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及策略
2017-11-06田晓芬
田晓芬
摘 要: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所有价值的创造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对应现代社会的这种特性,现代教育也应该要教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与其他人进行协作。与人协作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与人协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针对这样的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与人协作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代教育;合作学习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不再是一个知识被动的接收者,更多时候,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知识主动的获取者。在众多的学习方式中,合作学习是一种既能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够很好融入集体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中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这样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够懂得合作学习,并且真正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学生还是少数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来自家庭的原因,也有教师教育方式的原因,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师想要让学生养成这种学习的习惯,就必须要明确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学生缺乏合作意识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生的很多愿望也可以轻易就得到满足,因此在生活中,学生比较缺少与人合作的意识。与人合作是一种能力,人们并不是天生就会的,这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学习,更需要实践的训练。在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给予子女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多,这让许多孩子从小就能够不用与别人合作也可以获得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合作对于一个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再加上现在许多家庭的孩子都是隔代人来抚养,受到的保护过多,因此孩子们对于合作就显得更加拒斥。这样的习惯投射在学习中表现为孩子们不会与别人进行合作学习。
2.教师授课的方式没有留给学生合作的空间
想要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下合作的空间。而在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下,一些教师等不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应试能力,而采取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将课堂所有的时间都占满,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是没有机会进行合作学习的。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
语文是一个发散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其实有很多时候可以进行与他人的合作探讨,有些时候,这种探讨的过程甚至比学习到知识的结果更加重要。想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合作。
1.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习是一项社会活动,也是一种个人行为,学生想要学会在学习中与别人合作,首先就要学会在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与人合作。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打好基础。比如说,教师可以安排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语文学习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每个人按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分别负责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有人喜欢表达,那么这个人就负责朗读;有人喜欢文字书写,那么这个人就负责文章的抄写;有人擅长发散思维,那么这个人就负责引导整个小组的思考方向。每个人在小组中有一个自己的常设分工,这样,每个人都能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找好自己的位置,明白在分工協作中所发挥的作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分工协作的好处。如果教师能够将这样的学习合作小组作为班级中的常设编制,那么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一定会大大提高。
2.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留下合作学习空间
上文说过,教师为学生留下合作学习的空间十分重要,这也是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的一个客观条件。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性和教学技巧,能够等待和引导学生去学习和了解知识。
比如课文《汉乐府·江南》的教学,这是一首十分简单的古代诗歌,内容很好理解,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许多有趣的信息。比如,“汉乐府”是什么?诗中所说的“江南”是哪里?为什么“江南可采莲”?这些问题虽然简单,但是都十分有趣,教师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自行去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将自己所找到的资料汇总、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的知识远多于教师一个人可以讲授的知识,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将各自知道的信息汇总在一起,从而让每个人都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这是单纯由教师课堂讲解所难以做到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去理解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韬.小学语文教学的发散性思维运用[J].信息教学,2017(11).
[2]王志坚.小学语文的个性化教育[J].教学实务研究,2016(8).endprint