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索
2017-11-07姜旭
姜旭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使得高中信息课程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最终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改变。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压力逐渐加大。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中,学生总希望通过一种方式放松一下心情。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有理论有实践,理论课上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兴趣缺失,而在实践课上,学生却更加希望老师不要讲课,这样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玩玩游戏,上上网。如此,教学目标要求似乎与学生内心反应形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教学成果不高。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学习的特性,探索出一条高效课堂之路。
一、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这一门课程虽然教学内容广泛,但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却都是技能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大,学生学习起来难免枯燥。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合理的情景,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进而提升学生对技能操作的兴趣。例如,制作网页这个技能。笔者曾经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进行教学:为所崇拜的明星设计一个个人主页。
在高中阶段,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可以说这是利用了明星效应。我为学生假设的情景是,他们现在是某个明星的宣传团队,要完善某个明星的形象,所以需要设计出某明星的个人网页,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有了这个情景的设置,学生都显得很兴奋,在学习过程中也很认真,设计的网页也很出彩。
二、联系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看似与生活无关,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操作不屑一顾,主要也是认为这些基础技能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大,学了也应用不上。为了改变学生这种观念,提高学生基础技能的操作水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一些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事情作为教学实例。同时还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权给学生。如在学习Excel软件时,笔者在讲完基础知识以后,鼓动学生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自己做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将这一个星期的所有花销都用表格等形式表现出来。最后进行评比,看谁的作品设计得更好,谁的作品设计得更加全面。有了我这项作业,在下一堂课时,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作品,有的学生还为表格添加了图案,有的学生甚至还做了拓展,设计出一份《日后花费计划清单》。这样的一个教学尝试就充分结合了生活,增加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印象。
三、演讲时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个时段的学生表现欲还是很强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小学生的表现欲体现在积极主动活跃上,而高中的學生则希望在学习中通过优异的表现来引起其他人甚至老师的注意。但是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却很少注意到这一点。笔者在教学中,有时就会将一堂课交给学生来讲,或者在一个知识点讲完之后,由学生组成小组,自己设计作品,在下一堂课上由一个代表上台讲述他们设计作品的理念及用到的知识。如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一章节。在这一章节结束之后,笔者就要求几个学生组成一组,为一个产品设计出一个宣传方案,为时一个星期。在学生完成设计作品以后,笔者请每一位小组的代表上讲台来讲述他们的作品,并讲出他们设计这个作品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四、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水平及潜在能力进行一个科学的划分,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分层级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水平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充满着兴趣,学习水平自然就比一般的学生要高出许多。而有的学生并不擅长信息技术这门课,所表现出的水平就低于一般的学习水平。在教学中如果采用一种难度的教学,则会使水平高的学生得不到提升,使水平低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的困难,从而放弃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基于这种情况考虑,笔者曾将班级的学生根据他们所表现出的水平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教案的设计中,设计三种不同难度的教学方案,针对水平高的学生设计的方案较难,增加学生学习的挑战性,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设计的方案较为简单易行,但是同样可以学到必备的知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代接轨的课程,学好这一门课程可以为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提供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沙凤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实效性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7(Z1).
[2]苗逢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回顾与反思[J].信息技术教育,2004(12).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