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以“英语学科教育学”课程为例
2017-11-07曾必好鲍秀梅
曾必好,鲍秀梅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2017-08-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二语语用能力培养研究”(12YJA740016),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进策略研究”(2014jyxm298),安徽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英语学科教育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中小学英语教师”(wxxy2017115)
曾必好(1966-),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英语教学和语用学;鲍秀梅(1988-),女,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教师教育。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以“英语学科教育学”课程为例
曾必好,鲍秀梅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作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英语学科教育学存在着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讲授与教学实践脱节,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单一,忽视学生智力和思想观念的能动作用以及主动建构知识过程等问题,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未来专业发展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从课程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设置、教学内容、方法调整以及课程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诸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构建基于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教师教育;英语学科教育学;教学模式;实践能力
一、课改背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教育专业来说,如何能够做到趁势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是当下亟需思考的紧迫课题。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就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强调了“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来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进而提高教师培养质量[2]。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育部于2011年10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提出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2012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再次出台了《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小班化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教师培训教学组织方式,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4]。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大势,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思路。随着高校转型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母机的教师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规格方面必须进行调整和升级。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构建一个基于能力的现代大学教师培养的课堂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教育教学能力认知、感知、行动、反思等内容[5]。本文以皖西学院教师教育课程“英语学科教育学”为例,全面介绍了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改革及其成效,希望能够对同层次院校相关课程改革有所启发。
二、“英语学科教育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类课程不仅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中占比小, 而且多为大班理论知识传授。反观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走向,不少国家都将实践以及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作为教师教育课程计划的核心[6]。作为一门教师教育课程,“英语学科教育学”在应用型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教育理论传授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同时,它还肩负着把该专业学生对过去老师授课的流程、方法、技巧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把握并进一步内化为实践教学能力,进而为其未来专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的重任。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对于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相关课程名称有异,如“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论”,或是“英语学科教育学”,但课程目标基本相同或相似。
“英语学科教育学”作为英语师范生老三门中的一门课程,其实效性常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诟病。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院系重视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很多院校只给该课程安排2个学分(32学时),致使学分和课时量明显不足;二是许多学生认为教学法课程不重要,他们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只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就能够做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并且他们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听英语老师授课,无需再花力气来学习如何上课。第二,理论讲授与教学实践脱节。课任教师主要就英语学科教学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和教学方法介绍,学生没有或很少有从事教学实践的机会,等到进入教育实习环节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几乎遗忘殆尽,如何教学又回到对过去老师教学的简单模仿中。第三,课堂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单一,多为大班授课,以课任教师讲授为主,课堂缺乏和完全没有互动。第四,过分关注学习者行为,忽视其智力和思想观念的能动作用,受训者的创造性不能达到有效发挥。第五,评价形式单一,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是对学生实施评价的唯一依据。第六,过分强调教师如何有效地传递知识,忽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过程,学生缺乏参与热情[7],同时也缺乏参与机会。所有这些弊端使得该门课程与其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不相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师教育课程如何改革?怎样才能培养出作为实践者(practitioner)的教师,即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和教育现实问题、支持实践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发展,利于对实践的反思和教育知识的建构?[8]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课改的理论基础
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后经维果茨基(Vygotsky)、奥苏贝尔(Ausubel)、布鲁纳(Bruner)等一批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丰富、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中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knowledge navigator),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该理论还主张学生应当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认真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而作为学生建构意义帮助者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动机;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线索;三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9]。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实现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诸多启发并提供理论支撑。
四、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会对课程教学理念产生影响,进而传导至教学方式、内容和评价诸方面,最终在上述目标的达成度上得以检验。以下是笔者所在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英语学科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和实践的具体举措。
(一)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该专业的教学实际,课程组重新制定该门课程教学大纲,界定课程属性、明确教学目标,把“英语学科教育学”确立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在学生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他们了解几种影响较大的语言理论及其学习理论、新课程标准及其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英语课堂管理、语言教学评估、教材评价和取舍等知识;初步具备教育教学素质和英语教学能力:能够从事听、说、读、写、译、语音、语法、复习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掌握课程设计(教案撰写)、评课、说课等技能。初步形成具备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它是一门融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培养的复合型课程。
为了实现上述课程教学目标,学院首先对师资队伍进行整合。课程组成员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 省、校级教坛新秀和校青年教师课堂评优赛获奖者担任。确保后续课内实践教学模块有足够的师资并能做到集思广益、有效开展交流和研讨。
(二)重构教学内容
过去的“英语学科教育学”课程主要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讲授,采用大班授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能达到很好的发挥。依据课改后的课程教学大纲,64课时被分成两段:理论教学模块32课时和实践教学模块32学时。前32学时的理论教学模块由专任主讲教师进行理论教学,教学班级规模从过去的150人降至50人左右。在理论教学模块中,除了介绍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语言学习(习得)理论、教学流派、主要语言教学方法及原则以外,还就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活动选择等具体教学技能进行讲解,课堂中围绕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组织讨论,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理论教学模块为学生前期教学感知提供解释,匡正和深化对教育教学行为和具体教学设计的认知;同时为后续授课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导遵循。在实践教学模块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分成20人的小班,由专任教师围绕中小学常见的几种课型:阅读课、听力课、写作课、语法课、复习课等的教学设计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把他们分成5人一组,进行模拟授课(Supervised Simulated Teaching Practice)和说课专项训练。这种“临床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增加师范生的表现性学习,以促进其专业成长[10]。为了确保实践模块的教学效果,课程组制定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并据此开展教学工作。
(三)改进教学方法
改革后的理论教学模块在内容上进行了精简和优化,课前对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和任务进行布置和安排, 要求他们独自查阅资料, 围绕学习主题开展小组研讨,定期分组做Presentation来汇报自学内容并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教师一方面就学生的Presentation组织评价,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开展讨论并逐步明确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结合学习内容,采集教学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用所学理论解释实际操作的目的、方法及其效果。师生和生生互动明显增加,学生们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以很好地训练和培养。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课堂翻转。在实践模块教学中,学生在自主设计和开展某种课型的模拟教学前,指导教师会挑选全国优质示范课或大奖赛参赛的录像供学生观摩和评价,一方面使之领会设计者的意图和理论依据、感受示范者的教学功力并逐步强化他们的师德修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就示范课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可以进一步提高的方面各抒己见,训练学生们的议课、评课能力,真正实现了教育部所倡导的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进课堂的要求。随后,让学生集体和分散进行教学设计,分组进行授课和评课,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养成反思习惯,使得他们沿着“质疑-批判-协商-促进”的路径前行。在此过程中,教师时而以一个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搭建“脚手架(scaffolding)”,时而转换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与他们共同协商、进行思想碰撞。除此之外,教师把过去几届毕业生的课堂教学和说课案例库(由每届毕业生自己建立的)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摩、研讨和评价。通过后期的实践教学训练,一方面巩固了学生们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了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自我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的能力,为下学期的教育实习乃至未来从师任教奠定良好的理论和行动基础。这种理论和实践模块的结合,意在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性”,即以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核心,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经验、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等学习方式,促使师范生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积极展示如何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11]。
(四)丰富学习资源,强化学生主体
为了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学习资源,外国语学院把课程组成员出国进修购置和下载的关于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最新原版著作和国内近年引进出版的有关语言教学著作存放于外院阅览室供学生借阅;同时,利用外出学术交流机会和与所在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的良好关系将收集到的近年来全国优质课大赛以及所在省市举办的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师授课比赛的视频光盘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观摩教学的课程资源,并将之作为英语学科教育学这门课程的课外学习补充内容。另外,课程组教师利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对前几届毕业生实践教学环节结束时所进行的考核录像进行梳理和分类,建成了师范专业学生授课和说课案例库,将之作为学生观摩和讨论的另外一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学长的教学表现,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过程视为学习者建构知识、发展心智的过程。在理论教学模块中,教师课前拟定思考问题,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学习和合作协商;课中学生就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发表意见和看法,汇报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结合教学中的案例开展研讨。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角色作用。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的更加明显。每次授课前自己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包括观看教学录像、收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课件、互阅授课教案、修正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等,在小组授课环节,每一位同学除了上好一堂课以外还需要扮演学生角色配合同伴授课、记录同伴表现;授课结束后对同伴的课堂表现和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在实践教学模块中主要发挥指导者、督促者、帮助者和评价者的作用。
(五) 改革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反拨(washback)作用。过去对于该门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的试卷卷面分数为主,占70%,平时成绩占30%。课改后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分成两大块:理论教学模块考核占50%;实践教学模块占50%(见图1)。理论教学部分又分成两块:期末卷面成绩占35%,课堂内外表现作为平时成绩占15%。实践教学则根据学生每次授课、说课和互评表现等进行分次打分,最后加起来除以次数。
图1 英语学科教育学课程总评结构图
每次模拟授课时,作为学习共同体的5人小组中1人模拟授课,其他4位同学模拟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授课后,小组5位同学需对照师生共同制定的评价指标(rubric)
对自己和其他授课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并填写模拟授课评分表(其中自我评价占15%,同侪评价占15%,教师评价占20%)(见表1),同时对于5人的表现从优缺点两个方面进行描述记录,将之作为后续讨论和反思的依据。由于自我参与对自己的评价,学生们必须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总结自身的得与失;同行评价使得彼此能够取长补短,学会评课技巧,深入理解他人的课堂设计意图。在互评过程中,学生围绕教学安排和活动组织进行协商、甚至争辩都极大地提升了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加深了对理论原则的理解,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能力不断加强。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的评价素养、评价意识、评价知能以及评价信念[12]都达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评价表中的教师评价一栏由指导教师依据自
表1 学生模拟授课评分表
组长: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 日期:______
己对学生实施教学的观察并结合学生自我和同侪评价打分进行综合评分。这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大大促进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论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一个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英语学科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已逐步形成。该课程新教学模式的实施一方面高度暗合了教育部所倡导的教师教育改革思路,另一方面,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了主动参与、积极反思、共同促进的良好学习氛围,极大地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近几年该专业学生在安徽省举办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每年都有2-3名学生获省级一、二等奖。该门课程在一年一度的学生评教中连续几年获优秀等次。学生们在后续的教育实习中明显感觉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站在讲台上显得更加自信,实习学校对我院该专业学生的教学表现和工作责任心也给予高度评价。在近两年该市举办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授课、说课比赛中我校该专业毕业生的表现尤其抢眼。当然我们知道: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非一、两门课所能及,必须要全面进行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特别是要加快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此外,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训练必须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形成大学和学校“协同育人”机制,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的优秀师资,进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1] 鲁昕. 教育部将多措并举支持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EB/OL].(2014-04-26) [2015-08-05].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4/26/c_1110422224.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 [2015-08-0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 [EB/OL]. (2011-10-08)[2015-08-07].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36/201110/125722.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 [EB/OL]. (2012-09-06) [2015-08-07]. http://education.news.cn/2012-12/14/c_124093741.htm.
[5] 朱旭东. 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建[J]. 教师教育研究, 2009, (6).
[6] 徐莹莹. 实践取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与改革路径[J]. 教育评论, 2017, (2).
[7] 黄启发. 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离与合[J]. 教育与职业,2011, (27).
[8] 王少非. 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何为与为何[J]. 教师教育研究, 2013, (5).
[9] 范琳,张其云.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10] 朱元春. 对教师教育中教育实践的重新审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 (5).
[11] 赵萍,李琼. 超越“学术性”与“实践性”的钟摆之争? ----对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林·古德温教授[J]. 比较教育研究, 2015, (7).
[12] 赵雪晶. 基于听评课的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3, (2).
OntheReformofTeachingModelofTeachers'Educ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CollegeTransformation
ZENG Bihao, BAO Xiume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Wanx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As the core curriculum of English teacher education,EnglishEducationfails to attract great attention,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eaching theo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classroom teaching form, teaching method and assessment are monotonous, and student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process are neglected. Based on the urgent need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English majors' normal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theory module and practice module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method adjust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eacher education; pedagogy ofEnglishEducation; teaching mode; practical ability
G642.3
A
1674-2273(2017)05-0123-05
(责任编辑何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