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2017-11-08马琳
马琳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数学本质并研究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创新、体验,让学生在充满自信中自主探索,在开放创新中获取知识,寻求发展。那么,如何赋予课堂生命的气息,绽放课堂生命的活力呢?
一、启迪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课堂要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式教育,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习惯,促进个性发展。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在导入新课中讲了一个小故事:明明妈妈给明明16根筷子,说:“这些筷子刚好够分给所有的客人。”爱动脑筋的明明眨了眨眼,马上说出客人的人数。“你们觉得明明说得对吗?”把明明的回答当成一种猜想。所有学生都在专心地思考,有的摆小棒、有的用手指数、有的画图、有的连线……最后都准确地回答出结果:“8位客人。”这个答案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出来的结果,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如果教师常能为学生提供有“生命”的教学素材,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
二、尊重学生,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教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提问,在问题中学。如我教三年下册《旅游中的数学》一课时,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我们要出发啦!这是旅游公司提供的两种车辆(课件呈现书上的情境图),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大车每辆160元,限乘18人;小车每辆120,限乘12人。 去40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怎样租车?
生2:怎樣租车最省钱?
……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解决“怎样租车最省钱”的问题。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故事引入,再观察主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及时抓住了(怎样租车最省钱?)课堂动态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算一算,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三、尊重课堂,重视探索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参与的质量。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留下的印象就极深刻,易获取成功感。如四年下册《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我是这样创设探索学习的环境和空间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3根
师:摆两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1:独立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2个用6根,摆3个用9根……
师:摆10个呢?(生:3×10)原来同学们都找到了规律。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摆两个三角形用5根小棒?
生2:我和生1摆法不同,我是连着摆的。
师: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自然引导出公共边,并板书)
师:我们都学习生2的这种摆法依次摆三角形(要求:边摆边仔细观察,填好老师发的表格并写出你的发现)。
生: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
师: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个规律你是怎样得到的?
生4: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多摆一个三角形增加2根,5=3+2、7=5+2、9=7+2……
生5:前一个数+2=后一个数
师:摆2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
生6:不知道摆19个三角形需要的小棒根数呀?
师:是啊。要知道摆19个三角形根数,就要先求出摆18个三角形根数,就这样一直往后退,退到发现规律为止,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来研究,找出更有效、更简单的解决办法(这时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老师连续摆4个三角形,发现规律。学生边摆边把表格补充完整。计算与推理相结合)。
在第一个层次教学,当学生发现规律后,老师提出新问题,摆2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学生需要采用“退”的策略,不能快速回答是几根。这时学生的思维受阻,需要进入第二层次的研究,寻找到一般规律。这样处理教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与提升,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教学。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