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使命与成都产业对策
2017-03-27王光龙
●王光龙
城市使命与成都产业对策
●王光龙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备全面带动中国西部地区快速发展,代表中国西部地区参与全球化竞争,获得全球新的生产力布局中的优势分工地位。有利于我国西部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但是对比同类型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的产业规模、产业质量、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差距,特别是行业的全球性调控影响能力仍然需要不断增强。
国家中心城市;产业
2005年国家建设部编制发布了国家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国家中心城市兼具国内与国际的双重使命。一方面对于一国之内,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高代表;另一方面,国家中心城市是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新的产业革命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正在加速运转,国家中心城市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竞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
2016年5月,《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从国家层面确认了成都成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一员。《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的城市建设目标,成都应该承担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力争到2030年,重庆、成都将明显增强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
现代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形,国家中心城市居于“金字塔”的“塔尖”,承担着在全国范围内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通过扩大城市规模,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
成都自古就是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远古时期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汉代就有蜀锦等产品在中亚地区销售,在唐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也是成都发明,说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都经济都很好参与了全球经济交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升级,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支点,北上可衔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承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十分重要的战略腹地和重要节点,具有承南接北、通东达西的重要作用。同时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双核”之一,是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和发展引擎,具有极强的带动辐射“磁吸”作用。
成都对我国中西部的经济社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016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国家城市前十。2016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跨入五千亿级;汽车、食品、精密机械产业超过千亿级,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明显、产业支撑有力、集群集约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工业强县(区)富县(区);成都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跨过三千亿门槛,综合排名全国第四、西部第一;成都经开区工业产值超过1600亿;双流、新都、郫县、简阳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比较领先的发展水平,为成都致力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使成都可以通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更好地引领中国中西部,为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成都的人均GDP水平在我国中西部都居于领先地位,具备在中国西部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能力,通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可以做好相应的示范作用。2010年我国的人均GDP接近4400美元,进人了中等收人发展新阶段。为了避免“中等收人陷阱”,我国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双重转变。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需消费增长、科技与文化创新能力、城乡二元关系的改善是国家的重要发展任务。而这些发展重任需要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国家中心城市来承担,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有此担当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逐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成都成长为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截止2016年底,已经有26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15个外国政府获得批准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近几年以来,成都相继承办了《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等重要的全球经济领袖盛会,已经连续5年被美国企业列为在中国投资排行榜第一的目的地城市。成都是中国西部交通枢纽,有我国排名第四的大航空枢纽,全国排名第五的大铁路枢纽和全国不可替代的公路交通枢纽。此外,成都还是我国继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之后,全国第四个、中西部第一个全面实行72小时免签过境的城市。
总之,从中心城市各方面功能来看,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备全面带动中国西部地区快速发展,代表中国西部地区参与全球化竞争,获得全球新的生产力布局中的优势分工地位。有利于我国西部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
二、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问题
成都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很重要原因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对比同类型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的产业规模、产业质量、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差距,特别是行业的全球性调控影响能力仍然需要不断增强。
1.产业规模不大,发展水平较低
作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的经济总量在中国西部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成都经济产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发展水平上都离国内其他先进的国家中心城市仍然有较大差距。
北京、上海的GDP总量比成都多一倍,广州、天津、重庆的GDP总量比成都多40%。不仅如此,成都的GDP总量与部分非国家中心城市的GDP总量相比也较少,这严重影响与制约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职能的发挥。经济总量的偏低,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发展水平低,从企业聚集效应来看,成都虽然有全球影响力的英特尔、友尼森等大型跨国公司,但这些跨国企业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企业资源,与成都本土企业融合度差,对当地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缺乏植根于本土的跨国企业,尤其是缺乏从本土走向世界的大集团,是制约成都产业发展重要因素。
2.产业体系缺环,产业价值链水平较低
成都本土企业普遍不重视产品开发,企业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附加值低,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例如,在成都投资设厂的英特尔、中芯国际和友尼森虽然是集成电路领域的三家大型企业,但在成都也只是封装测试部分,在集成电路的制造业产业链中处于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较低环节,而且很难带动本地化半导体企业成片成长。从产业集聚效应看,只有集成电路在成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上下游分工成体系的产业群,在通信、光电显示、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只是企业的简单空间集合,企业之间没有能形成彼此分工合作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成都的土地产业产出率较低,2007年,成都市高新区工业用地的产业产出率是每平方公里70亿元,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为160亿元,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为100亿元,成都与他们都有较大差距。
3.市场要素制约成都产业
随着成都全面推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工作,成都将越来越多地承担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必然挤占部分产业用地,根据最新的成都城市规划,成都产业发展已面临土地的制约,根据目前成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成都市的产业用地需求也将出现更大缺口,土地的紧缺可能将严重制约成都产业的发展。除了现代产业发展所必须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要素的制约外,成都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水、电、气等基本要素的供应短缺,在每年冬春水电供应的枯水期,成都都会出现频繁的拉闸限电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产业企业的生产。随着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不断深入,基本要素保障与成都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凸现。
4.高端创新要素不足,产业创新受到显著制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产业的高端环节构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系统,产业的创新能力是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与核心,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灵魂。但从成都产业的发展现实状况看,成都的各领域的产品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都不太强,专利发明、创新平台与技术引进等方面都与实践需要不能同步发展。与此同时,成都虽然拥有众多高校和全国闻名科研机构,每年在蓉大学毕业生总人数超过了6万以上,但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并不能立即适应生产一线的需要,很难马上得到企业创新所用,使产业企业难以找到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虽然成都发展迅速,逐步成为中国开放的前沿,但对比沿海发达城市,成都仍然存在地处西部的先天缺陷,区内仍然缺乏能有效吸引顶级人才的知名企业,从而致使成都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难以形成集群化汇集。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必须依赖于高新技术的支持,高新技术在产业化的初期,需要大量具有战略性的风险资本的介入,但成都在产业高端化发展方面仍然缺少风险资本的参与,尤其缺乏天使资金的介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都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化速度和规模。
三、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建议
成都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就是经济实力,提升经济实力的关键就是大力提升产业规模与质量。
1.完善产业体系,壮大产业规模
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发达完备的制造业是现代城市的基石,成都长期以来主要是作为商贸与消费城市闻名于世,成都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交汇点和支撑点,也是四川省的首位城市。为适应新形势,成都必须转变产业发展思路,要牢固树立工业经济是成都当前经济工作首要位置的观点,必须下大力气狠抓产业体系完善,壮大产业规模。通过强基础、优结构、扩规模,推进成都工业加速度发展,全面促进成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比如在成都传统的优势产业调味品、家具、制鞋方面,应大力补新产品开发的短板,积极融入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推广、消费方式等方面创新,努力开创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在传统装备制造业方面,成都应该尽快补上配套环节,如汽车制造方面的模具企业,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集成电路生产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千方百计营造创新的环境,引入真正的天使资金,为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提供成长空间。
2.以国际化为标准,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成都必须承担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历史使命,为此成都的产业创新标准必须调整为国际化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以国际化的标准开展产业创新。在当前形势下,成都的产业发展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跟上国际创新能力。首先是智能制造方面要加大创新力度。智能制造代表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方向,智能制造将全面替代人工人力,将会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为了抢占新一轮的产业制高点,成都应围绕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布局自身的产业体系。其次要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布局全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领域,但又是未来产业革命不可回避的领域,成都应在国家中心城市高度布局这方面的产业体系,采取积极进取,谨慎选择,稳步推广的策略,不能采取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赌博式产业发展战略。第三,对需求导向的产业一定要有全球化眼光,瞄准普遍化的消费需求进行产品创新。例如贵州的老干妈,虽然只是很传统的调味品,却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奢侈调味品,这其中的规律值得成都借鉴。
3.完善城市功能,为引入高价值产业创造条件
从全球范围看,中心城市都有许多共同特点,它们产业发达,经济总量巨大,交通便利,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充分,人居环境优美,成都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几个方面都必须统筹兼顾,交通、科教文化、人居环境都会最终体现在经济总量与产业体系方面。
从目前成都产业发展的现状看,环境容量已经成为成都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特别是近年来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已经给成都造成了严重的国际性负面影响,导致许多优质企业放弃投资成都,也导致不少优秀的科技人才离开成都。为此,成都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完善城市功能,从人居环境角度调整产业布局,一些明显不适合成都特殊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项目要敢于拒绝,也要敢于淘汰搬迁。在人类即将到来的智能化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剧烈变化,成都的产业发展战略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可能规避不必要的城市病,以及已经存在的边污染边治理的旧路。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老旧城区的产业价值开发,避免旺了新城,衰了老区的尴尬局面。
[1]田美玲.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4(9).
[2]王凯、徐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3).
[3]赵娴、林楠,《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
[4]陈江生、郑智星.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以东京、伦敦等国际中心城市为例[J].城市观察,2009(2).
F062.9
B
1008-5947(2017)03-0083-04
2017-05-02
王光龙,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四川 成都 610110)
责任编辑 刘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