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
2017-11-07高占清
高占清
【摘 要】物理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如何解决物理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物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完成大部分的教学任务,减轻学生压力,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关键词】转变理念;提高效率;培养思维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其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弊端。这种方法让学生在面对自己见过的题目时得心应手,死套公式,但是对于没见过的题目,学生完全没有解题思路。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创新性的思维,不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核心,教师只是知识的引导者,具体的探索还需要学生自己去努力。以下是我经过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出来的一些教学方法,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转变观念,创新方法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周围都是努力上进的人,那么自己也会努力奋斗,反之亦然。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感到枯燥无味。具体的做法是教师课前充分准备好教案,课堂上可以采用引入情境的方式,结合要讲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入新课,问题通常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最好的刺激,课堂上教师不要板着一副严厉的表情,适时的一句幽默性的語言,有助于缓解课堂压力,提高学生注意力,教师通过问题的提问,巩固所学知识,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充分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2.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尤其对于一门理科类的学科而言,创新是必备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二者是相互依附,相辅相成的。教师如果只是一成不变的用以前的方法教学,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会具有创新能力。新课标下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用脑去思考,用手去计算。比如,一些教师只注重考试,对一些课本上的实验不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只有学生亲身感受到实验的过程,才知道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会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另外,这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转变观念,由“重教”向“重学”
过去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定学,老师讲,强制灌输,学生被动的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本末倒置,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老师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利用一切可用时间给学生讲更多的知识点,使学生没有消化整理知识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对知识框架不能很好的掌握,使所学物理知识不能系统化、模块化,这对物理的学习是及其不利的,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环环相扣。一道题,前边一问倘若没解出来,后边一问可能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互动,吸引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去学习、去钻研、去探索,注重教和学的配合,将课堂还给学生。
三、讲课热情洋溢,吸引学生注意力
高中物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逻辑严谨、公式枯燥乏味、繁杂的公理定义,学生长时间处于此类学习状态下,会造成学生感官疲劳,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厌恶情绪,高中的学习有很大的压力,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强迫自己学习物理,而内心对物理没有丝毫兴趣,迫于自身和外界的压力,时间一长,学生面对物理会变的越来越紧张,物理学习变的越来越困难。针对此类问题,老师应从授课方式上下功夫,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公式、定义,挖掘其历史来源,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其实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来源于简单的社会现象,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善于从生活中观察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一旦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探索新知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四、注重现有教学设施的利用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教育设施的投入逐年加大,现阶段,教学设施基本比较完善,各高中基本上都有完善的实验室,教室多媒体设施比较完善,作为老师,我们要利用闲余时间,多学习多媒体相关知识,能更好的利用这些教学手段,这样,就可以将复杂难懂的物理知识通过多媒体设施进行解刨,通过音频、视频加深学生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新群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2](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老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