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中的方法及技巧研究
2017-11-07王玉娟
王玉娟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用图形来表达设计思想的学科。
一、目标教学
所谓目标教学就是要使教学目标化、系统化、科学化,实现“掌握学习”的策略,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而“教学目标”这一环节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减少教学无效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要突出。如在讲解投影法时,结合教材及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第一、介绍投影法的概念、种类、应用。第二、讲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第三、介绍三投影面体系和三视圖的形成、投影规律。其中第三个教学目标是机械制图从“空间—平面”的重要理论依据,因而在第三个教学目标讲解中又可设定小教学目标:①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②三视图的形成。③三投影面体系的展开。④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教学活动中应切和学生能力层次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师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学生根据目标积极活动。
二、讲练教学
本课程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绘图、读图能力,由此教学中应加大学生的习题量,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学中应采用“讲—练—评”的教学模式。对教材中不易理解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练习题选择应做到重、难点明确,每个练习题要“有所指”。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后,教师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分析,及时解决练习遇到的问题。通过“再练”,对习题中突出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组合体的画法”中,由于该节是后继“零件图”学习的重要知识基础,因而本章节的教学组织中应加强学生对组合体形式的认识,加强对不同表面连接关系的绘图训练,教学中精选习题反复练习,让学生利用“形体分析法”熟练掌握组合体的绘图。通过讲练教学可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内在的一种技能、技巧。
三、多媒体教学
由于机械制图中很多概念、原理抽象空洞,若仅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挂图和模型,教学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表现形式丰富,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若运用于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他们的多种感官功能,使之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的理解相关知识的理论。例如在“物体三面投影的形成”、“投影基本规律”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立体造型及动画功能,将物体三个投影面的形成过程及三个视图之间的关系动态的展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直观的理解每条线、每个点的来龙去脉。既减轻了教学难点,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剖视图的绘制”教学中,要求反映物体的内部结构,因而可利用计算机的立体造型功能让学生“走”进物体内部,总结剖视图的投影规律,这样的教学活动,遵循了人类的认识规律:“直观—抽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螺纹”、“装配图”的教学中,可通过电化教学,讲解螺纹的加工过程及从“零件—部件”的装配过程直观的展现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兴趣又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体验性教学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的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在制图教学中,体验教学能克服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通过立体模型、展开模型的制作完成立体图与平面图的相互转换。如在“补第三视图、补缺线”的教学中,可以用橡皮泥制作立体,让学生找出“线”或“面”之间的关系。在“零件图与零件”、“装配图”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是以工科为主职业教育学校专业基础课程,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读图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应用其他方法与技巧,拓宽、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满足为科技快速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