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山水画于现代传统建筑的影响

2017-11-06甘露

设计 2017年20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宋代园林

甘露

摘要:在中国园林建筑中,建筑、自然和诗歌、绘画形成了一种不可分隔并密集混合的状态。宋代山水画作又与传统建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交相呼应。下面文章以园林为例,通过对宋代山水画的艺术鉴赏,寻找两者的共通之处。借传统文化中宋代山水画推动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传统建筑发展,使当代传统建筑重返自然之道。

关键词:宋代 山水绘画 传统建筑 园林 当代传统建筑

一、宋代山水画与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

宋朝是艺术文化的黄金时代,绘画与建筑同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凡艺术必有共通之处。宋元时期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高峰,这里讲的绘画,主要是指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超过了许多其他艺术部类,与园林建筑交相辉映,同为宋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文章通过探索宋代山水画与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分析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深感中国传统建筑急需向现代传统建筑转变,可是如何发展才能使现代传统建筑不失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追求,使其在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和建筑功能要求的同时又保持传统文化中的气韵神形呢?

根据宋代山水画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吸取先辈的艺术风采,通过对宋代山水画的艺术鉴赏纵观其发展历程,寻找两者的共通之处,借宋代山水画推动现代传统建筑的发展,使当代传统建筑重返自然之道。这不仅是对建筑观念的改变,更是改变和促进人与自然彼此交融的一种生活方式。文章探讨的是宋代山水绘画穿越干百年后与现代传统建筑的对话。不仅在于对现代传统建筑的探索,更是为了对那曾经寄情于自然山水、詩意生活的重建。曾经的中国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如今的发展开始使曾经覆盖整个中国大地的那种景观建筑与城市体系几乎消失殆尽。当我们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关系,就有必要创造它的当代版本。

二、宋代山水画与传统建筑的共通之处

通过宋山水画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处于次要但又不可或缺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曾更看重自然,认为在人居环境中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比建筑更为重要,而建筑被理解为是一种人造的半自然物。在自然中人们通过学习,探索到一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就曾建造出一种和自然环境系统非常接近的系统,那便是中国园林建筑。

(一)观点一: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从倪瓒的《容膝斋图》可以看到,在那种山水世界中,房屋总是隐在一隅,或是寥寥数笔,并不占据重要醒目的位置,讲究整体和谐。在山水画中,这种建筑在自然景物中的关系是被反复描绘的对象。而在传统园林中建筑同样处于次要地位。在苏州狮子园里,王澍常问学生:“怎么园中十亩地有八亩被一座山和自然景观所占据,建筑都退居其次?”显然,在这种园林建筑中,自然景观远比房子重要得多。纵观中国历史,人向自然学习这种行为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园林就是其中一种,面对现在过于工业化的建筑,园林是有着自然生命的建筑。

宋代山水画中所提出的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实则与传统建筑造园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营造思想一致。传统园林中通过置山设水,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清新秀丽,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作为造园的最高境界“宛自天开”,追求天然的“意境”,这意境是由山水花木等自然物的组合创造出来的。计成在《园治》中描写园林景观:“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干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延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干寻之耸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以山水花木为基础,以山水画为依据,经过奇妙构思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北宋山水画家荆浩,其作画特点以花长时间熟悉考察所需描绘的自然对象为特征,其在著作《笔法记》中强调要在“形似”的基础上同时表达出自然对象的生命,“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苟似也可,图真不可及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也就是:不仅限于追求事物外在的形似是否真实,而是要表达出内在的气韵神形,要尽力表达出自然对象的内在的风神,这种风神建立在对自然景色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和描绘能力的基础之上。在造园中的布景同样是不满足于单纯的对自然景色的外在模拟和形似上的追求,而是根据对周边地形环境的熟悉了解后,对自然景色给以真实而又概括的处理。这恰恰与造园中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追求相一致。

宋代山水画中会对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作长时间且详尽的考察,并在画面构图时也会作细致严谨的规划。而造园亦是如此,对应在造园布景中造园家也需要熟悉地形与周围环境,然后加入巧思因地制宜。如苏州拙政园,经过巧妙布置,将这一带原来的洼地改造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因地制宜达到不露人工痕迹的自然美,并保持了景致的天然形态。

(二)观点二:讲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郭熙画论《林泉高致》中谈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由此可见,在自然山水画中可以行走、可以观望的不如可以居处、可以游玩的境界高。即重点不在“可望、可行”,而在于“可游,可居”。“可游、可居”不应该是短暂的片刻感受,也不应该在于被描绘对象中具体的一物、一景,而应该是一种广阔整体的自然场景,和所居生活场景地的重现。这种具有广阔整体性的“可游,可居”,是从生活到人生再到自然境界的一个过程,正如《林泉高致》中谈到“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即作者借对自然山水的表现,表达出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生境遇以及理想追求和审美情趣。追求表现的美和理想,这也同样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的文学内涵所在。

造园中与之对应的是园林建筑的营造手法,和对意境的创造,通过巧妙的布局同样可以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园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有诸多可以让游者驻足的观赏点,如苏州网师园;所谓动观,就是指有较长的游览线可行,如苏州拙政园。观者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此为“可观”。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endprint

此为“可行,可游”。由此可知动静之分决定了该园“可观,可行,可游”的园林性质。至于“可居”,园林属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范畴,作为建筑自然少不了可居的条件。园林中的建筑包括了厅堂,亭,榭,馆,廊,舫,楼阁等。建筑属于景观里面的硬质要素,它既是视觉集中点又是景观点,起到控制视线,规划空间的作用。园林中的建筑要素具备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等多种实质性功能,同时建筑外立面上的匾额、楹联、题刻等又承载着主人精神世界的寄托。

三、宋代山水画于现代传统建筑的运用

由王澍设计建造的宁波博物馆就很好的体现了宋代山水画于当代传统设计的运用。他参考研究的宋画包括董源的《夏景山口待度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并从宋画中所获得的设计想法:将二维平面的宋画直接看做建筑的立面。

这个现代传统建筑建造的开始,首先要做得与宋山水画一样,便是熟悉描绘的景色,根据对周围环境的考察,考虑如何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气韵、到达形似。那么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周围的大环境,建筑场地地处平原,周围是一片远山环绕。现场考察发现,在博物馆的对面有一座做人工翻制且规模较大的水泥假山,据说还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对某座真实大山外形的还原。由此,设计师获得灵感决定将建筑造成一座比它更“假”、更高大的山,但使其更具文化内涵、更有山的意思。秉承着这样的设计理念,要求建筑整体要有一个古朴的外形,近观要有山峦之势。所以从这个建筑的整体外观来看,宁波博物馆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段(如图1),且不难发现设计师王澍所借鉴的就是董源的《夏景山口待度图》(如图2)。他曾说,关于《夏景山口待渡图》,我印象最深的是水平地平线和夕阳中的光。所以在后来的设计师王澍有意将建筑高度控制得很低,似《夏景山口待渡圖》的长轴画卷。建筑边角微跌,向乡野延展般广阔的地平线延伸得很远,磅礴大气。并将建筑的顶边瓦片砌法密集使用暗红色的瓦缸片,把夕阳的余辉光固定下来。

走近观察才能发现,从建筑的外立面看,建筑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于山体裂缝的样子。南立面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图(如图3),在建筑的一个“山谷裂缝”中,有一条阶梯如“山中密径”通向远处建筑的第二层“山”。其所借鉴的就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如图4),其中的大山描绘,给人的感觉就是从一个山谷望去,凸现在远处,浑然一团。而当你面对这座建筑是也会有这种感觉。这便是所谓的把二维平面的宋画直接看做建筑的立面。

结语

以王澍设计建造的宁波博物馆为代表的现代传统建筑,他们以传统文化为本源的设计的理念,忠实于传统自然的意趣,由表及里散发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传统总是不断地被重新解读、更新、转化,最后融入现代生活,中国传统建筑也应该借由传统文化向现代传统建筑转变。借鉴宋代山水画只是其中一种途径,如何创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当代传统建筑,还有很多方式等待着我们探讨。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宋代园林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中国园林“缀玉集”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探析陕西关中地区“东府”与“西府”传统木窗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试论传统建筑的礼制特征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