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中精英自知觉“内卷化”问题探究
2017-11-07龚莉
龚莉
【摘 要】高校英语教学精英自知觉“内卷化”问题有两大表现,一是精英身份的断裂,二是效能知觉的减退。为了克服这两个问题,应当做到两点:一是补足科研,唤醒沉睡的身份;二是优化激励,增强减退的效能。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精英化认知;心理“内卷化”
高校英语教职共同体的自我效能退化问题渐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界所认知。高校英语教学从业者始终处在一种身份认同的暗涩地带,主要表现为高知层次与低态激励间的矛盾,加之繁重的教学压力和断裂的科研窘境,促使其“精英”的自我认知逐渐“内卷化”,甚至趋于解构。显然,高校英语教师精英自知觉的“内卷化”问题是其职业倦怠的核心根源之一。那么,我们有必要探寻出一些有效的方案来解决这一认同失据的问题,本文便基于此动议而展开。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精英自知觉“内卷化”的表现
我们可以藉由系统论的视角解读“内卷化”现象。那是一种外向拓展的失灵,转而进行内部汲取或内向化的自我蚕食。高校英语教职共同體的精英身份认同被剥夺后,又无法寻找到新的身份认同纽带和效能增长点,于是出现了精英自知觉的“内卷化”困境。
(一)精英身份的断裂
在当下,许多高校进行教师的岗位分级、分类管理。纵向的姑且不论,仅就分类管理而言,英语教师大多被划入纯“教学岗”,而同“科研岗”“教学科研岗”项下的高校教师产生了身份上的“鸿沟”。于是乎,一些纯事教学的英语教师产生了精英知觉的自我质疑:如果我只是在大学里讲讲英语课,教教听力、语法、阅读、写作,那和小学、初中、高中的英语老师有什么区别?这种内卷化的质疑可能联结成片,构成高校英语教职共同体内部的普遍之思。
更为具体地来看,这种精英身份的断裂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效能的弱化,二是职业倦怠的产生。就前者而言,高校英语教师的自我认知同社会评价产生缝隙:自我认知趋于低效化,社会支持系统的总体映像却又基于“大学老师”的职业观感而呈现高位样式,这种逆反差的社会身份知觉会削减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共情”。后者则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一旦高校英语教师无法获得充分的职业效能感,其倦怠产生自然无法避免。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的失落”,更是一种自知觉的反差。
(二)效能知觉的减退
方才提到,“科学研究者”身份标识的丧失使高校英语教师迷惘于己身在知识层次上再度“精英化”的可能性。除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许多加重因素,主要包括:薪酬激励的无差别化或弱差异化,教学绩效激励的扁平化等。这些都使得高校英语教师无法获得常态的效能补给、建构有机联动的效能知觉体系。
第一,薪酬激励的无差别化或弱差别化。薪酬激励的无差别化或若差别化主要源于以下四方面的因素,即绩效指标的低信度、绩效指标的低效度、课业层次与受众身份的无差别性、授课教师气质类型的零嵌入性等方面。
第二,教学绩效激励的扁平化。教学绩效激励的扁平化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粘合、专业课程教育和通识课程教育的混同、专业拓展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杂糅等方面。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经营自知觉“内卷化”的对策
(一)补足科研,唤醒沉睡的身份
第一,以英语教学技术类科研激励为基底。将英语教师——尤其是公共课英语教师——的身份归入纯粹“教学岗”的高校可以尝试开辟、建构专门针对其的教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体系,将英语教学技术、教学艺术的研究打造成为英语教师重拾科研身份的“底牌”。高校英语教学技术的科学研究需要融汇教育学、心理学、修辞学、语用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属交叉学科的实务导向型研究范畴,亦符合当下高校科学技术发展和教学研究的基本取向和核心旨归。
第二,以英语语言文学类科研目标为靶向。高校英语教师甚少以教育科学为学业背景,而多事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故此,可以将这些对理论积淀要求更为深厚的科研范畴归入“附加分”,既有效能激励作用,又可以借助前言理论成果增加英语教学的语料和素材,一举多得。
(二)优化激励,增强减退的效能
一方面,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薪酬激励水准。身处教学岗的高校英语教师多以课时计算津贴数量,但课时津贴的设计根本无法突破一般准则而作大幅度调升,其他业务薪酬又尚在制度建构期,综合来看,根本无甚增长点可供挖掘。在这种低迷的激励氛围之下,英语教师自然无法饱涨教学热情。因此,各高校应当针对己身实际情况适当优化、重组英语教师课时薪酬和奖励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另一方面,建构多元化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激励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升学”的硬效果落实在日常教学中便是模拟考试、调研考试的成绩监测与反馈,这在强调自由培养、素质涵育的高教体系中是无法想象的,由此,高校英语教师亦无法藉由此获取精神性绩效激励的质料。笔者建议各高校建构针对学生英语课业水平输出的测评体系,并在制度层面建构出同教师教学技术高下、教学成果优劣间的显在因果关系,从而将英语教师教学绩效作可视化处理。此外,还可以考虑科研奖励和课题经费应当同(一)中所列建议相配套地实施,将“教学津贴”落实为“教研津贴”。
三、结语
高校英语教职共同体的效能构建问题始终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各高校实施任务化、身份化的教师岗位管理方略,明确其教研任务侧重和团体身份分工。在这一背景下,许多高校英语教师遭遇了身份失败的危机。一方面,他们被“甩”出科研共同体之外,失掉了“科学研究者”的社会认同纽带,也失去了区隔于基础教育“知识传习者”的精英身份标识。另一方面,他们无法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汲取效能感,一则激励不足,二则可视化的绩效不佳。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应当做到两点:一是以英语教学技术类科研激励为基底,以英语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类科研规划为高等目标,重新唤醒高校英语教师的“科学研究者”身份;二是优化高校英语教师的激励体制,建构其自我效能的自洽体系。
参考文献:
[1]马亚伟,廖芸.试论ESP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7(S1):110
-112.
[2]范琳,李梦莉,史红薇,梁俊君.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现状及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1):53-59.
[3]范琳,杨杰瑛.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探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外语教学,2015,36(03):44-49.
[4]刘英爽.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统计学分析[J].外语教学,2013,34(03):
74-76+80.
[5]葛俊丽,陈明阳,沈瑛.关于精英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三位一体”新教学模式构建的设想[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0):45-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