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素养,设定小学德育目标
2017-11-06刘淮北刘艳
刘淮北+刘艳
摘 要:在核心素养“横行”的当下,小学德育教学目标的设定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在学生德育素养培养过程当中,焦点要义是“德”这个魂,怎样教育和指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必须在掌握当代学生特色、深刻总结已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引导。
关键词:德育素养;核心素养;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应当以培育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的。所谓基础性品格便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而德育目标正是要塑造学生具备优良品质所作出的规划和目的。
以往我们的德育目标要培养的各种素质都是分散、没有内在联系的,比如:在学生毕业前夕,我们会强调诚信品质;在参加运动会等一系列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中,我们则会适时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而在核心素养这个层面上去做德育工作,思路就会更加清晰。我们会发现,上述各项活动着力培养的这些道德品质,如爱心、诚信、集体主义精神等,它们都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即社会责任感。小学德育目标从最初的贴近政府、贴近社会,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时代发展方向转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德育需要把握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现在学校德育状态令人堪忧,如对网络成瘾、手机癖等现象习以为常,学生“难管难教”和“不敢管不敢教”成为教師的口头禅,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等等。在某些学校,常常可见学生随地吐痰、吐瓜子、吃零食扔塑料袋等不文明现象。
德育工作为何会陷入困境,原因有许多,德育方针的设定是其中之一。如果小学德育方针设定得合适,就会对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极强的内驱力。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不是寻常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首要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的方向。因此,小学德育目标体系应是由全学年总目标和学段各项分目标构成,应该是“知、行、情、思、信”的全面发展。
当代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要素(知、行、情、思、信)发展水平和内部关系呈不平衡状态。就小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总体发展水平而言,学生的“情”(情感倾向)优于“知”(认知水平),“知”优于“行”(行为选择),“行”优于“思”(思辩能力),“思”优于“信”(价值观取向)。
各学段学生呈现不同的心理成长特点,按照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目标。低、中学段学生更关注个人能力,高学段学生更看重个人魅力、人际关系和个人品德。低学段学生限于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所感知到的人际和谐感更强,所以在行为选择上更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并会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伴,表现出更强的“信赖”。年龄越小,学生越容易感知周围的环境诚信,更倾向于遵守现有的规章制度。中、高学段学生则因为认知水平有所提升,所感知到的人和事有所不同,加上思辨能力有所提升,所以在团队合作中往往选择以个人决定替代团队决策。
在“情、知、行、思、信”的引导下,小学生通过六个学年的品德学习与养成过程,需要养成团结、助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师、孝敬、勤奋、节约等十二个方面的良好品质行为。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
助人: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实:真实表达主体所具有信息的行动(指好的一方面),也便是行为忠于良善的心。
守信:保持诚信;遵守信约。
遵纪:遵守纪律,是每一个学生的义务。
守法:遵守法律,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文明:人类社会进步状态,良好的语言、行为。
礼貌:人与人之间协调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是言行举止对他人尊重与友爱的表现。
尊师:尊重师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孝敬:孝顺父母,尊敬亲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勤奋:认认真真,竭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学习、工作。
节约:节省,俭约。重在不铺张,不奢侈。
小学德育进程是一个促进儿童知、情、思、行、信互动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构造不停建构完善的进程;是一个多因素互动、反复且持久的逐步提高的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本领逐步提高的进程。
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屡次反复实践。这就决定了德育进程必定是一个崎岖反复、持久的教育进程。其次,从客观情况因素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都会不断提高,都决定着德育过程是个持久、反复的历程。
总之,因为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客观性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成长不可能一马平川,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
参考文献:
[1]陈黎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工作要突出“六化”[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
[2]涂晓艳,冯文全.德育的使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