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定海区为例浅析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困难与对策

2017-11-07陈舟燕

中国经贸 2017年20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民营企业改革

陈舟燕

【摘 要】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市场准入门槛有所降低,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减少,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越来越优化。但受到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经济环境持续低迷、各类成本价格不断高涨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在管理、技术、融资、人才上的瓶颈劣势愈发凸显。本文以定海区为例,浅析了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类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改革

近年来,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市场准入门槛有所降低,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减少,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越来越优化。定海区民营企业迅速壮大,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人民增收的主渠道。但受到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经济环境持续低迷、各类成本价格不断高涨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在管理、技术、融资、人才上的瓶颈劣势愈发凸显。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甚至对民营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影响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定海区民营企业基本情况

1.民营企业已成为最大的企业群体

据统计,2016年底,定海区共有市场主体26852户,除个体工商户外,企业数为7925户。其中民营企业7225户,占辖区企业总数的91.17%。非私营企业517户,仅占市场主体的6.52%。从注册规模来看,全区企业注册资本(金)356.34亿元。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298.33亿元,占总注册规模的83.72%。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55.75亿元,占总注册资本的15.65%。不管是从注册数量还是注册规模上,民营企业都以绝对的数据优势成为全区企业的主要群体。

2.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

定海区仍以低小散企业为主。2016年市场主体数据显示,辖区民营企业平均每家的注册资本仅400余万元,而非私营的国有企业平均每家的注册资本约为800万元,相差近2倍。从企业从业人员情况来看,辖区10人以下民营企业占多数,约为4436家,占企业总数的66.41%; 100人以上从业人员民营企业仅168家,占企业总数的2.32%。而非私营的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基本在100人以上。

3.新设企业数量较多,企业适应力不强

商事制度的改革为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提供了便利,近3年来,民营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据统计,2014-2016年,新增民营企业数量2641家,占民营企业总数的36.55%。我区民营企业抗压能力普遍不强,尤其是新设企业。据统计,2014-2016年,企业注销数为1190家,其中经营10年以下即注销的企业有1072家,占3年注销企业的90.01%。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低,技术含量少,经营者在看到短期商机后,盲目跟风,企业同质竞争严重,是导致新设民营企业抗压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4.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少

2016年民营企业行业分布情况显示,从事制造业和零售批发企业数量为3537户,占民营企业总数的48.96%,而全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产业企业数量仅为465户,占民营企业总数的6.44 %。知识密集型企业占比明显偏低。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管理理念弊端

为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一般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但随着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这种经营模式暴露了诸多的弊端,“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使企业在管理理念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一些民营企业缺乏企业的长远规划,不擅长总结企业的发展经验,只顾短期利益,盲目跟进投资,甚至采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式经营方式。不仅阻碍了企业发展,也导致了企业的短寿。

2.创新驱动不足

随着科技事业的进步及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的引入,国内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民营企业,比如华为、小米等。但是反观定海市场主体,不仅在企业规模上无法与国内民企相比拟,更重要的是缺乏从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模仿多于创新,在同行业产品出口竞争中优势并不明显。在这种背景下,民营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是企业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3.抗风险能力弱

一方面,民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产品品种及销售渠道变动大,货款回笼不稳定,一旦市场、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民营企业很难适应。当他们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不注重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盲目实行多元化,也可导致企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降低了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使得中小微企业在面临风险和竞争时缺乏资金支持,加大生存危机。

4.信用危機频发

民营企业更注重的是企业知名度,产品知晓率,却忽略了对于企业信用的维系和打造。部分民营企业在广告宣传时夸大其辞,名不副实,吸引了部分群众的眼球,获得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可一旦群众发现被上当受骗,便会对企业失去信任感。这样的行为不仅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也给企业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更甚至招致职业打假人的注意,被诉求高额赔款。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注重人才培育,推广现代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要健全正常的人才引进、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较多的人才信息。民营企业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自身的人才选拔、培养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制度,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精神上关怀和个性化福利举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也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养,通过考察、讲座、经验交流、成功案例解读等多种形式,促进民营企业家转变观念,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引导自主创新,形成企业规模经营

着力发展“板块经济”,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聚园区。培养和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鼓励传统优势行业的调整改造和产品研发,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装备、工艺和技术。鼓励企业多元化发展,以主导产品为基础,探索配套产品,尽快形成一批在各自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的企业。政府要发挥奖励金激励引导作用,发挥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优势,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及浙江海洋大学的本土科研力量,鼓励企业和各大院校共同建立研发中心,比如塑机螺杆产品检测中心、船舶配套产品研发中心等

3.发展品牌经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支持企业创牌经营,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强化产品和品牌管理,提升品牌质量。发挥宣传和展销平台作用,将国内外的客户“请进来”,将一批有海岛特色、海洋特色、传统优势的品牌“推出去”。着力推进“舟山大黄鱼”、“舟山带鱼”、“舟山晚稻杨梅”等地理商标推广应用工作,结合企业自有品牌的创建不断深化发展,实现地理商标和自有商标子母式“双品牌”发展战略,发挥“1+1>2”的品牌效应,提升品牌附加值。以舟山晚稻杨梅为例,贴牌销售的晚稻杨梅价格比普通杨梅售价高出20元以上。加快品牌资源的集聚,推进品牌规模化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我区现有企业省著名商标、省级名牌、知名商号、省出口名牌的市场效应,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4.尊重市场规律,规范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要树立信用管理意识,建立科学信用管理机制,包括客户资信情况的调查和评估、债券保障机制等,通过机制规范强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减少因授信不当而导致的企业信用风险和损失。对于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培养信用管理人员,这将促使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提升。政府应强化企业动态经营行为和竞争行为的监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规范、统一、严格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公开透明、公平规范的市场主体抽查制度、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制度等机制。要及时将违法市场主体在市場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向社会公示,完善“黑名单”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信用约束措施,使不法经营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实现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有力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民营企业改革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