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与纪昀的师生翰墨缘
2017-11-07谭平国
□ 谭平国
伊秉绶与纪昀的师生翰墨缘
□ 谭平国
纵观伊秉绶的一生,受知于朱珪、纪昀、王杰、铁保、刘墉等多位恩师。清嘉庆九年(1804)十二月,已升协办大学士的朱珪,邀集老友次年正月初四到他的知足斋作“五老会”。“五老”中,体仁阁大学士刘墉86岁,礼部尚书纪昀82岁,东阁大学士王杰81岁,宗人府丞徐绩80岁,朱珪本人75岁,合计为四百零四岁。凑巧的是,“五老”中有四老是伊秉绶的恩师,而且都学问淹通,盛孚人望,位极宰辅,寿及耄耋。对伊秉绶来说,能拜于这几位显赫一时的恩师门下,实在非常幸运,足以对他一生从政、问学、求艺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伊秉绶受知最深、问学请益最多、翰墨往来最勤的,莫过于曾担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仕至礼部尚书及协办大学士的纪昀。
纪昀像
公之门墙尽桃李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左都御史、兵部尚书,仕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谥文达。学宗汉儒,博极百家,倾力《四库全书》编纂十馀年。卒后,嘉庆帝御赐碑文,称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纪晓岚仕宦五十馀年,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门生故吏遍天下,当世无双。阮元《纪文达公遗集序》说:
我朝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硕学,肩比踵接。至于贯彻儒籍,旁通百家,修率情性,津逮后学,则河间纪文达公足以当之。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纪晓岚刚编纂完《四库全书》,就受命担任是科会试副主考官。纪晓岚《甲辰会试录序》说:“乾隆四十有九年,会试届期,诏以臣蔡新、臣德保典其事,而以臣纪晓岚、臣胡高望副之,得士百有十人。”是科会试,他录取了后来颇受其赏识的门生——福建宁化人伊秉绶(墨卿)。然而,这位门生却不在“得士百有十人”之列。
关于是科会试纪晓岚收伊秉绶于门下,史籍记载和相关专著要么失载,要么语焉不详,但在纪晓岚和伊秉绶的诗文中却言之灼灼,应当是无可置疑的。纪晓岚在为伊朝栋(秉绶父)撰写的《云林诗钞序》中说:“秉绶,余甲辰所取士也。”伊秉绶在《三师二友诗》序中也说:“韩城、献县两师为秉绶己酉、甲辰总裁,大兴师则己亥科座主也。”“献县师”即纪晓岚,“甲辰”为乾隆四十九年。然而,翻检清人科举登科录,伊秉绶乾隆四十四年乡试中举,座主朱珪;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座主王杰、铁保,而何以乾隆四十九年纪晓岚又录取伊秉绶为门生呢?
查民国版《伊氏族谱》:“(伊秉绶)甲辰科会试中式,以通榜第四名钦点国子监学正。”又赵怀玉《朝议大夫晋授资政大夫扬州府知府伊君墓表》:“甲辰举中正榜。”一说“会试中式”“通榜第四名”,一说“举中正榜”,综合来看,知其是科举中正榜第四名。何谓“中正榜”?据《茶馀客话》卷二“明通榜”:“近来会榜后,蒙恩于荐卷中择文之佳者,发明通榜,以教职用。”乾隆二十六年后“中正榜”成为定例,《榆巢杂识》上卷“中正榜”:
乾隆十九年,国子监学正、学录始用进士,举人考选录用,停止九卿保举之例。二十六年,定于会试取中馀卷内选取,与内阁中书一例,所谓“中正榜”始此。
由此可知,“中正榜”源于“明通榜”,即清沿明制,在会试落卷内选文理明通的举人,于正榜外续出一榜,以补授出缺的学官。伊秉绶乾隆四十九年会试落榜,但在“取中馀卷内选取”,得第四名,举中正榜,授国子监学正。故按清例,伊秉绶为纪晓岚甲辰科所取门生,得以称“余甲辰所取士也”,但不在“得士百有十人”之内。
伊秉绶此年31岁。他在《上宗伯师纪先生》诗中说:“公之门墙尽桃李,却赏枯桐到鱼尾。”虽然仅考取中正榜第四名,授国子监学正,正八品,但对于这位来自闽西崇山峻岭中的宁化青年学子来说,已经够幸运并感恩于座师纪晓岚了。
伊秉绶幼秉庭训,父亲伊朝栋受学于同邑闽学大儒雷鋐,又以学问、文章和孝行为闽学耆宿蔡世远所称赏,官拜正三品的光禄寺卿,为朝廷九卿之一。伊秉绶耳濡目染深受闽学传统的影响,以宋儒为宗,“讲求立心行己之学”,注重修身养性、道德践履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但乾隆末年的学术风尚在邅变,乾嘉学派在崛起,提倡汉学,崇尚考据,对他形成强烈的诱惑。在这种背景下,伊秉绶拜于纪晓岚师门下,进而踏入京师的学术圈,可谓正逢其时。都门谈笑有鸿儒,赏鉴尽珍籍,使他进入了新的学术境界,开阔了学术视野,进而成为一位文雅风流、映耀一时的青年才俊。
纪晓岚的师友同僚交游非常广泛,伊秉绶从游其中,也因此结交了一批饱学之士和翰墨大家。如他与翁方纲的翰墨交往,从目前所见材料,至少从乾隆五十年(1785)就开始了。伊秉绶跋林侗稿本《唐昭陵石刻考略》:
吾友林乔荫樾亭……以予好金石文,出族祖此编见赠,而阁学覃溪先生详为考订。事在乾隆五十年,城南商榷,忽忽如昨。
翁方纲生平精研经术,四库开馆,他入馆任纂修官,负责校办各省进采书籍,数年间经手审阅了各类图籍一千馀种,为总纂修官纪晓岚等进一步细审提供了可依据之稿本。翁方纲与纪晓岚声气相投,志同道合,二人集中多有唱和之作。当时伊秉绶初出茅庐,而翁方纲不仅要年长21岁,而且已经学有成就、卓然成家,若非纪晓岚师的关系,两人很难成为忘年之交。这种亦师亦友的友谊差不多保持了三十年,伊秉绶常至翁方纲的苏斋谈诗论画、赏鉴品读。翁方纲是乾嘉间金石学的领导者,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伊秉绶也有了收藏、鉴赏、考证金石碑版的嗜好,进而崇尚篆隶,形成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
伊秉绶师从刘墉学书,可能也出自纪晓岚的引荐。刘墉与纪晓岚的关系极为密切,刘墉之父刘统勋,是纪晓岚举进士的恩师,日后又有提携之恩,纪晓岚出任四库总纂修官,就是由刘统勋推荐的。刘墉与纪晓岚同朝为官,来华的朝鲜使节评价说:“朝臣中,一辞公论,刚方正直推刘墉,风流儒雅推纪昀。”二人常互赠互夺名砚,还常联袂为人撰写、题跋书作。而伊朝栋早年在刑部任职,见赏于军机大臣兼管刑部的刘统勋,两家也算有一些交情。但伊秉绶师从刘墉学书,没有得力之人引荐,仅凭两家老辈的这点交情是难以实现的。
刘墉之书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尤长小楷,在当时别具面目,自成大家。伊秉绶酷爱刘墉之书,拜师求学,其为“刘文清公书”题识云:“以公之教,题公之书,似龆龀之子随伟丈夫游,可哂也。”又有《戏呈刘石庵先生》诗,就是写给刘墉的:“半世涂鸦鬓欲斑,平生惟服谢东山。几回欲试拨灯法,仍恐书遭披尾还。”
伊秉绶于刘墉虽有景仰之尊、师从之心,但毕竟刘墉位高权重且年事已高,未便时时请益,求其墨迹更非易事。上海博物馆藏刘墉为纪晓岚所书《真行书诗文合卷》册页,跋曰:“丁未四月廿又一日,文华殿左厢书奉晓岚大宗伯四兄,弟刘墉。”纪晓岚知道伊秉绶酷爱刘墉书法,因以赠之,并跋曰:
石庵与余同充读卷官,为余书此轴,门人伊子墨卿酷爱石庵书,因以赠之,并题授受端绪于纸尾,俾来者有考焉。丁未四月。
时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月。伊秉绶得刘墉书作之难,以及纪晓岚扶爱门生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清]翁方纲 七绝诗 167.3×72.9cm 纸本上海博物馆藏
[清]刘墉 节录《远景楼记》 125.5×56.3cm 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三年阅微草堂住
伊秉绶为纪晓岚所赏识,聘为家塾馆师,教授诸孙,并住阅微草堂三年。好友张维屏《听松庐文钞》评说伊秉绶:“早岁在都中,即为诸钜公所爱重,既出朱文正公之门,而纪文达公尝延为西席,课公之孙。”
伊秉绶有《献县纪文达公》诗怀念乃师:
献县大瀛海中仙,期期奉诏词澜翻。特开四库手编纂,譬寻河到昆仑源。三年阅微草堂住,高文典册驱残蠹。名香一炷供山斋,今日骑鲸渺何处?
纪晓岚旧宅位于虎坊桥,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余虎坊桥宅,为威信公(岳钟琪)故第。”这是一所两进四合院,第二进正房是纪晓岚的书房“阅微草堂”,面阔五间。自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伊秉绶馆于阅微草堂三年之久。据考,纪晓岚有四子、十一孙,其中最为纪晓岚爱重、最有出息的是纪树馨。而伊秉绶所教纪晓岚诸孙中,目前可以确知的有纪树馨。嘉庆九年六月,纪树馨请乃师伊秉绶为所藏刘统勋楷书《虫豸诗》题引首,墨卿题曰:“刘文正公书。公为犹子题画扇,录前人诗二十四首,有跋,残阙二首。秉绶夙曾见此于香林世讲处,今重来京师补题卷端。嘉庆九年六月廿又七日,后学伊秉绶。”“香林世讲”即纪树馨,其卷末跋曰:
伊秉绶、翁方纲、宋湘、冯敏昌铭紫檀盒长方形端砚(宁化县博物馆藏)
道光辛卯五月望,黄州道署双桂堂纪树馨谨。伊墨卿师名秉绶,即卷首题隶字者。
纪树馨是纪晓岚次子汝传长子,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此时年仅十三,正是翩翩少年郎。他在“伊墨卿师”的精心培育下,熟读儒家经典,知书达理,打下很深的文学和学问根柢,这是伊秉绶受聘三年可以告慰于乃师的。纪树馨受荫恩授刑部员外郎,又升刑部陕西司郎中,道光间仕至湖北黄州知府。他为世所知的最大贡献,是整理纪晓岚遗存文献,编纂刻印《纪文达公遗集》。
国子监学正是教职,也是闲职。伊秉绶任学正三年,平时在国子监任教,有暇即往阅微草堂教授。纪晓岚此时已经编纂完成工程浩大的《四库全书》,正在删定润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阅微草堂是纪晓岚师读书写作之地,在授课之馀,伊秉绶浸淫于浓郁的学术氛围,受益于乃师的耳提面命,自是耳濡目染,学养大增。伊秉绶福建乡试中第53名,学业算是中等,乾隆四十五年会试落榜,乾隆四十九年会试仅为中正榜第四名,但在阅微草堂居住三年后,乾隆五十四年参加进士会考,会试中式第五名,殿试二甲十四名,可谓成绩突飞猛进,让人刮目相看,这不能不说是乃师点拨有方,事半功倍。
在阅微草堂,纪晓岚曾馈赠明版《朝邑县志》,并评骘其得失,伊秉绶有跋记其原委云:
明志推《武功》《朝邑》,而《朝邑》罕传本。乾隆丙午,予馆河间纪文达师,时师方编纂四库书提要,授此本曰:“此志义法简古,本太史公,善藏之,五泉韩子他无表见,而序之者康对山,高陵吕氏为后序,皆君子人也。”
“乾隆丙午”即乾隆五十一年(1786)。此年八月,纪晓岚又与伊秉绶、张光祚、苏景圭同拜观杨继盛遗墨。所见《杨忠愍公遗墨》石印本上有观款,观其笔墨,当为伊秉绶所书:“乾隆丙午八月廿六日。后学河间纪昀与沧州张光祚、景州苏锡圭、汀洲伊秉绶同拜观于京邸之桐石草堂。”
值得注意的是,在阅微草堂的三年,伊秉绶不仅学养日增,其书艺也大有长进,他临古碑、习篆隶,在公卿文士间已有“工篆隶”之名。乾隆五十二年(1787),王昶《跋伊墨卿藏汉并天下瓦当砚图》说:
墨卿能诗,工篆隶,用其耽奇嗜古之心,进而稽七经之古义,考六书之古法,可喜可愕可宝,必有十百于是者矣。
虽然这一时期伊秉绶的篆隶作品并不多见,但笔者最近所见福建省博物馆所藏伊秉绶节临汉《张迁碑》的条幅作品,则透露出些微信息。据题识:“节临汉碑。戊申九日,汀州伊秉绶。”此幅作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阳,从中可知伊秉绶初习篆隶的情况,也是其独特书法风格的发轫之始。
伊秉绶馆阅微草堂三年,益受知于纪晓岚师,乃师爱其好学嗜古,多有馈遗。除上述刘墉《真行书诗文合卷》、明刻本《朝邑县志》外,还有汉未央宫旧瓦、宋搨《黄庭经》诸跋残页、弘旿(瑶华道人)《板桥僧舍图》。好友赵怀玉跋《板桥僧舍图》,不无羡慕地说:
右瑶华道人所作《板桥僧舍图》,向藏纪晓岚宗伯家,今赠伊墨卿比部者。道人书不学晋以后人,诗有唐音,画师元意,皆能取法乎上,是天潢近派中以三绝著者,此卷可见一斑。墨卿解人,宜宗伯之割爱也。
“墨卿解人,宜宗伯之割爱也”,说明伊秉绶深得乃师赏识、爱重。
伊秉绶去世前一年,作《梦献县师纪文达公》诗忆及在阅微草堂的情景:
阮室传经日,容台散直时。引杯谋试酒,授简欲题诗。寒食他乡节,虚堂半榻帷。絮风阶未扫,杏雨席频移。量校三蕉叶,吟争一字师。异书横几供,宫漏短檠知。沈范初逢只,羊何共何之。疏狂还醉倒,清啸与闲宜。当日情如昨,为欢逝莫追……
他是多么怀念馆居阅微草堂的生活啊,三年里,他在课纪氏诸孙的同时,也在时时感受恩师在为政、学问、人品上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诲,“当日情如昨,为欢逝莫追”。
师生同嗜砚石奇
东坡玩砚,米芾痴砚,嗜砚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一种风尚,或名砚相赠,或雅聚把玩,或赏鉴铭题,至今以砚传家者亦不乏其人。
纪晓岚一生嗜砚,他将书斋命名为“九十九砚斋”,从《阅微草堂砚谱》中,可知其所藏多为古砚名品,从宋至明,藏砚之富,砚种之丰,名砚之贵,让人叹为观止。纪晓岚每得佳砚,都会与伊秉绶等师友门生一同把玩赏鉴,并品题其上。《阅微草堂砚谱》中有一方“黻文砚”,石古形奇,纹如两己;此砚系同朝好友刘墉所赠;全砚有刘墉、纪昀、桂馥、伊秉绶、蒋师爚题铭。刘墉铭曰:“晓岚爱余黻文砚,因赠之,而我以铭曰:‘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壬子二月,石庵。’”纪晓岚铭曰:“坚则坚,然不顽。晓岚铭。”伊秉绶铭曰:“粹温其外刚其内,其文两己互相背,知汝不为端紫辈。秉绶。”伊氏之铭,不仅赞其砚,更赞乃师“粹温其外刚其内”的品格。
纪晓岚师素不擅书,所得砚铭多为门生伊秉绶所书。嘉庆元年(1795),伊秉绶辑纪晓岚师砚铭草稿装之成册,属好友赵怀玉题诗,其《纪尚书昀拙于书,皆门下士代写,同年伊比部秉绶辑其砚铭草稿装之成册,次韵题后》诗云:“铭辞廿纸翦裁新,笔斗香奁砚其珍。涂改漫嫌随意写,装池难得有心人。”又云:“秩宗文字久撑肠,寿石缘还藉省郎。”“省郎”即伊秉绶,时为刑部主事。《阅微草堂砚谱》中砚铭,有署名的,也有未署名的,但观其笔法,不少未署名的为伊秉绶所书。
伊秉绶治学染翰,与砚朝夕相伴,受乃师影响,也一生嗜砚,耽奇嗜古。乾隆五十二年(1787)春,陕西学政王昶觅得汉未央宫瓦当赠给纪晓岚,伊秉绶见而酷爱之,从师乞去,纪晓岚为作《书汉瓦当拓本》,“束以铜而琢为砚,余既为铭之矣,墨卿拓摹其文,将求博雅君子咏歌之”。又请王昶作《跋伊墨卿藏汉并天下瓦当砚图》,伊秉绶的好友曾燠、陈廷庆都为此砚拓本题诗。
伊秉绶乞得乃师汉瓦当砚似不只此,胡承珙《题梁茝邻方伯所藏纪文达公古瓦研》说:“文达此研及汉并天下瓦研皆王兰泉司寇所遗,后皆归伊墨卿太守。”“梁茝邻方伯”即伊秉绶的福建同乡好友梁章钜。梁为嘉庆六年辛酉榜进士,亦出纪晓岚门下,在京师常游从于纪晓岚、翁方纲之门,林则徐《诰授资政大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巡抚梁公墓志铭》说:“生平精鉴藏,共辨证金石,讨论隶古,与覃西阁老、阮云台太傅、伊墨卿太守、程春海少农特相器重。”梁氏所藏汉瓦砚也得自其师纪晓岚,他跋《长生无极汉瓦双研》曰:“嘉庆丙辰孟夏榜报罢,谒纪文达师告行。师出此一匣相赠曰:‘三世师友视此物耳。’案匣贮汉瓦当研二,文皆曰长生无极,一底一盖,底即研面。吾师于上方用小隶字铭之曰:‘铜雀瓦,世所珍。后乎此,四百春。’”《默庵集锦》中,伊秉绶有一幅行书题识,似亦为题此砚:“河间纪文达师所藏汉瓦研,持赠长乐梁茝林仪部,同门弟伊秉绶观。”
嘉庆四年(1799),伊秉绶外放广东惠州府知府,成就了他一段“苏缘”,也成就了他一段“砚缘”。苏东坡曾在惠州居住二年七个月,这里的山水留下了许多东坡遗迹。嘉庆五年(1800),伊秉绶重修白鹤峰苏东坡故居,从墨沼中惊喜获得东坡“德有邻堂”端砚,砚底刻有行草“轼”字,下方阴文篆章“德有邻堂”四字。伊秉绶以小隶题识道:“嘉庆五年,修白鹤峰东坡故居,得此砚于墨沼,汀州伊秉绶记。”他将拓本寄友人题咏,有冯敏昌、宋湘、翁方纲题记,又有宋湘、何元题诗,冯敏昌行书题记云:“此坡公所以赉贤守也,觐之惊叹,钦州冯敏昌戏。”不仅冯敏昌如此说,翁方纲、赵怀玉都戏说这是东坡先生以此砚馈赠贤太守。
广东为端砚之乡,宋朝诗人张九成赞曰:“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伊秉绶在惠州得地利之便,喜藏端砚,嗜好端砚。嘉庆六年(1801)冬,肇庆府知府杨有源复开坑,伊秉绶随同砚工亲下石炕,获得佳石数片。至京师请纪晓岚师题识,乃师题曰:“门人伊子墨卿嗜古好奇,守惠州日,适同官醵金开端溪,遂随砚工缒入四十馀丈篝火,检佳石数片以出,此即其一也。”
伊秉绶还有一方自用端砚,是端溪大西洞水坑极品砚,有纪昀、翁方纲、阮元等以及伊秉绶自撰铭。砚背覆手凹处伊秉绶摹刻“伊”字。并记曰:“延光二年嵩山少室西阕铭文丛林芷下二尺许,黄小松司马剔得一‘伊’字,伊秉绶以摹于研。二千年阕神所守,出一‘伊’字为吾有,兹研因之传不朽。是维嘉庆壬戌年,铭者汀州伊秉绶。”最奇的是,此砚右侧有伊秉绶题记:“丁少溪守端州赠此石,后救吾大难,毋忘石交。”
“丁少溪”即丁如玉,江苏淮阴人,此砚石材为丁如玉署肇州府知府时所赠。后伊秉绶因事得罪上官被罢官,恰好丁如玉代理其职,其秉公无私,使其得以昭雪,免于发戍军台。伊秉绶感其恩德,“勿忘石交”,伊秉绶、伊念曾父子父子先后为丁行举、丁如玉父子撰写墓志铭,后来两家成为世交。
梦中犹得常相随
伊秉绶大约乾隆五十二年(1787)离开阅微草堂,结束馆师生活,开始悉心备考,准备参加乾隆五十四年的进士考试。这一次,他如愿以偿,以二等十四名赐进士第。中第后,他写了一首长诗《上宗伯师纪先生》呈谢师恩:
虎坊桥北龙门高,秋雯月霁明松梢。斜街学士已黄土,好士公卿谁复古?河间宗伯今扶风,刘略班艺填胸中。北极宏文开四库,西清巨手邀天顾。大典观成昭代编,高名将与天汉悬。诗篇流播绣蛮韔,扶馀贡使頕仪状。……阅微草堂一尊酒,子云不碍悬河口。生来只手刃摩天,几辈十年文覆瓿。公才自是应时兴,扶舆积秀瀛莫精。都俞从古兼吁咈,愿献昌言佐太平。
纪晓岚时为朝廷重臣、学界泰斗,伊秉绶虽离开了阅微草堂,但还常相往来,稽古问学,赋诗题句,问寒嘘暖。《默庵集锦》有一幅隶书横幅,其子伊念曾有跋曰:
先严官京师时,王文端、纪文达两相国常以进御文命书小隶,上甚嘉许。
“王文端、纪文达”即乃师王杰、纪昀。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朝鲜使臣柳得恭、朴齐家到京,与都中名人巨卿游从甚广,归国临别,纪晓岚和伊秉绶各赠以诗,柳、朴亦有和诗,诗笺存于伊秉绶家。同年十一月,伊秉绶与友生七人雅集阅微草堂,各赋七人故事,伊秉绶有《拟建安七子诗》。《纪文达公遗集》也多有为伊秉绶题画之作,如《为伊墨卿题黄瘿瓢画册十二首》《为墨卿题扇》《墨卿摹郑夹ƒ像为题五绝句》《为墨卿题刘文正公墨迹后》《张南华先生夏木清阴图为伊墨卿题》《为伊墨卿员外题滦阳扈从图》等。
由于门生伊秉绶的关系,纪晓岚与伊秉绶的父亲伊朝栋也有一些翰墨交往,有《题伊云林光禄梅花书屋图》《伊云林光禄左手写经图》诗,又为伊朝栋《云林诗钞》作序:
光禄云林先生,早年贡成均,领乡荐,而屡踬于礼闱,中年登第通籍,服官郎署,介介自持,以古儒者自策励。晚年遭逢盛主,知遇方深,而先生遽遘东莱之末疾,不竟其用,论者惜焉。……余因序先生诗,辄举《大序》‘发情止义’二语以起例,亦以后人或流于一偏,而云林诗得性情之正,为可贵也。
[清]伊秉绶 咏风觞月五言联 123×20cm×2 纸本 山西博物院藏释文:咏风多古意;觞月具新欢。书为秋厓二世叔鉴正,嘉庆癸亥岁,世侄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伊秉绶印(朱) 寒玉斋(朱)
纪晓岚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1762-1764)任福建学政三年,结交不少闽籍师友,但之前与伊朝栋并无交往。
[清]伊秉绶 格言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释文:礼义廉耻,用以律己;律己寡过,律人寡和。村三兄属,乙亥首夏,伊秉绶。钤印: 吾得之忠信(白) 默庵(朱)
嘉庆三年五月,嘉庆帝奉太上皇秋狝木兰,纪晓岚及伊秉绶等26名汉员随扈,途中“颇得唱和之乐”。未料同行仅七日,伊秉绶即被选为湖南乡试副考官,后又出守惠州,纪晓岚有《题芦沟折柳图送伊墨卿出守惠州》诗送别:
芦沟桥上五马嘶,离亭惜别折柳枝。长吟短咏意不尽,丹青更付顾恺之。画成才脱画师手,早有新诗传万口。未唱阳关已断肠,知登庾岭重回首。与子相知十六年,披图亦觉怅留连。所期远慰衰翁意,惟在时闻太守贤。
伊秉绶外放惠州,历经磨难,再至京师拜谒乃师时,已经是嘉庆九年(1804)了。此时他在京复官需次一年,常往阅微草堂谈诗论文,也常与弟子纪树馨相聚,为纪树馨藏刘统勋楷书《虫豸诗》题引首,又为其所藏诸老致纪晓岚尺牍题识。嘉庆十年二月,纪晓岚在京逝世,伊秉绶时在北京,应该参加了乃师的葬礼及祭悼活动,虽然《留春草堂诗钞》未见悼念之作,但叶梦龙《风满楼书画录》所收伊秉绶《次云谷燕邸书怀韵十八首》诗有:“日校周金更汉碑,画禅参到虎头痴。河间叟并诸城游(抄本如此,“游”疑为“叟”之误——编者注),石墨楼前文字奇。”诗注:“石墨楼,覃溪先生斋名。时刘文清、纪文达师同作古。”
此诗即哀悼刘墉、纪晓岚师之作。嘉庆十二年,纪晓岚去世后第三年,张桂岩画纪晓岚像,伊秉绶亲为之题额:“河间中堂纪文达公遗像”,翁方纲为之题诗,此画一直为纪氏家藏,刻于《阅微草堂砚谱》卷首。
纪晓岚逝后至伊秉绶嘉庆二十年(1815)病逝的11年中,伊秉绶数次有诗怀念恩师。嘉庆十六年,伊秉绶,赋诗怀念已逝三师(王杰、朱珪、纪昀)、二友(张腾蛟、洪亮吉)。三年后的嘉庆十九年(1814),他在家乡宁化,又梦及纪晓岚师,赋诗《梦献县师纪文达公》:
……澄心真似水,阅世倏如棋。述著中朝冠,丰裁外国窥。九原宁可作,四库若为垂。葬近贤王冢,恩叨御制碑。已闻松是盖,旋讶雪盈髭。悔甚撄尘网,愁惟灌漏卮。一辞青琐闼,遂老碧梧枝。遗像曾驰驿,文孙亦把麾。谁云三十载,犹得梦中随。
相别日渐长,师恩永难忘。纪晓岚与伊墨卿,座师与门生,三十年的师生真挚情谊与翰墨情缘,可谓绵远流长,正如昔贤所云:“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清]伊秉绶 改诗怀古五言联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改诗眠未稳;怀古坐应枯。书似芸野三兄雅玩。嘉庆丁卯初秋,汀州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东阁梅花(朱) 宴坐(白)
[清]伊秉绶 甲辰除夕诗 91.6×44.6cm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释文:六曲屏风七曲栏,辛盘甲煎庆团栾。潘生早岁云霄上,许掾全家日月宽。暗数鸿泥春剪燕,细听莲漏夜烧兰。金台几卷新诗草,珍重今宵带酒看。甲辰除夕,次韩舲桂比部一首,书请怡庭老前辈教正。侍伊秉绶初本。钤印:墨卿(朱) 所谓伊人(朱)
[清]伊秉绶 万卷十年七言联 纸本 安徽博物院藏释文: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树长风烟。汀州伊秉绶。钤印:伊秉绶印(白) 默庵(朱) 苍鼠奋髯饮松腴(朱)
[清]伊秉绶 甘菊寒梅五言联 128×21.5cm×2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释文:茗杯眠起味;书卷静中缘。秉绶。钤印:人书俱老(白) 伊秉绶印(朱) 柘湖(朱)
[清]伊秉绶 观鱼水榭诗 129.4×39.6cm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释文:五人抱被秋堂宿,潇潇夜雨桐心竹。纵饮高歌海舶惊,满楼灯影摇寒绿。丈夫未了民物忧,安能射猎南山头。手挽银河摘珠斗,凌空长啸海天秋。云谷大弟招同芷湾、虚舟、子羽,觞予观鱼水榭,各纪以诗。时癸亥九月十六,将归汀州。默庵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伊秉绶印(朱) 归去来堂(朱) 寒玉斋(朱)
[清]伊秉绶 黄庭坚诗句 124.5×37.2cm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释文: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山谷句。昔梁药亭每喜书之,所见屡矣。墨卿。钤印:伊秉绶印(朱) 故太守章(朱) 寒玉斋(朱)
[清]伊秉绶 群英清咏 30×215.5cm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款识:坳堂先生以文章经济推重海内,乾隆辛亥观察江左时,偶示微疾,息辙养疴,诸名士赋诗赠行。癸丑春日,绶获遇先生于都门觉生禅院,出示诸作,因为汇书一卷。尚有方外数十章,笔倦不及写,当俟异日耳。汀州侄伊秉绶。钤印:都官(白) 客子墨卿(朱) 秉绶之印(白) 古欢(朱)
[清]伊秉绶 格言 纸本 福建省博物馆藏释文:非理外至,心惟恐凛,凛如避虎,弗恃攘臂勇;非理内发,心自悚惕,惕如探汤,弗纵食指动。为同侪所少书此遗之。秉绶。钤印:默庵(朱)
[清]伊秉绶 格言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释文:帷幕之事可传,君子之家法立;近习之人生敬,君子之身教存。秉绶。
[清]伊秉绶 节临《张迁碑》 101.7×31.5cm 纸本 福建省博物馆藏款识:节临汉碑,戊申九日,汀州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秉绶之印(白) 古欢(朱)
[清]伊秉绶 为文论诗五言联 纸本 福建省博物馆藏释文:为文以载道;论诗将通禅。乙亥初伏,秉绶。钤印: 墨卿(朱) 西湖长(白)
[清]伊秉绶 为文论诗五言联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释文:为文以载道;论诗将通禅。书为舫西先生侍御尊兄正。嘉庆丁卯花朝,愚弟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东阁梅花(朱) 宴坐(白)
[清]伊秉绶 书为文论诗五言联 107.5×14cm×2 纸本 唐云旧藏释文:为文以载道;论诗将通禅。书为槎客先生有道之教。嘉庆十二年初伏,宁化弟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秉绶之印(白)
[清]伊秉绶 苍官神君七言联 162.7×32.9cm×2 纸本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释文:苍官青士左右树;神君仙人高下花。癸酉三月,汀州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西湖长(白) 伊秉绶印(朱)
[清]伊秉绶 仿巨然山水 纸本水墨 广东省博物馆藏款识:墨卿仿巨然笔。钤印:墨卿书画(白)
[清]伊秉绶 名香清望五言联 123.8×31.3cm×2 纸本 四川博物院藏释文:名香凝百福;清望在三台。书为海槎大兄大人诲正。汀州弟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伊秉绶印(朱) 宴坐(白)
[清]伊秉绶 万卷十年七言联 纸本 无锡博物院藏释文: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树长风烟。书为维楚大兄雅正,弟秉绶。钤印:墨卿(朱) 东阁梅花(朱) 柘湖(朱)
[清]伊秉绶 韩愈诗 91.5×30.8cm 纸本 天津博物馆藏释文:南馆城阴阔,东湖水气多。直须台上看,始奈月明何。受盦大兄雅正。昌黎句。秉绶。钤印:默庵(朱) 柘湖(朱)
[清]伊秉绶 扬州杂诗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释文:半江云水淡如秋,不算淮南上巳游。明月二分才八斗,几人扶醉十三楼。扬州杂诗。书于五羊寓次,汀州伊秉绶草。
[清]伊秉绶 节临《淳化阁帖》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释文:南台御史谢宪,乃堪驱使。臣门义旧,粗是所悉。其频经运,已督有前效。伊秉绶。钤印:客子墨卿(朱) 阿衡之苗(白)
[清]伊秉绶 临蔡襄《荔子诗帖》 129.6×63.3cm 纸本 天津博物馆藏款识:蔡君谟《荔子诗帖》,临奉惠人三兄老先生雅正。汀州伊秉绶。钤印:秉绶之印(朱) 敦厚文雅(朱) 泉声树色(朱)
[清]伊秉绶 朴学清诗五言联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朴学尊纪注;清诗缘性情。书为燮堂九兄政之。用野云画笔作此。嘉庆三年三月三十日,汀州弟伊秉绶。钤印:伊秉绶印(白)
[清]伊秉绶 张烈妇诗 纸本 福建省博物馆藏引首释文:贞烈垂芳。辛未夏日,秉绶题于贞松馆。引首钤印: 墨卿(白) 氏姓曰伊(白)释文:张烈妇诗。有序。烈妇姓赖氏,宁化人。元孝子禄孙之裔,未斋上舍之女,年十八,归张氏子朝铎,归六年夫死,无子,殉焉。乾隆乙卯年事,吴清夫征君采其事入《节烈志闻》。夫子之病亟,仓皇咨觋巫。巫敢以实告,夫命在须臾。再为推妇命,命必更二夫。妇闻双泪落,此语其然乎?其然默而奋,曰岂不在吾。夫瘖目将瞑,握手心踟蹰。收泪好言慰,昨祷神相余。转身扃绣阁,一桁魂先驱。理得数无权,浩气横太虚。人苟树奇节,其权良在吾。作诗光我集,且以砭吾徒。嘉庆十有六年岁次辛未夏四月十八日,同里伊秉绶题并书。钤印: 吾得之忠信(白) 默庵(朱) 人书俱老(白)
[清]伊秉绶 临古帖 29.5×109cm 纸本 首都博物馆藏款识:嘉庆十二年七月,舟泊露筋祠下,秉绶背临为槐圃三兄秀才藏之。钤印:默庵(朱) 吾得之忠信(白)
[清]伊秉绶 西湖讲舍校经图 纸本 福建省博物馆藏释文:西湖讲舍校经图。恭甫先生太史属,伊秉绶题。嘉庆乙丑四月初五日。钤印: 墨卿(白) 氏姓曰伊(白) 宴坐(白)
[清]伊秉绶 读画楼 32.3×169cm 纸本 天津博物馆藏释文:读画楼。默庵伊秉绶为默耕年丈题,嘉庆丁卯秋。钤印:伊秉绶印(朱) 默庵(朱) 柘湖(朱)
[清]伊秉绶 文选旧家 55.3×239.5cm 纸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释文:文选旧家。嘉庆十七年秋,汀州伊秉绶书。钤印:吾得之忠信(白) 默庵(朱) 宴坐(白)
[清]伊秉绶 千章百砚之斋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千章百砚之斋。万田六兄属。秉绶题。时嘉庆十九年十二月朔,假馆斋中。钤印:伊秉绶印(朱) 默庵(朱)
[清]伊秉绶 桃李江湖七言联 171.5×30.5cm×2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释文:桃李春风一尊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书为药庄十二兄正。山谷句。乙亥新秋,伊秉绶。钤印:吾得之忠信(白) 默庵(朱)
清[伊]秉绶回汀舟过建溪诸滩128×38cm纸本首都博物馆藏释文:溪路苦厌山,万叠连崒?。轻舟相回旋,竟日不得出。呀坑豁然开,喧豗洪流急。(□□)浪片飞,澎湃怒不息。积石抵奔涛,峥嵘向我立。舟与石磋磨,掀簸迭欹仄。长篙刺不前,牵缆人无色。柁师暗转移,一臂齐众力。世人竞役役,风波在乡邑。毫厘或差池,瞬息嗟何及。出险见平川,双桨如展翼。回看所历途,杳然忽已失。《回汀舟过建溪诸滩》,近作书为芷湾年兄太史正是。汀州愚弟伊秉绶。钤印:伊秉绶印(朱) 墨卿(白)
[清]伊秉绶 梅花诗 纸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释文:梅信微茫动远情,道人能共景凄清。水边竹屋霜天月,琴鹤一时都有声。小园梅花十五株,既赋五律四章,又作八绝,此其一耳。秉绶。钤印:伊人(白) 青山吟鲍谢红烛写庄骚(白) 秋水园(白)
[清]伊秉绶 《白庵子羽共写枯木竹石》诗 127.3×45.4cm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释文:满堂豪翰酒千钟,坡老风流墨较浓。枯木逢春原自好,何如修竹不知冬。白庵子羽共写枯木竹石。钤印:西湖长(白) 墨卿(朱) 柘湖(朱)
[清]伊秉绶 世家盛业五言联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释文:世家传旧史;盛业继前修。书为省庵四兄大人雅正。嘉庆十二年六月望,世愚弟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伊秉绶印(朱) 宴坐(白)
[清]伊秉绶 七绝诗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释文:谷口阴森百(丈)牵,峡云似墨黯风烟。只悬一片如珪月,潭底鱼龙不夜天。仁山大人正句。墨卿。钤印:墨卿(朱)
[清]伊秉绶 倚山楼登高 17×41cm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释文:矗云粤秀郁青苍,榕叶吟风未染霜。再叩山灵携两屐,略无秋气感重阳。珠江绿浣生番廨,宝剑光腾估客装。谁识几年湖海别,素衣菊酒入兰房。云谷农部招同澧浦、朴石两太史,子羽山人,东梧广文登高,饮于倚山楼。秉绶草。香石明经。钤印:伊秉绶印(朱) 宴坐(白)
[清]伊秉绶 即席绝句 89.5×30.5cm 纸本 山东省博物馆藏释文:醉石山房借树亭,主人多酒更忘形。宵分听月藤阴下,肯使好风吹客星。四月五日即席一绝,重「客」字,篑山先生改之,弟秉绶。钤印:默庵(朱)
[清]伊秉绶 巍峨萧散五言联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巍峨拔嵩崋;萧散在琴尊。书为鉴三四兄亲家雅正。姻弟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伊秉绶印(白)
[清]伊秉绶 水茜林兰六言联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释文:水茜送秋濯馥;林兰近雪扬猗。书为澄波诗僧补壁并政,嘉庆五年八月,与芷山同游海幢,伊秉绶记。钤印:客子墨卿(朱) 阿衡之苗(白) 宴坐(白)
[清]伊秉绶 送何兰士出守宁夏 92×28cm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释文:君不见贺兰山高高插天,柳枝红似珊瑚鞭。君不见黄河流过鸣沙东,青铜峡口飞(犹)神龙。我欲山头筑成戏马台,倒倾黄河入酒杯。受降三城日四顾,千金何处无龙媒。使君五马一高骢,初衔恩命蓬莱宫。汉唐櫜鞬防边处,圣朝耕凿屯田功。即今新涨桃花始,龙门一丈源尺水。置邮火急报雝豫,好在纡迟一千里。编氓畚锸渠工鸠,田不税亩惟税牛。露冕巡行儆游堕,土膏沃衍年丰收。农闲月夜吹笙竽,清歌妙舞红氍毹。元昊宫前畜牧地,坐令窈窕来吴姝。太守言诗土风美,无荒好乐人瞿瞿。君昔卧病思清漳,天子命汝来朔方。君心不饮九江水,定知风俗登陶唐。兰士先生二兄出守宁夏,作此奉送,即求是正。乙丑莫春,汀州弟伊秉绶具草。钤印:墨卿(朱) 西湖长(白) 宴坐(白)
[清]伊秉绶 节临《争座位帖》 纸本 宁化县博物馆藏款识:临颜鲁公。秉绶。
[清]伊秉绶 仿沈周山水 17×51cm 纸本水墨 广东省博物馆藏款识:仿白石翁。墨卿墨戏耳。乙丑仲春中旬。钤印:墨卿(白)
[清]伊秉绶 临《淳化阁帖》 纸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款识:展祥开士属,伊秉绶临,庚午腊八日。钤印:客子墨卿(朱)
[清]伊秉绶 敬修无忝五言联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敬修其可愿;无忝尔所生。台山先生以此二句属为楹帖,谓以触目警心,其检身若弗及,先生已高人一等矣。嘉庆十二年六月廿三日,伊秉绶记。钤印:伊秉绶印(朱) 广陵太守章(白) 不远复(朱)
[清]伊秉绶 临《张迁碑》 138.9×38.1cm 纸本 四川博物院藏款识:张迁碑。秉绶。钤印:所谓伊人(朱)
[清]伊秉绶 武王铭 96.2×30.8cm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释文:火灭修容,戒慎必恭,恭则寿。壬申秋日,秉绶为瘦仙布衣书。钤印:吾得之忠信(白) 柘湖(朱)
[清]伊秉绶 梅花 绢本水墨 山西省博物馆藏款识:桂岩先生仁兄二十年好友,今遇于扬州,作此,正之。嘉庆十三年四月朔,小弟汀州伊秉绶记。钤印:伊(朱) 墨卿氏(白)
[清]伊秉绶 临虞世南《臂痛帖》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手山十弟属,秉绶。嘉庆九年四月八日,重遇于邗上。钤印:墨卿(朱) 伊秉绶印(朱) 宴坐(白)
[清]伊秉绶 佳人游子五言联 129.5×30cm×2 纸本 四川博物院藏释文:佳人美清夜;游子思故乡。书为引源四兄雅属。汀州伊秉绶。钤印:常思于物有济(白) 默庵(朱) 宴坐(白)
[清]伊秉绶 甘菊寒梅五言联 128.6×29.8cm×2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释文:甘菊藏为枕;寒梅画作屏。书为虚舟大兄世讲正之,同郡弟伊秉绶。钤印:伊秉绶印(朱) 默庵(朱) 东阁梅花(朱)
[清]伊秉绶 甘菊寒梅五言联(局部)
[清]伊秉绶 赋才治绩七言联 161.5×30cm×2 纸本 无锡博物院藏释文:赋才巨丽宗平子;治绩循良祖细侯。子白先生报最入都,畅叙剧醉,作此赠之。嘉庆十年二月中旬,宣南坊寓斋,汀州弟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西湖长(白) 宴坐(白)
[清]伊秉绶 云气江声五言联 118.5×28.5cm×2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释文: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汀州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伊秉绶印(朱) 寒玉斋(朱)
[清]伊秉绶 节临《张迁碑》四屏 117×67cm×4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款识:季彤四世兄雅正,嘉庆十有八年午月中旬,宁化伊秉绶。钤印:默庵(朱) 吾得之忠信(白)
[清]伊秉绶 旧书杯酒七言联 131.6×29.3cm×2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款识:旧书不厌百回读;杯酒今应一笑开。书为山民仁兄待诏正之。嘉庆丁卯春日,汀州弟伊秉绶。钤印:墨卿(朱) 吾得之忠信(白) 寒玉斋(朱) 东阁梅花(朱)
[清]伊秉绶 千载三秋五言联 120.6×30.9cm×2 纸本 首都博物馆藏释文:千载韩欧业;三秋宛雒游。恭甫先生典试中州,以此呈正。弟伊秉绶。钤印:伊秉绶印(朱) 东阁梅花(朱) 寒玉斋(朱)
责任编辑:郑寒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