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视的检查及病例分析
2017-11-07陈文静
文/陈文静
双眼视的检查及病例分析
文/陈文静
视觉训练最早是由法国著名医生Javal 教授发明的,最初是用来代替手术,消除斜视和其他双眼视、双眼运动的异常。而在近几年,验光师加大了对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对双眼视功能的训练也成了近期的主要研究课题。
1 双眼视的定义
双眼视(Binocular Visual)的科学定义: 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神经兴奋沿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中枢对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并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 。
双眼视的产生需要3个要素:
1.知觉条件:即每眼必须具有良好的单眼注视力,双眼视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双眼物像差<5%),双眼视网膜具有正常的对应关系,双眼具有共同的视觉方向并具备一定的融合能力。
2.运动条件:即双眼在各个方向保持协调一致,并有一定的运动范围。
3.中枢条件:即双眼视野重叠部分必须足够大,且大脑的中枢发育正常。
2 双眼视的检查方法
2.1 调节功能的定义及检查方法
人眼为看清近距离物体而增加晶状体(主要是前表面)的曲率,从而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此种机制称为眼的调节功能。调节功能主要包括:负相对调节(NRA)、正对调节(PRA)、调节反应(BCC)、调节幅度(AMP)、调节灵活度(flipper)
其正常值范围如下:
NRA +2.00±0.50
PRA -2.50±1.00
AMP =15-0.25×年龄
BCC +0.25~+0.75
Flipper 单眼12 双眼8
调节功能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
(1)调节幅度AMP(负镜片法),主要步骤为:
a.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近用瞳距,近用视标至于近用视杆40cm处,打开近用灯。
b.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c.嘱咐患者看近用视力表中最佳视力上一行(会出现两种情况:看清或看不清)。
d.如看不清,说明调节幅度低于2.50D。
e.如看得清,可在患者眼前加负镜片直到患者报告视标为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所增加的负镜总量,再加上2.50D。
f.遮盖右眼,检查左眼,方法同上
g.检测双眼(调节幅度=|增加负镜片|+2.50D)
(2)调节反应BCC,主要步骤:
a.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近用瞳距,近用视标置于近用视杆40cm处,关闭近用灯。
b.双眼前同时放置±0.50交叉圆柱镜,负柱镜轴位为90,正柱镜轴位为180,嘱咐患者看近用视力表中十字条栅视标。
c.询问患者所看到的十字交叉线中的横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横线清楚加正镜片,竖线清楚加负镜片,迅速调整镜片置横竖线一样清楚,记录所加度数及符号。
(3)调节灵活度Flipper(镜片切换法),主要步骤:
(采用±2.00双面镜检查,字卡选用20/30E字视力卡)
a.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b.字卡看放置40cm处,看第一个视标(先正后负),看清后,翻转双面镜,看下一个视标,记录60秒内反转周期 (一正一负为1周期)。
c.遮盖右眼,检查左眼。
d.测双眼(注意:正式开始前,先做一个周期,使患者熟悉方法)。
(4)正负相对调节NRA/PRA,主要步骤:
a.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近用瞳距,近用视标至于近用视杆40cm处,打开近用灯。
b.嘱咐患者看近用视力表中最佳视力上一行,确保视标清晰。
c.先测NRA:在患者眼前加正镜片直到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所增加正镜片的总量,即为NRA的量。
d.撤掉所加正镜片,再次确保视标清晰。
e.再测PRA:在患者眼前加负镜片直到患者报告所看到视标为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所加负镜片总量,即为PRA的量。
2.2 集合功能的定义及检查方法
当双眼在注视近物时,双侧眼球向内旋转,使视轴正对所看物体,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正位于双眼黄斑中心凹部位,在一定范围内物体距离越近,眼球内转的速度也愈大,这种现象称为集合作用。
集合功能主要包括:集合近点(NPC)、远距离水平隐斜、近距离水平隐斜、计算性AC/A、远距离水平融像范围(BI BO)、近距离水平融像范围(BI BO)。
其正常值范围:NPC5cm 远距隐斜1棱镜度BI±2
近距隐斜:3棱镜度BI±3 AC/A3-5△/D
远距:BI ×/5-9/3-5
BO 7-11/15-23/8-12
近距:BI 11-15/19-23/10-16
BO 14/18-28/7-15
集合功能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
(1)集合近点NPC,主要步骤:
a.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近用瞳距,将视标置为单眼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
b.在40cm处,将视标平稳的由远到近移动视标直至视标破裂。
c.记录在此时距鼻根处的距离即为集合近点(以厘米为单位)。
(2)远距离水平隐斜(Von Grafe法),主要步骤:
a.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远用瞳距。
b.嘱咐患者闭眼后,右眼置6△BU,左眼置10BI,视标置为单眼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远用视标,睁开双眼,问其是否看到右下、左上两个视标。
c.嘱咐患者注视右下方的视标,余光注视左上方的视标,逐渐减小左眼的棱镜度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垂直对齐,记录此时左眼棱镜的底向及度数。
d.继续同上操作,直至眼前视标再次分离,然后以反方向转动棱镜直至两个视标再次对齐,记录此时的棱镜底向及度数。
e.取两次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
(3)近距离水平隐斜(Von Grafe法),主要步骤:
a.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近用瞳距,近用视标置于近用视杆40cm处,打开近用灯。
b.嘱咐患者闭眼后,右眼置6△BU,左眼置10BI,视标置为单眼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远用视标,睁开双眼,问其是否看到右下、左上两个视标。
c.嘱咐患者注视右下方的视标,余光注视左上方的视标,逐渐减小左眼的棱镜度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垂直对齐,记录此时左眼棱镜的底向及度数。
d.继续同上操作,直至眼前视标再次分离,然后以反方向转动棱镜直至两个视标再次对齐,记录此时的棱镜底向及度数。
e.取两次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
(4)计算性AC/A,主要步骤:
a.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
b.Von Grafe法分布查出远距离水平隐斜△1和近距离水平隐斜△2(内隐斜记为正值,外隐斜记为负值)。
c.AC/A=PD+M(△2-△1)(PD为远用瞳距,以厘米为单位,M为注视距离,以米为单位)。
(5)远距离水平融像范围,主要步骤:
a.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远用瞳距。
b.放置旋转棱镜于双眼前,棱镜刻度初始为0,并立于垂直位。
c.嘱咐患者注视单一独立的视标于6M处,此视标为患者较差眼矫正视力的上一行。
d.以2△/s的速率在双眼前增加BI棱镜,分别记录被检者的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记录棱镜为双眼总量)。
e.同法进行BO棱镜的检查。
(6)近距离水平融像范围,主要步骤:
a.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近用瞳距。
b.放置旋转棱镜于双眼前,棱镜刻度初始为0,并立于垂直位。
c.嘱咐患者注视单一独立的视标于40cm处近用视标上的垂直单列视标。
d.以2△/s的速率在双眼前增加BI棱镜,分别记录被检者的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记录棱镜为双眼总量)。
e.同法进行BO棱镜的检查。
3 病例分析
病例一:患儿,女,10岁。家长主诉孩子看电视时经常歪头,并且上学后老师经常反映其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首次检查,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父亲小时候有弱视但已治疗痊愈。
患儿裸眼视力:远用(5m)OD:1.0 OS:0.3
近用(40cm)OD:1.0 OS:0.3
眼轴检查: OD:23.85mm OS:22.30mm
(远距):5△eso
(近距):11△eso
1%阿托品膏散瞳后检影检查
OD:Plano 1.0
OS:+4.25/-1.00×170 0.4
立体视检查:100□
Worth 4点:双眼无明显抑制
注视性质:中心注视
检查分析:该患儿表现左眼视力下降,并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但看近伴有内隐斜,通过1%阿托品睫状肌麻痹后,显示左眼为远视,右眼无明显屈光不正,双眼屈光参差明显,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
处理方案:配镜或隐形眼镜并积极配合遮盖治疗和弱视训练,一个月复查一次。
视力训练:准备:配戴眼镜,并进行右眼有效遮盖。同时配合家庭训练(精细目力训练)。
步骤:
(1)双眼矫正视力相差两行以上,所以先进行左眼训练,若左右眼视力相差两行以内,可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
(2)训练项目包括
a.精细目力训练(串珠、描图)。
b.光学治疗(海丁格光刷、红光闪烁、光栅训练)
c.视功能训练(镜片排序、翻转拍、字母表)
d.脱抑制训练(红绿偏振片、Brock线)
e.融合训练(同视机)
一年后随访结果:
戴镜视力OD:0.9 OS:1.0
遮盖试验:远距: 正位
近距:4△内隐斜
立体视检测:60□
家长反映孩子现在上课注意力集中,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歪头看书看电视的习惯已经改变。
建议:继续配戴眼镜和训练。
病例二:患者,男,30岁,有20多年戴镜史。主诉最近几年经常出现看近转到看远时视物模糊,更换多次眼镜并没有好转,并且工作一天后眼睛酸胀难忍,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检查分析:该患者主诉看近转到看远时视物模糊,多次换镜也没有好转,并且视疲劳症状特别明显,所以在检查原镜屈光度是否足够的同时,也应检查视功能是否异常。
结果显示,该患者看近眼位比看远时的眼位大7个棱镜度,近眼位是10△内斜,超出了正常值,并且AC/A值才有2△/D,比较低,双眼的调节灵活度均低于正常值而且正片难通过,而近用的正融像范围的模糊点没有达到近眼位的2倍,所以才会有不舒适的感觉,属于集合不足。但是该患者的NRA值和BCC值均异常,单眼的调节灵活度下降,而单眼调节幅度正常,所以属于调节过度,诊断为调节过度伴随集合过度。
处理方案:屈光矫正,正镜附加配镜并视觉训练,每周训练1~2次,每一个月复查一次。
正镜附加可以缓解调节过度引起的视疲劳,但训练着重集合训练。
训练项目包括:
(1)Brock线,训练集合功能。
(2)偏振立体图,训练集合功能。
(3)镜片阅读、排序,训练调节功能。
(4)调节灵活度训练(翻转拍),训练调节功能。
两个月后随访结果:该患者配了正镜附加的眼镜,由于工作较忙,训练次数较少,但症状已经减轻,并且双眼视功能也慢慢恢复,建议继续戴镜。
案例三:患者,女,18岁。 主诉双眼视疲劳,看书15分钟开始不舒服,视物模糊,有此症状已有2年,有轻度近视,不愿坚持戴镜,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
裸眼视力: 远 OD:0.8 OS:0.8 OU:2cpm(+/-)
检查分析:正负融像性储备减弱,集合近点远移,单眼调节灵敏度正常,双眼异常。NRA/PRA值偏低。属于典型的融像性聚散功能异常。
处理方案:暂不配镜,进行翻转拍、字母表操的训练
两月后随访结果:裸眼视力已经恢复到1.0,原先症状已有缓解。
建议:继续进行巩固训练。
4 结语
通过视功能的检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视功能训练主要针对弱视儿童、视觉障碍人群及低度数人群。帮助弱视儿童建立良好的视功能,帮助视觉疲劳的的人缓解视疲劳,让低度数人群提升视力,让广大屈光不正患者拥有一个舒适持久的视觉世界,是眼视光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