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应对
2017-11-07寇志勇
寇志勇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然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尤其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更应推进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为保证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健康、顺利地开展,我們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从而探寻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不仅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人生长足发展的基础,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关键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养。积极的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激发创造力的内在动力。它既有心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这是过去的课堂教学经常忽视的领域。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之间紧密相联,构成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用割裂的眼光,把人的生命活动肢解得支离破碎。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营造出一种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呢?多年的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感受最深的是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一、消除逆反心理、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把团队精神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一目标
初中阶段可以说是学生集体生活的第二季,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初中学习生涯也才有了竞争,有一些学生从进校第一天起就在思想、学习、身体、意志品质等方面作好了充分准备。初中是青少年思想、行为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所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否则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老师要创造条件,对反面的学生“领袖”不压制、不歧视,让他们承担集体工作,发现他们的才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他在学生中的影响,逐步引导到集体主义规范中来,为团队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用爱心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学会倾诉与调整,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爱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爱要时时、处处、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的关心上。有的任何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这就首先让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种信任让我及时知道同学们的所思、所想、所惑,让我能及时帮助同学们消除心理障碍,矫正前进方向。使我的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用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每个人都渴望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重要,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针对不同时期提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三、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
学生之间的交往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强烈且深远,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强化学生人际交往的道德内容,同学之间交往,寻找朋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能够更多的得到同龄人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开展丰富有益的组织活动,尽量让学生在班级群体内得到人际交往的满足,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交往中出现的挫折是正常的,只有化解矛盾,相互体谅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一项科学性的系统工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理顺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而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使其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品德和才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和谐的课堂文化、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基于学生的健康心理,本质上就是和谐的课堂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和谐的课堂文化,首先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教学相长”这句古朴的教育信条,用现代精神加以诠释就是学习共同体。课堂里不只是学生受到教益,得到成长,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它要求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而是通过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种转换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多重角色的转换,即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
和谐的课堂文化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情感的共鸣。尊重—真诚—理解,这是人本主义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也是建立民主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要学会倾听,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
五、突出生本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 ”。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而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中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抓好养成教育,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学生在心理成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不仅要从小处着手,细致观察,认真分析,引导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无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成了学校教育所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并不断与家长社会联系,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促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邱吉.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审视.教学与研究,2013年4期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