环境描写变成一种抒发与节制情感的手段,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共有八个专题16篇小说,我们没有篇篇顺着“教本”教下来,而是有选择地精读。学生精读的课文是:《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丹柯》《娜塔莎》《清兵卫与葫芦》《半张纸》《礼拜二午睡时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经历三个环节:阅读文本——提出问题——讨论探究,“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坚持始终。

学生短评写作专题:《墙上的斑点》中“斑点”的作用,《丹柯》主题分析,《娜塔莎》人物形象,《清兵卫与葫芦》主题探究,《礼拜二午睡时刻》母亲形象,《礼拜二午睡时刻》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材主编曹文轩认为,选修课教学,教材编写者、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学生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事。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此言得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2]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曹勇军.《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4]时剑波.《<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探略》,《中学语文教学》,2009.12

[5]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介绍,[内部培训材料],《语文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改培训材料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说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明代围棋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