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挺劲方严 交相辉映
——略论伊秉绶隶书、行草书的共性相通

2017-11-07朱良津

中华书画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行笔墨迹草书

□ 朱良津

挺劲方严 交相辉映
——略论伊秉绶隶书、行草书的共性相通

□ 朱良津

伊秉绶,生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卒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嘉庆三年(1798)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嘉庆十年(1805)担任扬州知府,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后因父去世离职。嘉庆二十年在去京城的途中于扬州病逝,享年62岁。其生平见载于《清史稿》《清史列传》等史籍文献中。

[清]伊秉绶 酒德琴心 73.5×31cm 纸本贵州省博物馆藏释文:酒德琴心。乙亥花朝,伊秉绶。钤印:伊秉绶印(朱) 常思于物有济(白)

[清]伊秉绶 易经系辞 67.7×62cm 纸本浙江省博物馆藏释文: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乙亥中伏,秉绶。钤印:默庵(朱)

伊秉绶是清代乾嘉时期的书法名家,亦擅篆刻,兼及绘画。其书法存世作品为数可观,各体咸备,展示了斐然的成就。

伊秉绶生当帖学盛极而衰、碑学渐兴的特殊时代。清代帖学上承明代,康熙皇帝推崇晚明董其昌的行、楷书,乾隆皇帝又偏爱元代的赵孟,帝王的好恶对帖学发展推波助澜,书坛在追风过程中,慢慢出现了因袭守旧、面貌单一、弊端日显的颓败之势。这期间,由于统治者对思想文化实施钳制措施,大批读书人回避经世致用之道,纷纷埋头于金石考据之学。在这种风气之下,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碑版、镌刻字迹,不仅促动学术层面上的深究精研,同时也为习书者们提供了书法艺术新的审美取向,促发了他们新的思考。其间,理论家兼书法家的阮元、包世臣分别作了理论上的探究,成为清代书法碑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曾任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他是著述颇丰的学者,涉及金石学、文学、书画理论及创作。所著《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力倡取法汉代及北朝碑刻,在他的论述里,明确了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大体系:一是以二王为首的帖学体系,一是以汉代北魏碑版、石刻为组构内容的北碑体系,对汉、两晋北朝以来的石上镌刻字迹作了充分肯定,并且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他建构的理论对清代的书坛影响深远,奠定了碑学大兴的理论基础。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等,安徽泾县人。嘉庆二十年(1815)举人,曾任江西新渝知县。他在所著《艺舟双楫》中,对清代书坛偏爱董、赵二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评论自汉代以来书法用笔的源流,倡导学习北碑,他的理论继阮元之后,对改变清代书风产生重要影响。碑派书法在理论倡导的同时,不断涌现追摹碑刻字迹,进行创作实践的践行者,伊秉绶即生当这个碑派书风应运而生的时代,并成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碑派书法更集中地表现在篆隶书的纳古出新上。所有碑派名家几乎都在这两种书体当中获得成就。与伊秉绶大致同时的书法佼佼者,若以篆书成就论,有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隶书则有桂馥、伊秉绶、陈鸿寿、邓石如等。纵览伊秉绶的传世墨迹,其楷、行、草、篆、隶书一应具有,其中数量多的当数他的隶书、行草书作品,这两类作品的量亦反映了他在这两体上用功尤笃,成就突显。若以这两种墨迹来看,又与其他书法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他的隶书成就更高,更具艺术性和创造性,这种看法是与他同时代及之后的习书者们的共识。

笔者以为伊秉绶的隶书、行草书,虽然因书体不同呈现给观者的视觉感受不同,但气息相通。他的隶书、行草书在用笔的方式上,在引入楷书方法的处理上,在结字及字的空间安排上,均有着相似的手法或者思考。

[清]伊秉绶 题东坡帖 111×30cm 纸本 贵州省博物馆藏释文:元祐孤忠寒食诗,临书常感禁书时。何须肥瘦论工拙,公是天人不受羁。题东坡帖。伊秉绶。钤印:西湖长(白) 墨卿(朱)

[清]伊秉绶 欧阳修《梦中作》 132×34cm 纸本 贵州省博物馆藏释文: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那客思家。礼湛年长兄属,欧阳文忠公梦中句,秉绶。钤印:氏姓曰伊(白) 默庵(朱)

伊秉绶的隶书取法汉隶中的《张迁碑》《衡方碑》《开通褒斜道》等,熔铸了这些碑刻字迹的特点。他的隶书以浓厚的篆籀之笔书写,这一点较之汉代诸碑,有很大的不同,笔画之间少见那种波磔之笔,无论纵向的抑或横向的笔画,行笔乍看都像似直来直去。另外对有出挑处的笔画,往往都处理得比较含蓄,尽量在弱化汉碑中的那种挑笔的俏丽之形。横笔在伊氏隶书中的表现是非常独特的,特别是在那种一字之中有几横笔出现的情况,他几乎是在遵循相似的规则,基本上将这种字的横笔处理成相同的长度及粗细,外形平直,两头基本写成蚕头,弱化对于燕尾的表现。这种平行线式的处理,使得伊氏隶书较之汉碑,及其他隶书名家的风貌而言,更加具有一种方正感和稳重感。虽然从整体上看,伊氏隶书笔画圆润平直,但是他的用笔是十分讲究的,并非简单地平滑而过,而是逆入起笔,或圆或方,涩笔向前,力裹毫中。他的运笔,几乎是严格的中锋用笔,笔画的线条洁净、圆润、朴拙。伊秉绶的隶书正是因为具有用笔凝重,少波磔之笔,平直,擅用浓墨这些特点,所以所书大字,给予观赏者会有愈大愈壮的视觉感受。在行草书方面,伊秉绶的书法得力于唐人,尤其颜书。他的行草行笔流畅,但不显轻滑,气度古拙。他生活在馆阁体盛行的时代,其本身又有科举入仕的经历,有过接受馆阁体的过程,但却能在自己行草书风的树立中,摒弃当时追风董赵二体流弊的影响,从颜书中形成自我。他从帖学入手,终能摒弃帖学中的那种娇柔之气,而在行笔中引入篆隶的古拙。颜体行书用笔多以中锋,与“二王”用方笔不同,多篆籀笔法,笔路圆融。伊秉绶学习颜真卿,接受了其行笔圆润,古朴含蓄与结体宽博、笔势厚重迟涩的这些特点。而与颜真卿行书不同的是,颜字结体外张,伊秉绶的结体较内敛,外紧内松。颜书行笔上虽没有“二王”迅疾,但还是比较自如,一气呵成的。伊书则力裹毫端,动作比较迟缓,由于迟缓而凝重,紧迫而聚力。他的行草书让人感到的最大特点即是篆隶之笔意,笔画刚硬,这与他那笔画平直、具有篆籀笔意的隶书具有着相同的气质,金石味浓厚。

[清]伊秉绶 退一步斋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释文:退一步斋。蘅沚三兄属书。嘉庆癸酉,伊秉绶。钤印:人书俱老(白) 伊秉绶印(朱)

伊秉绶的隶书在写法上糅入楷书的方法,这一点前人已经谈及,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谈到伊秉绶“化板滞而为清空高邈,用隶法写颜字,又用楷法写隶字,师颜之所师。”说他以楷法作隶书,笔者以为在他的隶书横平竖直、横轻竖重,这无疑是和颜真卿的楷书特点契合的。在他的隶书中,那种笔画上竖重横轻的对比反差,已突破了汉代诸碑笔画匀称的处理方法。其实他在行草书创作中也引入楷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运用了楷书的笔画,二是体现在楷字直接混杂在行草字中。在他的行草书作品中,笔画硬朗是一个明显的特点,横竖笔画常常是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动作到位的。其中表现在竖笔上是非常突显的,竖笔往往处理得挺且直,看得出他对竖笔的经意程度。竖笔如此,字的整体就显得挺劲俊拔,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行草书通常的柔美性质。加之细看伊秉绶在横笔上的处理,往往使用汉隶的笔法,虽然多呈波磔,但行笔走势几乎写成的是平画,这与多数行草书家横笔由左向右上行笔的方法不同,很有力感。他在创作行草时,能让这种横平竖直的楷书写法与其它的圆转笔画配合,并不显得突兀。除此以外,伊秉绶还适度地将少数字完全作楷书或行楷写法的处理,与屈曲盘绕、引带牵丝的行草融在一起,对比强烈却并不显得突兀,充分彰显了他能调整章法,驾驭全局的过人之处。

从字的结构上看,伊秉绶隶书方正,字形饱满,书写时将字的四角撑满,框架因此伸展开来,视觉上很坚实,内部宽松,通透,空间感强。这种外紧内松的感觉,会增强字的张力。他在行草书的结字上,处理方式的思考上,也与隶书一样,几乎每个字都写得饱满。当然他的行草书与其横平竖直容易伸展的隶书相比较,是不容易写得让人感到大且壮实,但还是尽力将字外撑。他写横笔虽然迟缓凝重,略带波磔,但整体是平画,有左右伸展之势,加之竖笔的挺拔,同样增强了字的张力,让他的行草书在气息上如其隶书,一样显现了那种高古宽博的气象。

伊秉绶隶书和行草书中都有独到的章法,他刻意经营,独运匠心。其流传的隶书墨迹中,有不少为横幅匾牌式的作品,这类墨迹往往字数少,每字笔画多寡差异大,不易处理,伊秉绶却有奇思妙想的处理方式。如上海博物馆藏“退一步斋”隶书横幅,这种一画之字与多画之字排列在一起时,他竟将其中的“一”字与其它三字的顶端齐平,这个“一”字的下端虽然留出了大块的空白,但会令人感到有内容,达到计白当黑的艺术效果。还有藏于上海朵云轩的“长生长乐之居”隶书横幅,同样展示了伊氏出奇制胜而又活泼的布白本领,他将这六个字作了排列上的参差处理,将“长生”二字写成一列,第三个“长”字单独成列,后面的“乐之”二字为一列,最后的“居”字又单独成列。这样将每列字数作如此的参差安排,就显得紧凑而又意趣横生。如此表现使这幅字更加厚重,解决了将六字写成一排比较长容易单薄的问题。在他的行草作品中,所出现的一个比较普遍现象,就是除少数字牵丝相连以外,其它字字独立,若不细品,乍看字形大小似乎没有明显的变化,匀称感强,保持几乎相等的字距和行距,通篇显得疏朗而不松散。他的这种章法的与众不同,已与其他的行草名家保持了相当的距离。亦如其隶书,在分割空间,配置空白这些章法上,显现了自己的个性。在伊秉绶的作品中,常常是根据所书作品的形式以及其中字的特点,来处理章法和决定字的写法,从而产生出奇的效果。

笔者供职于贵州省博物馆,馆内珍藏有伊秉绶墨迹隶书一件、行书两件,以及其后人伊立勋篆书墨迹一件。伊秉绶家族擅书者不乏其人,在书法史上留名,有墨迹流传的还有其子伊念曾,玄孙伊立勋。伊念曾(1790-1861),字少沂,号梅石。他是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任严州同知,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所以有印曰“廿年令尹四朝人”。如其父擅书能画,工篆刻。著有《守研斋诗钞》《广印人传》《萍踪开记》等,享年72岁。他的书法继承其父的风格,但继承效法中有自己的东西,较之其父行笔更显率意,结体上横向伸展,变方正为宽扁,似有汉简的意味。伊念曾墨迹可惜贵州省博物馆没有存藏。伊秉绶玄孙伊立勋(1856-1940),字熙绩,号峻斋、石琴,别署石琴老人、石琴馆主。他于光绪末年,曾任无锡知县,后寓居上海,鬻字为生。民国时期,上海有著名的三家报刊——《申报》《新闻报》《时报》,其中《新闻报》的报额即为他所书。伊立勋虽然篆隶行草俱能,但自幼受家学熏陶,成就侧重于篆隶二体,最为精擅的还是隶书,其隶书书风颇似乃祖。与伊秉绶的那种古朴意态,严整简净中显机趣活泼,在形式美感意趣当中,展示用笔沉郁超拔的气格一脉相承。在我国书法史上,著名书法家很多,但是家族数代皆擅书,风格上具有家传特色,并有相当的知名度的却不多见。从远及近数,东晋王氏家族、宋代“二米”父子、明代文徵明子侄,至清代,伊氏一门亦以其流传至今的为数可观的墨迹,以及人们充分的认可度,毋庸置疑地确立了其家族书风的地位。

[清]伊立勋 临风承露七言联 135.5×30cm×2 纸本 贵州省博物馆藏释文:临风玉树茑萝上;承露金茎霄汉间。振缨四兄大人雅鉴,戊申首春,弟伊立勋。钤印:汀州伊立勋长寿印信(白) 峻斋金石文字(朱)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的这几件伊氏家族的隶篆墨迹是:

一、伊秉绶《“酒德琴心”四字轴》。书写内容“酒德琴心”四字,行书款:“乙亥华朝,伊秉绶。”款中所提“乙亥年华朝”即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花朝节(即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二月),正是伊秉绶去世的那一年,可知这是一件他艺术历程里最晚期的作品,展示了其隶书最后的风貌。这件墨迹,四字结体方正,平稳缓慢出笔,字形饱满,撑满四周,四个字中有三字带点画,均有挑起的笔意,但出锋含蓄,这与其它伊书中,遇到点画多的作品时,往往处理成圆点稍有不同。落款的七字行书,行笔细劲,正文与题款,笔画一粗一细,字形一大一小,相映成趣。

二、伊秉绶《欧阳修诗轴》。书写内容为欧阳修的《梦中作》诗。这幅行书,何时书写,款中未提。细观此墨迹,用笔圆润,轻重缓急,收放自如,用墨干湿枯润也恰到好处。

三、伊秉绶《〈题东坡帖〉立轴》。款中亦未提书写时间,亦如伊秉绶的其它行草书,行笔圆转,行距疏朗,幅中仅见四处字有连带,字字独立感强。

四、伊立勋篆书《临风承露七言联》。行书款:“振缨四兄大人雅鉴,戊申首春,弟伊立勋。”款中所提“戊申”年,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是享年八十馀岁的作者52岁时所书,算是中期的作品,这副小篆对联已是规模老道、法度谨严了。

(作者为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郑寒白

猜你喜欢

行笔墨迹草书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刘国勇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自作诗(草书)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阳泉 草书赋》
墨迹天气上市,也许不是什么好消息
书法欣赏(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