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及一体化发展现状述评

2017-11-07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经济区成都景区

●冯 婵

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及一体化发展现状述评

●冯 婵

由成都、德阳、绵阳、遂宁、雅安、乐山、眉山、资阳八市构成的成都经济区,地理空间相连,文化类型相近,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及种类齐全,具有良好的一体化发展基础。因此,详细梳理成都经济区范围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回顾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等,对下一步提升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程度大有裨益。

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现状

2010年1月10日,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在蓉召开,签署《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正式开始。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遂宁、雅安、乐山、眉山、资阳8个市,总面积87162平方公里,人口约3300万,2015年,成都经济区GDP总量达19126.43亿元,增速为8.6%。[1]成都经济区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首位作用明显,是成渝经济区中发展腹地最广、集聚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预计到“十三五”后期2020年成都经济区经济总量将达到2.8万亿,[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5%。[3]

一、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资源条件

(一)资源众多,品级较高

成都经济区幅员辽阔,平原与山地相间,各类型旅游资源组合好、分布广,高品位、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众多。据统计,整个区域内的国家级及其以上的旅游资源就有247处。其中世界遗产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级地质公园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处,国家A级景区182处,其中5A级景区4处,4A级景区91处,3A级景区42处,2A级景区45处。尤其是高级别景区分布集中,其中3A级以上国家级景区密度可达15.72处/万Km2,比全国A级景区密度6.29处/万Km2高出约2.5倍。[4]

表1 成都经济区重要旅游资源表

(二)种类丰富,门类齐全

成都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又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有绚丽的民族风情、快乐的乡村田园,还有包括时尚购物、美食品鉴、艺术欣赏、科技体验、康养度假等极具魅力的现代休闲娱乐旅游景区景点。对照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分类办法,将成都经济区182处国家A级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成都经济区的旅游资源涵盖3大类、11个主类、24个亚类,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区域内各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文化相通,资源互补

成都经济区8市地理相邻、历史发展脉络大体一致,人文传统、民俗风情较为相似,在文化大类上都属于蜀文化,蜀文化是指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独特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根据蜀地文化的类型,可将成都经济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归纳为古蜀文化类、历史名胜类、茶文化类、佛道宗教文化类、熊猫文化类、生态文化类、科技艺术类等几大种类。这些多元的内容共同构成了成都经济区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地理、历史等的相似性,以及文化上的相通性,使得各城市之间具备在蜀文化统摄下,进行一体化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同时,成都经济区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种类,以及不同种类带来的资源互补优势,也丰富了该区域文化旅游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该区域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具备了满足游客求异心理的基础。

(四)资源分布不平衡,距离较远

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圈层上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以成都这个特大城市为中心,核心圈层和第三圈层旅游资源富集,资源价值和资源品位高,而第二圈层的旅游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等级相对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处在核心圈层的成都拥有A级旅游景区79个,处在第三圈层的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如乐山拥有A级旅游景区23个,绵阳拥有A级旅游景区20个,雅安拥有A级旅游景区14个;而处在第二圈层的城市眉山、资阳、遂宁、德阳的资源较为匮乏,如遂宁拥有A级旅游景区15个,眉山拥有A级旅游景区12个,德阳拥有A级旅游景区9个,资阳仅拥有A级旅游景区7个。成都经济区面积广阔,各文化旅游资源的距离较远,通常需要1至3小时的车程,较大地制约了区域内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开发和利用。

二、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设施一体化基础

(一)旅游交通一体化状况

近年来,成都经济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全省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道路交通建设力度,在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已基本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高速公路网络。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已建成高速公路突破6000公里,名列全国第五,西部第一;十二五期间,四川省累计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超过2800亿元,新建成高速公路3300多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一。已建成的联通成都经济区内部的主要公路网线大致有纵向、横向及环线三种类型,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建成后全长459公里,全程通行时间约5小时,环线两个城市之间仅需1小时车程,将青城山都江堰、仁寿黑龙滩、眉山三苏祠、大邑西岭雪山、邛崃天台山、乐山大佛等众多景区串联起来,将实现“一小时城市生活圈”。

在铁路建设上,成都经济区一方面积极推进宝成、成昆、成渝、成达、成绵、成乐、成雅等多条铁路线的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建设成绵乐等纵向贯通成都经济区内部的高铁,同时还加快成灌铁路、彭州、成蒲铁路等市域快速铁路的建设,并串连成都东南西北四个火车站,形成成都铁路枢纽环线,力争实现公交化运营。

图1 成都经济区高速公路示意图

图2 成都经济区铁路网示意图

(二)其它旅游基础设施

成都经济区8市在交通之外的旅游基础设施上,也有着不少合作和联系,为该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一是旅游企业联动协作,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等大型旅游社,均在8市设有分社,整合资源、合作开发旅游线路,形成如成都-乐山-峨嵋两日游的热点旅游线路。二是旅游豪华型高档住宿、舒适型品牌连锁酒店同步发展,但地区布局不平衡。据统计,成都经济区8市拥有四星、五星级高档酒店及标准化品牌连锁酒店的情况如下:

表2 成都经济区中高档酒店统计表

从成都经济区8市主要酒店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成都以绝对的优势遥遥领先;乐山、绵阳、雅安三个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处在中等发展水平,但雅安在中高档及标准化品牌连锁酒店的相对数量上存在短板;遂宁、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处在第三梯队,无论在总量,还是中高档及品牌连锁酒店的数量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整体来看,成都经济区酒店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为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但仍然存在中高端酒店及标准化品牌连锁酒店占比较低的问题。同时,成都经济区酒店资源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布不平衡现象,呈现出核心(成都)高耸,外围(乐山、雅安、绵阳)凸出,内圈(德阳、遂宁、资阳、眉山)凹陷的格局。因此,就目前成都经济区的住宿业发展情况而言,已为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提供了较具规模的住宿基础设施,但中高端及标准化品牌连锁酒店的缺乏又限制了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旅游信息基础设施上,2010年眉山、资阳并入成都本地网,统一使用长途区号028,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信息、资金、人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优化,旅游信息的管理和发布上也更为一体化。在成都、眉山、资阳并号的基础上,启动电信一个区号工程,按照由近及远、成熟即扩原则,逐步实现经济圈整体并号。此外,成都经济区在金融、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也有一些同城化的合作,如2013年《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签定,推动了两地存取款免手续费,金融IC卡“蓉城卡”和“天府通”互联互通,建通用门诊病历、双向转诊机制、同级医疗机构享同等报销比例等。这些都为该区域的文化旅游一体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位于新南门汽车站的成都旅游集散中心,作为省内最大的公路旅游运输主枢纽车站,已开通50余条辐射省内外世界级、国家级和省市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客运线路,日发班车500余班,日运送旅客10000多人次。同时也具有综合化、智能化、快速化的运输服务功能,候车大厅内配备了完善的弱电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语音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拥有先进的电脑网络平台,并通过微波与成都市交通局信息中心数据库联接,实行网上签单审查制度,所有旅游车辆都安装了安全行使记录仪。成都旅游集散中心为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提供了旅游交通、集散等重要基础设施。

三、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基础

近年来,四川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旅游总收入增速迅猛。201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赶超北京、上海等地,排在全国第6位,仅次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5省。四川全省旅游业发展态势表明,成都经济区旅游产业正处于较好的发展时期,这也给实施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提供了较好的历史机遇。根据近年来省内旅游产业统计数据,在成都经济区内,各市在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主要呈现如下几方面特征:

(一)区域旅游产业在省内具有一定发展优势,但国际市场有待开拓

在旅游总收入方面,成都经济区8市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196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14年的3120亿元人民币,均占全省的60%以上(见图3),表明成都经济区在省内具有较好发展基础。

图3 2012-2014年四川省与成都经济区旅游总收入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

具体来看,成都经济区的国内旅游收入从2012年的1915亿元人民币上升为2014年的3070亿元人民币,占全省总量的63%(见图4);接待国内游客数量也从2012年的54%上升到2014年的66%(见图5);经济区的旅游外汇收入在省内的占比更高,达93.9%(见表4)。但相比较而言,全省包括经济区的旅游总收入以国内旅游为主,旅游外汇收入在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很低,约2%左右,表明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国际市场还有待开拓。

图4 2012-2014年四川省与成都经济区国内旅游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人民币)

表3 2012-2014年四川省与成都经济区旅游外汇收入情况 (单位:万美元)

图5 2012-2014年成都经济区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单位:万人次)

(二)经济区内成都优势明显,但与其他7市差距过大

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和西部中心城市,无论旅游总收入还是国内旅游收入,均占到省内总量的1/3以上(见表5),排全省第一。在经济区内,成都市2014年旅游总收入1662.44亿元人民币,接待国内游客数18423.02万人次,两者数据均超过其他7市总数之和(见图6、图7),尤其成都接待入境游的比例更是占到了整个成都经济区的92%。以上数据表明,经济区内其它7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成都差距较大,区域一体化的重点应在如何发展壮大其它7市旅游产业基础,缩小与成都的差距。

表4 2012-2014年四川省及成都市旅游总收入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

图6 2014年成都经济区内各市旅游总收入占比情况

图7 2014年成都经济区内各市国内游客分布情况

(三)经济区除成都外的7市旅游业呈三梯度发展态势

就德阳、绵阳、遂宁、乐山、眉山、雅安、资阳7市相比较,呈现三梯度发展特征。

1.以乐山为首的第一梯队。乐山因其两个5A级景区(乐山大佛景区、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一个4A级景区(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众多游客,从而跃居经济区第一梯队。数据显示,2014年乐山旅游总收入386.76亿元人民币(占省内总量的12%),接待国内游客334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654.25万美元,远高于排第二位的绵阳(上述指标分别为277.26亿元人民币、2821万人次和212万美元)。

2.绵阳、遂宁、眉山、资阳组成的第二梯队。这一梯队的特征是(根据2014年数据):旅游总收入在180-300亿元人民币,占成都经济区旅游总收入的5-10%(见图6);接待国内游客数在2500-3000万人次,占成都经济区国内游客总数的7-8%(见图7)。其中,绵阳在第二梯队中排第一位,其次是遂宁、资阳和眉山。相比较而言,遂宁、资阳、眉山三市在旅游总收入和游客量方面的差距不大,但三市与绵阳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3.德阳、雅安组成的第三梯队。这一梯队的特征是(根据2014年数据):旅游总收入在150亿元人民币以下,占成都经济区旅游总收入的4%以下;接待国内游客数在2000万人次以下,占成都经济区国内游客总数的5%左右。相比较而言,尽管受2013年地震影响,雅安旅游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从旅游资源禀赋来看,雅安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拥有4A级景区碧峰峡旅游区,距离康定等风景区较近,因而长远来看,雅安比德阳有更好的旅游发展优势和条件。

图8 2014年成都经济区内7市旅游收入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

图9 2012-2014年成都经济区内7市国内旅游量情况(单位:万人次)

四、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合作意愿

(一)政府层面

自2010年1月,成都、德阳、绵阳、遂宁、雅安、乐山、眉山、资阳8市在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上签署的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成都经济区正式抱团发展。

1.成都经济区建立每年定期召开的合作联席会议长效机制。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议以各市党政主要领导为成员,联席会议负责成都经济区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由各市按年轮值召集,各市分别设立国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标准建设、科技合作、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专责小组,具体协商和落实合作事项。2014年以来,联席会议更名为成都经济区发展座谈会,此外,成都经济区还定期召开城市管理、医疗卫生等重点行业的区域合作联席会,以促进相关专题的深度合作。成都经济区已形成以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为主要抓手的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从而寻求包括文化旅游在内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环境保护、科技工作、金融、市场环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开放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共赢。

2.签定系列合作协议,落实联席会议精神。2010年签定的《成都经济区合作框架协议》后,随后又相继签定了《成都经济区劳动保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成都经济区区域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成都经济区金融合作备忘录》《成都经济区就业服务区域合作协议》《成都经济合作区域通用门诊病历》《成都经济区区域协同创新框架协议》等涉及不同领域的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成都经济区在总体的合作协议之下,还以成都为中心采取双边或多边合作的模式,签定《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成德绵劳动保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旅游合作联盟框架协议》等,就各市的旅游、工业经济、交通、教育、城市水源地保护、金融、劳动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在旅游共享上,提出打造旅游环线,加强旅游节庆活动、宣传营销合作,联手打造跨市州精品旅游线路。

3.统筹编制经济区规划,健全完善区域协同和联动机制。早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要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又再次强调: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领先发展。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建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样板区。成都经济区先后制定了《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成都经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3-2020年)》,目前,正在加紧制定《成德绵区域合作规划》《成眉区域合作规划》《成德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等区域规划。成都经济区长期以来统筹制定实施经济区、城市群等规划,有利于明确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和生产力布局。

(二)市场层面

成都经济区内各市的旅游企业纷纷推出了成都周边地区的一至两日短途旅游产品,将乐山大佛、峨眉山及雅安碧峰峡等景区连线。一些大型龙头企业还借助互联网,搭建起自己的旅游信息平台,如隶属于成都光大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的成都旅游中心,隶属于国际旅行社、四川海外旅游公司的成都旅游集散中心,在网站上发布成都经济区各市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提供团体和个人旅游服务等等。

成都通常作为外地游客来四川的主要集散地,游客在成都短暂逗留后就向包括成都经济区其余7市在内的周边地区辐射开来;除此之外,成都本地居民在周末和小长假里也大量选择成都经济区其它城市作为休闲度假的主要地点,因此,可以说成都是成都经济区其它城市的重要客源地和客源中转站。但相较而言,其余7市向成都输送的客源就较少些,主要是本地居民因购买大宗物品、商务及就医等需求到成都而发生的休闲旅游活动。

(三)社会层面

自成都经济区成立以来,各省市媒体给予了密切的关注。2014年5月,《成都日报》的《都市圈新闻周刊》以“飞速向前 成都平原经济区一线报道”为题,系列专栏全面展现成都平原经济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火热进程。2016年2月,《四川日报》又以“做转型升级引擎当创新改革先锋——成都平原经济区特别报道”为题,对成都经济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市群协同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效进行系统报道。2016年2月,四川卫视在《四川新闻》中推出成都平原经济区特别报道系列节目。媒体的系统报道不但传播了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最新进程,也引发社会各层面对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关注和参与。

[1]2015年成都经济区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EB/OL].2016-02-03.http://www.sc.stats.gov.cn/tjxx/tjxx_171/qs/201602/t20160203_200831.html.

[2]仲健鸿,陈淋.十三五”成都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经济总量占比差距为何将拉大[EB/OL].2015-12-07.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51207/000626965.htm.

[3]成都平原经济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新出发[N].四川日报,2016-03-03.

[4]付洪利.成渝经济区旅游协同发展的研究[J].区域经济,2014(8).

F592.7

A

1008-5947(2017)03-0087-06

2017-05-06

冯婵,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成都地域文化、文化产业等。(四川 成都 610023)

责任编辑 冯凌宇

猜你喜欢

经济区成都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穿过成都去看你
某景区留念
数看成都
成都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