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的三个维度
——兼论与传统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017-11-08郑寰宇杨勇姜琳琳
郑寰宇,杨勇,姜琳琳
(1.3.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2.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中华传统美德的三个维度
——兼论与传统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郑寰宇1,杨勇2,姜琳琳3
(1.3.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2.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中华传统美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视角考察,可界分为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三者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相对独立、彼此联系,又相互促进、彼此融通,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解读中华传统美德的内部结构可以发现,传统道德的优秀部分构成了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供了直接理论支撑,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供了间接理论支撑。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党中央结合时代议题和发展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宏观来讲,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特别强调了要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上重要日程,按照“一体化”的原则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深入阐发文化精髓。由上,针对性和亲和力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逻辑整合,以清晰、严谨的体系框架传递知识;而一体化的原则,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前后衔接、一脉相承。对此,有必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中华传统美德”部分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有限教学时长的前提下,如何将逻辑松散、内容宏泛的教学内容以“亲和力”、“针对性”和“一体化”为教学要求,实现“体验—反思—感悟—觉醒”,以形成学生自身道德体验和道德意识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其一,相关内容逻辑关系体现为:传统美德的内涵是传承和弘扬的逻辑前提,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是解决“为什么”弘扬的问题;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构成了相关教材内容的逻辑闭环,本文主要探讨“是什么”的问题。其二,内容层次上,中华传统美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依教材内容由内而外,由小及大,亦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美德层面、社会美德层面和国家美德层面。其三,具体教学实践中,以传统美德与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为主线,加深问题本身的理解和教材内容的衔接。
一、个人美德
(一)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理想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人性原始的属性中存在一定的劣根性,应通过道德予以规范和约束。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和修身养性。如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即为人谋不忠乎、与友交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意为告诫世人要通过不断的反省自身、修正错误,以提升个人修为。曾子是孔子的四大弟子之一,作为老师,孔子又当如何?据《论语·学而篇》记载,一位叫陈亢的士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谈及孔夫子每到一个国家,最为关心政事,并为当权者开出治世的“药方”,但问题是孔子如何知道这个地方的政治状况,当权者或本地人为什么愿意告诉他?子贡言:“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概言之,是孔子依靠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礼让,这些美德获得的,因为这些美德,所以当权者愿意向他问政,百姓也愿意主动告诉他。也因为这样的道德修为,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
由上,无论是曾子的“三省吾身”,还是孔子依其“温良恭俭让”的美德问政、为政,都体现了我们传统美德中“友善”的价值要求。总结来讲,个人层面,我们的传统美德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并鲜明的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上“友善”的价值要求。追问下来,方法有了,是慎独修身,那么理想的人格又是什么?理想人格就是一定历史时期完善的道德典型和完美的人格形象。在儒家看来,就是“仁”的境界。但问题是,无论是曾子的“三省”还是孔子的“求仁”,到底是为了谁而“省”,为了谁而“仁”?实际上,一脉相承于“学而优则仕”,儒家为当时的读书人指明的出路是执政为官,因此无论方法如何高明,人格如何完善,他们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独裁统治,而绝非以天下百姓的根本利益为归宿。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遗产,看到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它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性。总结来讲,可套用毛泽东的一句诗:“往事越千年,论语万言,必须批判转化其遗篇,原委是非?只是换了人间。”论语传世两千多年,共一万多字,时代变了,我们的诉求变了,必然要对其思想内核加以批判性的转化和继承。因此,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层面上强调道德修养,方法是重“慎独修身”,目标是塑“理想人格”。
(二)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依据基本逻辑,随着个人道德修养的增长,必然是更加重视道德需求,最终的结果则是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以超脱于对物质生活的单纯追求。什么是精神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精神境界在内在层面上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人生态度,外在表现则是个体对有限生命存在的不断超越,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不懈追求。[1]孔子的名言是:“天下有道,丘不予易也”。意即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也就不用出来主张改革了。那么,在改革之路上,孔子是怎么做的呢?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实际上,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以推行自己“仁爱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但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当权者没有人采纳他的主张。李零先生评价说:这时候的孔子“哀哀如失群之燕,累累若丧家之犬”。[2]应当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是很艰苦的。有一次,孔门弟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前无粮草供给,后有追兵围困,人心涣散。史书记载是:“子贡色作,子路愠见”,意为这两位大弟子都愤怒了,不愿弘道了。这时孔子问他们的学生,是因为我们不够仁爱呢?还是我们不够智慧?怎么沦落至此?实际上,孔子是不改初心的,但他需要借助弟子们的表达才更能团结队伍。结果颜回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深得孔子心意,颜回言:“夫道之不修,吾之丑也;夫道已大修而不用,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所以见君子”。就是指不好好修道,那是我们的耻辱,学已有成但不被重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容我们又如何?不容正说明了我们是君子。[3]193
由上,可以看出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追求什么?是“天下有道”,是借由做官为政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如何追求?在孔子那里,做官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行道,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换言之,在为政的过程中,孔子认为“人可以讲价,而道不可以讲价”,决不能为了做官而改变自己的初心去迎合当权者,如果你不采纳我“仁爱治天下”的主张,这个官我宁可不做。这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精神境界。追问下来,精神境界提升到什么程度才是古人所追求的呢?古人认为是“止于至善”,所谓至善,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义的程度。孔子的名言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面对贫穷困苦和怀才不遇,君子依然能够安守大义、不失节操,而小人就会胡作非为,甚至为所欲为。胡作非为的结果呢?当然是礼坏乐崩、天下大乱。所以,身为儒家三巨头的孟子要求有道德的君子应当“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行义”,即应当本着“仁”和“义”来行事。具体怎么做呢?孟子言,重视道德需要的君子应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此,无论是孔子的“固守大义”,孟子的“由仁行义”都体现了我国传统道德中“崇尚正义”的道德精髓,以及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的思想内核。总结来讲,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层面上非常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借此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么,对于拥有较高修为和精神境界的个体,进入到社会生活中,传统美德又有哪些规范呢?
二、社会美德
(一)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敬不骄,就是指做人处事谦虚谨慎,对真知、大义要充满敬畏之心。如儒家主张“仁”,倡导“仁爱”,而其创始人孔子却自谦的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他人恭维我是圣人、仁人,我不敢当,我只是朝着圣和仁的方向不断努力,也不厌倦的教诲我的学生们要见贤思齐罢了。由此可见,我们的传统美德非常讲求谦和敬,谦敬在社交中的外在表现则必然是礼以待人。礼以待人,就是指要讲求礼仪。实际上,“讲礼”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抵,也是我们“礼仪之邦”美誉的由来。我国自古就有“过庭礼”的礼教,是孔子通过对儿子的教育告诫后人,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实际上,孔子对礼的追求已达到苛刻的地步,甚至不惜得罪权贵。如史书记载,孔子在鲁国做官时去见季氏大夫,见到季氏正在自己的庭院享乐,并遣役六十四人奏乐舞蹈,孔子气的拂袖而去,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4]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孔子讲的礼是周礼,要求“克己复礼”,恢复的也是封建礼仪。所以我们说,“克己”——即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是对的,但不是在等级制度下压抑自己以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复礼”——即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现代道德礼仪也是对的,但也不是指开倒车,回到过去。通过上文的事例分析可以得出,谦逊、敬让、礼节、礼貌、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层面上的一种体现,社会交往中,我们的传统美德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二)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所谓诚,就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诚主要是对内而言的,叫内诚于己,不自欺,就是告诫世人不能自欺欺人。诚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所以荀子言:“养心莫善于诚。”以诚为根,衍生出很多道德标准,诸如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做事忠诚。所谓信,主要是对外而言的,叫做言而有信,信以行义。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即人如果没有诚信,我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就像车子没有了中间的木楔,靠什么行走呢?据史书记载,战国“合纵连横”时期,楚国国君楚怀王是合众集团的“合纵长”,秦国国相张仪游说楚怀王,只要和齐国断交,秦国即赠送六百里土地作为回报。当楚国与齐国断交后索要土地时,张仪当即反悔辩称只是赠送六里土地,结果楚怀王勃然大怒,发兵攻秦,兵败。韩、魏一看,机会来了,又发兵去攻楚。由此,楚王背信弃义,张仪坑蒙拐骗,而韩魏是趁火打劫。[3]126那结果呢?当然是战事连连,生灵涂炭,国家动荡,社会混乱。因此,诚和信是连接人际交往的基石,合到一起,其要义就是指“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大家做人讲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放到社会工作中,就要求大家爱岗敬业、尽职守信。在社会美德层面,中华传统美德讲究谦敬礼让、强调恪守诚信。一方面,其彰显了我们传统道德中“守诚信”的道德精髓。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中,则鲜明的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敬业”的思想内核。那么,对于社会生活中谦敬礼让,工作学习中诚信敬业的个体,放到国家层面,在面对国家民族大义,公义和私欲的选择时,我们的传统美德又有哪些主张和要求呢?
三、国家美德
(一)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仁爱”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其要义见诸于孔门师生的一段对话。据《孔氏家语》记载,孔子问他的弟子们,什么是智者?什么是仁者?子路言:“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言:“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颜回言:“智者知己,仁者自爱。”应当说,孔们弟子的回答就阐释了“仁爱”的三个维度。第一层,仁爱是首先要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能要求他去爱别人?第二层,仁爱是去爱别人,但这种爱必须是建立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之上,不能强加于人,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同时,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要看别人是否愿意,如果别人不愿意,也不能强求,这叫“己所欲之,也要视情况施于人”。第三层,既自知、也自爱还爱人,那么就力求让别人也爱护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爱。
因此,“仁爱”的三个维度实际上由内而外,由小及大,可简称为“爱自己”、“爱他人”、“被人爱”。那么根据基本的逻辑,将这种爱广泛施于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整个国家经济富强、民族团结,整个社会秩序和谐、道德文明。正如《礼记》中所言,其结果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实际上,这也是孔子所追求的“大同盛世”。同时,应当说仁爱的结果不仅是国家的内部和谐,还包括与邻为善、协和万邦的思想内容。古人讲“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也是“仁爱”思想所追求的结果。中华传统美德在国家层面推崇“仁爱”原则,一方面,其追求的结果是社会和谐,天下大同,彰显了我国传统道德中“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精髓。另一方面,推崇“仁爱”的行为准则,倡导人人爱仁,人人施仁,则国家必定富强昌盛、社会必将和谐文明,其内在要义也深刻的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和谐”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追求。
(二)公义胜于私欲,强调责任奉献
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的传统美德强调个体应有一种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应当说,古代思想家这样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有贾谊《治安策》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也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据《史记》记载,左徒屈原忠事楚国,但屡遭排挤,楚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受困期间,秦王知屈原英雄无用武之地,极力劝谏为己所用。屈原未有任何回复,但写了一首著名的《橘颂》,直抒胸臆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开宗明义言“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表达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选择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立场。意思即告知秦王,我便如那橘树,已经深深扎根在楚国的土地上,我的使命就是建设我的国家,深固难徙,无法再服务于别的国家。由此,一方面,其突出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家以天下苍生为念、心存百姓疾苦的“爱国”情怀,这份“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爱国之志、报国之为,就是今天的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在这个事例中,表象上,我们的传统美德主张“公义胜于私欲”,强调顾大义,放小利。深层次上,则鲜明的表达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正如《尚书》中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即告诫我们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爱民、敬民、重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由此,可以说我们强调责任意识,就是责任于广大人民;强调奉献精神,也就是奉献于广大人民。所以说,中华传统美德在国家层面上强调的是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其内在要义则彰显了中华传统道德中“重民本”的道德精髓。
表1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关系表
四、结论分析
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视角考察,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可界分为个人美德、社会美德和国家美德三个层面,三者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之中。同时,解读中华传统美德的内部结构可见,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渊源,其优秀部分构成了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其精髓构成了传统美德的核心精神;而传统美德又为现今的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历史资源,其革新、与时俱进的部分又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吸收,构成了其有机的组成部分。
(一)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
传统美德源于传统道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优良的民族精神。具体而言(逻辑关系见表1):个人层面,传统美德讲求慎独修身,崇尚正义,并借此提升精神境界;社会层面,讲求谦敬礼让,倡导诚实守信;国家层面,则推崇仁爱和谐,主张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古代思想家忧万民之忧,乐百姓之乐,以仁心求天下为公,也鲜明的体现了中华传统道德“重民本、求大同”的价值取向。因此,以上三大层面,六项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其中,崇正义、守诚信、讲仁爱、尚和合、重民本、求大同是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
(二)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任何时代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我们的中华传统美德。正如习总书记在谈到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讲“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个根基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历史资源比较丰富,可为今天的价值观提供“直接”理论支撑,蕴含时代因素并已经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吸收的内容,即三大层面所对应的七个价值观,分别是富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二种是鉴于阶级和时代的不同,历史资源相对匮乏,仅能对我们今天的核心价值观提供“间接”理论支撑,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容,其所对应的核心价值观包括: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五大方面。
[1]冯契.中国近代哲学史(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921-923.
[2]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2.
[3]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4]方韬.四书五经(第一册)[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3:50.
G41
A
2016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GH16142);2016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研究”(2016B202)
郑寰宇(1984-),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与法治教育。杨勇(1970-),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