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7-11-08欧阳薇尹宗成
欧阳薇,尹宗成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欧阳薇,尹宗成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农业交流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上互有优势,相互合作潜力巨大。选取2000~2015年面板数据,建立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以及贸易非效率模型,分析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逐年增加但总体贸易效率极低,且对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规模、东盟各国人口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显著拉动作用,而中国人口,中国与进口国首都距离则产生负向效应;进口国关税水平、进口清关时间、农产品出口占比阻碍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而物流绩效指数、同时期同为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促进对其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最后就如何提高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一、研究背景
“一带一路”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其中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东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地区,近十几年来中国对其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长趋势,2000~2015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由15.309亿美元增长到148.38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5%,对其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占当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9.34%增长到20.40%,可见中国—东盟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鉴于“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相关研究比较少,研究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效率的相关文献多是基于贸易潜力视角进行研究。鲁晓东等[1]研究表明,中国受人为阻力较大,其出口处于低效率状态,且仍有较大出口潜力;谭秀杰等[2]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13个主要国家贸易效率在不断上升,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口具有很大潜力;刘海云等[3]得出,中国与欧亚发达国家的双边出口效率较低,贸易潜力提升空间较大;孔庆峰等[4]得出,“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之间贸易潜力巨大以及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对贸易潜力的扩大具有重要作用;金缀桥等[5]采用贸易结合度、贸易互补性指数和引力模型得出,中韩贸易潜力呈上涨趋势;蒋冠等[6]利用引力模型测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及贸易潜力,得出双方贸易潜力仍然巨大。
同时也有学者对涉及诸如农产品、机电产品等不同部门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庄丽娟等,张海森等,马惠兰等,张凤娟等,胡玫等)[7-11]。目前,针对贸易潜力测算方法大多是传统贸易引力模型或是扩展的引力模型。两种方法不足之处是假定无摩擦贸易或者是用冰山成本代理整体贸易阻力,实证分析中仅有部分测量因素被引入,而其他多数因素被归于随机扰动项,从而带来无法回避的计量问题(Armstrong)[12],因此其估计结果实际上是各种因素的平均值,必然带来结果估计的偏差,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通过引入贸易非效率项可以克服其不足,鉴于此,本文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展开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一)出口总额总体呈增长趋势,出口份额波动上升
2000~2015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由15.309亿美元增长至148.38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5%,其中2004年之前呈V型变化,后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4年实施“早期收获计划”,下调农产品关税,尤其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实行零关税使得2004年以后对其农产品出口额基本保持稳步增长。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占当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变动趋势和其出口额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由9.34%增长至20.40%,增速较为明显。
图1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额及占比
(二)农产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越南,对2015年其农产品出口额占东盟十国高达90.39%。其中,前期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排名第一、第二,后其比重有所下降;2000~2015年,泰国和越南占比上升速度较快,分别由10.5%上升至25.57%、6.03%上升至24.1%,而菲律宾占比基本稳定在10%左右;新加坡占比下降较为明显,2015年仅为6.71%;文莱、老挝、缅甸以及柬埔寨占比较小,总计最高仅为5.11%。
图2 中国对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占比
(三)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单一
根据WTO贸易统计中的农产品统计口径,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3)将农产品分类为第0部门(食品和活动物),第1部门(饮料及烟草),第2部门(非食用原料,除去第27类和第28类),第4部门(动植物油、脂和蜡)。由图3可知,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种类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活动物,其比重稳定在70%以上;非食用原料以及饮料和烟草出口占比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2002年以后对二者出口比重之和不足20%,而对动植物油、脂和蜡出口占比基本都不足1%。由此可见,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单一。
图3 中国对东盟各类农产品出口比重
三、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测度
(一)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传统引力模型将两国之间贸易流量看作是经济规模、人口、地理距离以及其他因素的函数,将贸易阻力直接纳入到随机误差项之中,其结果只是各种影响因素的平均效应,必然带来贸易效率结果估计的偏差,因此本文借鉴由Meeusen、Broeck以及Aigner等人提出的随机前沿方法,将传统随机扰动项分为随机误差性和非负的技术无效率项,通过引入贸易非效率项建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具体形式分别为:
式(1)、(2)中的Tijt和T*ijt分别表示为t时期i国对j国的实际贸易水平和前沿水平的贸易量(贸易潜力),xijt表示影响两国贸易量的核心变量,如经济规模、人口等,β为待估计参数,vijt为随机误差项,服从(0,σ2)的正态分布,uijt表示贸易非效率项,服从半正态分布或是截尾分布,和vij相互独立,式(3)中TEijt为贸易效率,是实际贸易额与贸易潜力的比值,式(4)中exp[-η(t-T)]>=0,Uijt服从截尾正态分布,当η>0时,贸易非效率项随时间递减,当η=0时,贸易非效率项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为时不变模型,当η<0时,贸易非效率项随时间递增。
为进一步研究贸易非效率影响因素,需要建立贸易非效率模型,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的TE来描述贸易非效率项,其具体形式为:
λ为待估计参数,Zijt表示影响贸易非效率的外生变量,εijt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模型的设定
根据理论分析本文将经济规模、人口等自然决定因素纳入到(1)式,建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EXPijt表示t时期中国对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额,解释变量GDPit和GDPjt分别表示t时期中国与东盟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两国经济规模,预期二者与EXPijt呈正相关;Popit和Popjt表示t时期中国与东盟各国人口总数,它反映两国市场规模,预期与EXPijt呈正相关;Dij表示中国与东盟各国首都之间距离,反映运输成本,通常预期与EXPijt呈负相关。
(三)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东盟十国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5年面板数据,有效观测值为160个,并用Frontier4.1和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操作。
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农产品出口额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 trade Database,以中国为报告国);GDP、Po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WDI;距离D来自CEP II数据库。
(四)模型检验和回归结果分析
1.模型适用性检验
为保证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有效性,需要对模型适用性进行检验,运用最大似然比LR统计量(LR=-2*[Ln(H0)-Ln(H1)])来进行两方面检验:一是贸易非效率项是否存在,其原假设H0:γ=μ=η=0;二是检验贸易非效率项是否随时间变化,其原假设为η=0,其中Ln(H0)为约束条件下最大似然值,Ln(H1)为无约束条件下最大似然值,使用Frontier4.1软件进行回归得出相应条件下最大似然值。
表1显示LR统计量均大于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即存在贸易非效率项,同时又拒绝了贸易非效率项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原假设。因此本文建立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表1 模型适用性检验
2.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Frontier4.1软件估计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模型,结果见表2。
表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结果
(1)γ(γ=σ2u/(σ2u+σ2v))表示随机扰动项中贸易非效率项所占比重,γ∈[0,1],当γ越接近0,说明实际和潜在贸易额的差距主要是由随机因素造成,越接近1,其差距主要是由贸易非效率项造成。表2中,γ=0.9398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实际和潜在贸易额的差距93.98%是由贸易非效率项造成。同时μ和η都显著不为0,再次验证贸易非效率项的存在以及贸易非效率项随时间变化而变化,η=0.0142,说明贸易非效率项以0.0142的速度随时间递减。
(2)两国GDP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两国GDP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均有显著拉动作用。GDPit系数为0.8178,说明中国GDP每增长1%,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将提升0.8178%,GDPjt系数为0.0410,则东盟各国GDP每增长1%,其出口额将提升0.0410%,而中国GDP弹性大于进口国GDP弹性,即中国经济规模对其出口额拉动作用更大。
(3)中国人口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负向影响,和预期不一致,可能因为人口增长带来国内分工深化,从而减少对国际贸易需求,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人口增长对其农产品出口贸易未产生显著影响,而进口国人口对其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显著拉动作用,和预期一致。中国人口系数为-2.8090,说明中国人口每增长1%,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将减少2.8090%,进口国人口系数为1.0747,则进口国人口每增长1%,其出口额将增长1.0747%。
(4)距离系数显著为负,两国距离越远其运输成本就越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双边贸易,距离系数为-0.1075,表示距离每增加1%,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将降低0.1075%。
3.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分析
表3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
由公式TEijt=Tijt/T*ijt,可得中国对东盟贸易潜力值,而贸易拓展空间=(出口潜力值/实际出口额-1)*100。由表3得出,首先,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虽然逐年增加,但总体出口贸易效率较低,平均出口贸易效率仅为15%。其次,贸易潜力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样本期内由112.99亿美元增长至894.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4.79%,其变化规律与贸易实际值保持一致。最后,尽管随着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其拓展空间不断下降,但对其农产品出口仍保持着较高的提升空间,平均拓展空间都高达569.12%。
图4 中国对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
由图4得,纵向来看,2000~2015年中国对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逐年递增;横向来看,对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排序分别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老挝,且各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新加坡稳定在0.8以上,马来西亚稳定在0.23~0.32,文莱稳定在0.16~0.23,而对剩下七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不足0.1。由此得,除了新加坡,对剩下东盟九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都较低,这说明中国受这些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限制较多,贸易壁垒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定优惠的区域贸易制度安排以增加与这些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流量,提高对其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
四、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文研究进一步引出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影响因素的探讨,其回归模型依照式(5)的形式设定如下:
其中被解释变量TEijt为已有中国对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值,解释变量tariffjt和timejt为进口国j在t时期的平均关税水平和进口清关时间,进口国提高关税水平会增加进口关税壁垒,进口清关时间反映贸易海关效率,预期与TE呈负相关;LPIjt为t时期进口国j的物流绩效指数,反映进口国贸易和运输相关基础设施水平,预期与TE呈正相关;Agrjt为t时期进口国j的农产品出口占比,是进口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其数值越大表示农产品贸易在该国越得到重视,预期与TE呈正相关;WTOijt和APECijt为t时期中国与进口国j是否同属于世界贸易组织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二者为虚拟变量,当两国t时期同属于WTO和APEC成员国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预期与TE呈正相关。指标Tariff、Time、LPI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WDI;Agr根据UN Com trade Database中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额与各国的GDP计算整理得出;WTO和APEC取值根据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官网中成员国名单确定。
由于回归模型中包含的虚拟变量WTO和APEC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不宜采用固定效应法,因此本文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表4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表4:(1)关税水平和进口清关时间分别在5%和1%显著性水平下与贸易效率成反比,关税水平提高和进口清关时间增加将增加贸易壁垒以及降低贸易便利化水平,最终削弱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各国市场的竞争力,降低贸易效率,因此中国和东盟各国应共同降低关税水平,改善海关口岸相关设备水平,通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增加双边贸易额。(2)物流绩效指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下与贸易效率成正比,表明东盟各国贸易及运输相关基础设施质量越高,越容易促进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而农产品出口占比显著地与贸易效率成反比,和预期不一致,可能因为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并不高,对农产品贸易依赖程度较低。(3)同时期属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显著地与贸易效率成正比,而世贸组织虽与贸易效率成正比却不显著,可能因为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大部分国家在2000~2015年基本都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其对双边贸易流量并不显著,另一方面WTO更加注重发达国家利益,所以对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同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比世贸组织估计系数大,说明亚太经合组织比世贸组织更能促进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因此国家未来应更注重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一带一路”为时代背景,选取东盟十国为研究对象,建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以及贸易非效率模型进行分析估计,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市场较集中,出口结构单一。其次,中国与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口数量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显著拉动作用,而中国人口,中国与进口国首都距离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再次,虽然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逐年提高,但总体贸易效率较低,同时对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最后,进口国关税水平、进口清关时间、农产品出口占比与贸易效率成反比,是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阻碍因素,而物流绩效指数、同时期同为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与贸易效率成正比,是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因素。
(二)建议
第一,加强我国出口农产品深加工程度。由于农产品对保鲜度要求较高,加强深加工既有利于弱化距离的制约作用,又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竞争力。因为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单一,出口市场较集中,所以需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丰富农产品出口种类,实现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贸易风险。
第二,加强中国与东盟的交通运输合作以实现双边贸易道路联通,贸易畅通。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契机,利用国家政策、资金等支持,加强中国与东盟的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如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物流运输体系,全面实现双边农产品贸易通道畅通以缓解双边运输瓶颈,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同时也要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提高口岸通过能力和效率,提升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
第三,推动双边贸易一体化进程,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样本期内中国与东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并深化,如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2014年双边达成启动自贸区升级版的谈判共识,这些无疑为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制度化便利,所以需要加快双边贸易一体化进程以逐步实现消除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人为贸易非效率因素,改善贸易自由化发展环境,同时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区域性经济贸易合作中来为向东盟出口农产品创造更有利的贸易条件。
[1]鲁晓东,赵奇伟.中国的出口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21-35.
[2]谭秀杰,周茂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02):3-12.
[3]刘海云,聂飞.金砖体系下中国双边出口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5(01).
[4]孔庆峰,董虹蔚.“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12):158-168.
[5]金缀桥,杨逢珉.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01).
[6]蒋冠,霍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效应及贸易潜力——基于引力模型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5(02):60-67.
[7]庄丽娟,姜元武,刘娜.广东省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06):81-86.
[8]张海森,谢杰.中国—东欧农产品贸易: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8(10):45-53.
[9]马惠兰,李凤,叶雨晴.中国新疆与上合组织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06):120-126.
[10]张凤娟,史建民.中国家禽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与发展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51-58.
[11]胡玫,刘春生,王云洁.中国与东盟六国机电产品贸易潜力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5(02):111-118.
[12]Armstrong S.Measuring Trade and Trade Potential:A Survey[J].Asia Pacific Economic Paper,2007,368.
F746.21.9
A
欧阳薇(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尹宗成(1970-),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