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相关问题分析

2017-11-07湛花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管理模式教学管理

湛花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工作是促进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是大众化教育的必要条件,是推动社会全面改革的重要需求,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通过对创新管理模式特点的分析与讨论,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037-03

一、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化教育的必要条件。我们一般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我国自1997年高校扩招以来,按照毛入学率计算,已经进入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这一重大变化,深层次上是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方针的变化,本质上体现着人民大众对教育需求的变化,因此必然促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相应调整和优化。要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就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体制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所改善,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趋势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其次,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是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全面变革的重要需求。高等教育体制决定着大学生人才素质的培养,以及影响着择业与就业方式的改变。因此,高校在承担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肩负着学生就业的压力,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做好人才向社会的“出口”工作[1]。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而且现今人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从一而终”,择业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很多人在毕业参加工作以后仍然面临诸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如何通过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来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将是未来高校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内容。高等院校不仅要做青年大学生智育发展与技能训练的场所,更应该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以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环境和挑战的能力,促进我国社会全面改革。

再次,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是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教学管理上进行创新改革,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教学管理的水平则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和程度;另一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教学管理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促使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其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给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以人才培养实践丰富了教学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源。

二、基于创新理念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高效、有序、科学的教学管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与核心任务都是培养人才,由于教学管理对整个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工作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核心领导作用,因此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对高校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能力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应基于创新理念进行改革,某些传统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创新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创新管理的特点来进行改革与创新。

对基于创新的高校教学管理特征总结为:主体性、弹性化、先进性、服务性、开放性、动态性、学术性、导向性、整体性。其中,主体性,是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的最大特征,以师生作为管理创新的主体,教学管理过程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一目标,以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来对教学课堂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弹性化,即基于创新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弹性化的管理模式,高校教学管理呈现多元性、弹性化,其目的在于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弹性化管理机制,促进培养个性化的、多元化的创新人才战略。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者的思想方面,因为思想决定行动,就是要求管理者接受并采纳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观、质量观以及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观、课程观,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创新人才观念体系。服务性是指高校的立场要明确,既是传道授业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为国家和社会做好人才培养服务工作,因此说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教学管理更多的内涵应该是主动地为社会进行人才培养这项服务[2]。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不仅仅是教学管理者的事,而是要推崇以师生为本的理念,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实现对所有教师、全体学生开放管理。二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人才,但是同样不能忽略外界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要做到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动态性是指人才培养受到个体的发展和教学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影响,教学管理要根据管理对象和情况的变化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有效并顺利地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学术性是指教学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掌握教育规律,具备较强的管理专业意识和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准确全面地和教师、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导向性是指高校教学管理创新通过教育思想、管理内容、管理规章制度、管理行为等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整体性是指创新人才培养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只有在全部因素的协调配合下,高校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推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水平的提高,不仅是促进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和提高教學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培养科研人才和攻关科研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这种创新,紧密连接了理论研究与科研实践这两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相互协调适应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当今社会最需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因此在进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时,必须把创新理念融入管理体制的改革之中,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思路与方法,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和进步。从根本上说,建立高效、有序、科学的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上的进步是缓慢的,这种提升速度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在此,我们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endprint

第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理念模糊,教育管理观念陈旧,不适应时代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和标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上的创新相对较为模糊,甚至导致一部分学校错误定位,想当然地步入了改革的误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学生素质以及办学规模和师资配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教育改革的“灵魂”——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仍然陈旧滞后,教学管理不创新、不改革、不新颖,结果使教育改革创新成了纸上谈兵[3]。除此之外,某些高等院校一味求大求全,定位不准,盲目追求规模大、专业全、综合化,完全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

第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体制僵化,教育管理缺乏弹性,不能满足社会以及家长、学生的需求。国内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刚性僵化,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理念,因此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激励政策,不能激发师生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思维。课程设置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过于追求学生在智力因素方面的提升,而忽视了技能训练、口才锻炼、人际交往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发展,使丰富多彩的大学时光停留在书本化和文字化的层次,学生发展难有突破。教学管理创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因此在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实际需求,由学生这一中心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创新[4]。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缺陷主要有:第一,没有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实施方式上仍受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创新不彻底。第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上对人性化的思考不充分,相关的文件制度过于僵化,教学环节延续传统教与学的简单模式,属于计划教學。第三,教学创新改革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双方关系僵化,教师作为管理者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坚持“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激励缺乏,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限制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创新,以考试为唯一的人才考核与评价方式已经成为遏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不利因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以期末考核为主要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平时表现。这种只看结果不关心过程的评价方式,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成长的机会。同时,对教师片面的评价内容和陈旧的评价方法,以追求数量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为主要评价方式,误导了教师和学生对考核评价的正确理解,片面坚持“重数量、轻质量”的错误评价标准,这给教学管理考核评价工作造成了不公平,而且会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现行教学管理模式下,缺少对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创新的激励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化,严重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视野,抑制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制约了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发展和进步。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应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民主创新管理,在教学计划的创新改革及重大教学事件的决策等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听取师生意见,集思广益,促进高效、透明的教学管理创新改革。

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对策与路径探讨

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更艰巨的任务,而高校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在这里,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改革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1.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以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为前提和基础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既要做到以人为本,还要正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人为本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根本、最核心的教学管理理念,体现出高校办学坚持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深厚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个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充分理解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以及认识上的差异,以求同存异为基本原则,坚持人格本位与知识本位并重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体现平等、民主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大学的特色体现在教学理念、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和优势,准确定位,推动特色创新办学。

2.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中心和关键

高等院校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人才,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学管理理念的一种客观反映。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各个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需求变动的情况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首先,高校应推行弹性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上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组合选择,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为大学生的学习、择业、就业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5]。比如在有些高校已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这种做法就是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尝试改革。其次,高校应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彻底改变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错误观念,从课程设置、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转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再次,重视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要求。最后,还要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切实帮助毕业生完成社会化角色的成功转变,毕竟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快速成熟的阶段,大学既是获得精神食粮、知识资源和进行技能训练的场所,也应是他们获得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时期。

3.高校管理体制、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创新是教学创新的保障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要从管理机制、管理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一是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既要积极探索建立二级教学管理机制,还要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管理。二是教学管理手段创新,通过对学科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和教学评价机制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改革要求,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三是考核方式创新,可以优化教学考核激励体制,对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机制,促进师生协作,提高办学水平。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赢得更大的进步,管理结构上要合理进行分权,管理方法上要引进科学的现代管理技术,管理制度上要全面建立学校、教师和学生相互监督与制约的机制,以弹性学制为重要契机,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逸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3):159—161.

[2]李婷.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挑战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8—41.

[3]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M].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41.

[4]陈向明.从北大元培教育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71—86.

[5]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管理模式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